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

文档属性

名称 惊弓之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8 22:16:00

文档简介

人教版第六册第10课《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重点生字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3、使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寓意,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2、昨天初读了课文,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更羸的用箭射下大雁)过渡:哇,居然不用箭将大雁射下,真是——令人——
二、设疑激趣
是呀,这么神奇的事情让动物界闹得沸沸扬扬,这不,动物周报上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
(出示课件:本报讯 昨日一大雁飞经魏国,魏国著名射手更羸(人类)竟不用箭就将我们的同胞活活射死。由此看来,更羸是具有魔法之人,杀雁凶手必更羸无疑。据悉,死者的母亲已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记者 小雁)
2、指名读,你认为这则报道准确吗?
3、魏国著名的射箭能手被指为有魔法之人,还是凶手,这对他的名誉是多大的损害呀!更羸的委屈,很想请律师为他辩护、申冤,你们愿望帮帮他吗?
小律师们:口说无凭,要有证据,请到课文中为我更羸不是用魔法射下大雁的证据吧,认真地读,看看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能证明不是用魔法射下大雁的,把它划记下来。
4、学生自由读。
三、读中感悟
1、汇报
小律师们,找到完整的证据了吗?现在开始更羸申冤,谁来?先读出你在课文中找到的证据,再说说可以证明不用魔法射下大雁的理由。
· “更羸仔细看了看……”
A、这段话中哪个词看出更羸不是用魔法射的大雁?(“仔细看了看”)
B、仔细看什么?指名读、读出“慢慢地”
C、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判断?
D、说得好此肯定,那同去打猎的魏王听了心里想?会说什么?(自由说),是呀,魏王可不相信了,(出示课件 )谁来当魏王?像大王吗?你来试试,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了,谁愿意和我配合朗读?有没有能超过我们俩的?
小结:我们找到了第一个证据,证明更羸是通过仔细观察后作的判断,而不是使魔法,判断正确吗?谁来说说第二个证据?
· “更羸并不取箭……”
A、哪个字看出更羸不是用的魔法?(“嘣”)“嘣”的声音大吗?你从哪看出来的?(直往上飞)“直”可以换个词吗?拼命往上