2021-2022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21:39:56

文档简介

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知识讲解
1.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干涸(gù)坍塌(tān)缝隙(xì)
B.忠厚(zhōng)山窝(wō)橡子(xiàng)毛榉(jǔ)
C.琢磨(zhuó)应征(yīng)滚烫(tàng)扰乱(rǎo)
D.硬朗(yìng)毁灭(huǐ)薄雾(bó)白桦(huá)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要熟记拼写规则,形似字,误读字、生僻字更要注意。
【解答】A.“涸”应读“hé”;
B.正确;
C.“应”应读“yìng”;
D.“桦”应读“huà”。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坍塌(tān)  酬劳  滴水不露
B.戳破(chuō)缝隙(fèng)干躁源源不断
C.白桦(huà)薄荷(bò)琢磨刨根问底
D.废墟(xū)结实(jiē)富饶沉墨寡言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A.错误,“干涸”的“涸”应读“hé”,“滴水不露”应为“滴水不漏”;
B.错误,“干躁”应为“干燥”;
C.正确;
D.错误,“沉墨寡言”应为“沉默寡言”;
故选:C。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B.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地方。
C.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地面上的植物和动物等一切生物。
D.刨根问底:比喻追究细致,寻根究底。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离开语境可能意思就改变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毛,指像毛的东西,谷物或草。
故选:C。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与“迷惘”是同义词。
B.“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延伸”和“延长”、“散步”和“信步”是两对同义词。
D.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词语含义及其使用方法的掌握能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请求”的意思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而“恳求”的意思是“向别人以一种诚恳真挚的态度请求对方帮助你做事情”,后者较前者程度更深一层,意味更深厚,情感更强烈,B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D.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对象错误。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1)长: ①长期  cháng  ②长辈  zhǎng 
(2)难: ①难得  nán  ②罹难  nàn 
(3)奇: ①好奇  qí  ②奇数  jī 
(4)埋: ①埋没  mái  ②埋怨  mán 
(5)种: ①种树  zhòng  ②种子  zhǒng 
【分析】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每个加点字的读音即可。
【解答】答案:
(1)①cháng ②zhǎng
(2)①nán ②nàn
(3)①qí②jī
(4)①mái ②mán
(5)①zhòng ②zhǒng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保罗 柯艾略的经典寓言式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讲述了 圣地亚哥 (人物)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乔斯坦 贾德的哲学启蒙读物《 苏菲的世界 》讲述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女孩学习哲学知识的经过。这两部经典将打开你从未想像过的世界。
【分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著名作家保罗 柯艾略的经典寓言式小说。小说运用富含哲理和诗意的语言讲述了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极具启发性和励志意义。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 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因为作者实在是一位阐释与表现的高手,他居然让人像读侦探小说般地把个几千年的哲学史一口气读下去。他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所谓形而上的问题。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名著内容熟悉,才能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准确把握文字叙述的是哪部名著,其中人物是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讲述的是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内容是讲述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女孩学习哲学知识的经过的应该是《苏菲的世界》。
答案:
圣地亚哥,苏菲的世界。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 , 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 、 大拇指粗的铁棒。
(2)那是谁的地 ? 是公家的 , 还是私人的 ? 他说不知道 。 
(3)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 , 种山毛榉 , 还种白桦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1)第(1)题中的第一空前后的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所以用逗号;第二空是表示铁棒的两个特点间的停顿,所以用顿号。
(2)第一空处表达疑问,所以用问号;第二空前后分句表达选择的关系,所以用逗号,第三空处用问号;最后一处表示表达的结束,所以用句号。
(3)本题中第二个句子中的分句都是省略了主语的句子,不是一个句子中的并列短语,所以用逗号,不要误用作顿号。
答案:
(1),、
(2)?,?。
(3),,
五.默写(共1小题)
9.默读课文填空。
(1)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 主要内容 ,又点明了故事的 主人公 。题目的作用是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
(2)课文按照 时间 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你说说“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时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最后一次相见  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饶,人们生活幸福 
【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 乔诺的绘本名作,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顺叙的叙事方法,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植树”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牧羊人”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具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文章顺序和内容的把握。从“那是在1913年”“六年后”“1945年6月”,可知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根据课文内容可知,1913年,“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一片荒芜景象。六年后,“我”又到高原,“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那里变得生机勃勃,“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答案:
(1)主要内容主人公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2)时间
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
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饶,人们生活幸福。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课外文言文阅读——县令捕蝗。
钱勰①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dài)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②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②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⑤,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
(选自《避暑录话》)
【注释】①钱勰(xié):宋朝人,字穆甫。②郡将:知府。③诘:责问。④如皋(gāo):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⑤檄:公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会岁旱蝗发 适逢,恰赶上 
②已而蝗大起 不久 
③令辞穷 没有,尽 
④即非县令不才 没才能 
(2)联系上下文,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将诘之,令辞穷。
②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
(3)泰兴县令所说的谎言分别是 县界无蝗;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 (用文中原句回答)
(4)文中两个县令各有什么特点?
【分析】参考译文:
钱勰担任如皋的县令,恰逢当地爆发蝗虫引起的旱灾,而泰兴的县令却欺骗郡的长官说:“当地没有蝗虫。”不久,蝗虫成灾,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县官无言以对,于是说县里本来没有蝗虫,大概是从如皋飞来的。于是下公文给如皋的县官要求捕捉蝗虫,不能让它危害邻近的地区。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对方公文的末了写了首诗回复他:“蝗虫原本是天灾,而不是官县没有能力。既然是从我的地盘上飞出去的,就请你们将它们押来。”不一会儿,回信到后,县内没有不笑得前俯后仰的。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恰逢当地爆发蝗虫引起的旱灾。会:适逢,恰赶上。
②句意为:不久,蝗虫成灾。已而:不久。
③句意为:泰兴的县官无言以对。穷:没有,尽。
④句意为:而不是县官没有能力。不才:没才能。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诘,责问;令,县令;句意为: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县官无法回答。
②中重点词语有:檄,公文;辄,就;句意为: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公文的末了写了(四句打油诗)回复。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可知,县令所说的谎言是:“县界无蝗”“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细读文本可知,泰兴的县令先说自己属地没有蝗虫,后又说是从如皋飞来的,可知他是一个遇到推卸责任,非常荒唐的人。如皋的县令回信说如果是从我们这里飞去的,你们就把它们押回来好了。可知他是一个聪明幽默的人。
答案:
(1)①适逢,恰赶上;②不久;③没有,尽;④没才能。
(2)①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县官无法回答。
 ②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公文的末了写了(四句打油诗)回复。
(3)县界无蝗;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
(4)泰兴的县令遇到事情推卸责任,荒唐之至;如皋的县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虽有推卸责任之嫌,但不失为一个聪明幽默的县令。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回答问题。
第2自然段作者细致描写阿尔卑斯山地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的一个废弃村庄的环境,在这篇小说中能起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
【解答】《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一位50多岁丧亲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37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细致描写的“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是牧羊人植树之前的环境,后来通过牧羊人37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荒芜之地变成了富裕的村庄,两者之间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牧羊人能一个人把这样的荒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可以看做是一个奇迹,这就突出了牧羊人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创造的奇迹,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个地方是这样的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才会有后面牧羊人植树的情节,故也是为下文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据此整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八.作文(共1小题)
12.以“开考一刻”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开考一刻”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可以结合这个情境,写一写当时开考之前那一刻的心理描写或者场景描写。这篇小作文的重点是考查细节描写方法的运用。当“我”拿到试卷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周围的氛围又是怎样的?可以描写景物,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以此来呈现一个紧张的场面。
【解答】
开考一刻
“现在是八点五十五分,离开考还有五分钟。”监考老师边说边拆试卷,看着那即将发下的试卷,我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的心跳又加快了节奏。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神情自若,有的双目紧闭,还有的在口中默念着什么。我深深吸了口气,“别紧张。”我再次告诫自己,“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正常发挥。”我又深深吐了口气:“我行的。”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我的语文一向挺稳定的,这次同样如此。”于是,我昂起头笑了笑。监考老师把试卷发到每个人手中,我浏览着试卷,原本快速的心跳反倒渐渐平静了。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知识讲解
1.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干涸(gù)坍塌(tān)缝隙(xì)
B.忠厚(zhōng)山窝(wō)橡子(xiàng)毛榉(jǔ)
C.琢磨(zhuó)应征(yīng)滚烫(tàng)扰乱(rǎo)
D.硬朗(yìng)毁灭(huǐ)薄雾(bó)白桦(huá)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坍塌(tān)  酬劳  滴水不露
B.戳破(chuō)缝隙(fèng)干躁源源不断
C.白桦(huà)薄荷(bò)琢磨刨根问底
D.废墟(xū)结实(jiē)富饶沉墨寡言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B.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地方。
C.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地面上的植物和动物等一切生物。
D.刨根问底:比喻追究细致,寻根究底。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与“迷惘”是同义词。
B.“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延伸”和“延长”、“散步”和“信步”是两对同义词。
D.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D.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1)长: ①长期    ②长辈   
(2)难: ①难得    ②罹难   
(3)奇: ①好奇    ②奇数   
(4)埋: ①埋没    ②埋怨   
(5)种: ①种树    ②种子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保罗 柯艾略的经典寓言式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讲述了  (人物)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乔斯坦 贾德的哲学启蒙读物《  》讲述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女孩学习哲学知识的经过。这两部经典将打开你从未想像过的世界。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  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  大拇指粗的铁棒。
(2)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  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3)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  种山毛榉  还种白桦树。
五.默写(共1小题)
9.默读课文填空。
(1)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  ,又点明了故事的  。题目的作用是  。
(2)课文按照  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你说说“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时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课外文言文阅读——县令捕蝗。
钱勰①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dài)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②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②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⑤,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
(选自《避暑录话》)
【注释】①钱勰(xié):宋朝人,字穆甫。②郡将:知府。③诘:责问。④如皋(gāo):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⑤檄:公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会岁旱蝗发  
②已而蝗大起  
③令辞穷  
④即非县令不才  
(2)联系上下文,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将诘之,令辞穷。
②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
(3)泰兴县令所说的谎言分别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4)文中两个县令各有什么特点?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回答问题。
第2自然段作者细致描写阿尔卑斯山地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的一个废弃村庄的环境,在这篇小说中能起什么作用?
八.作文(共1小题)
12.以“开考一刻”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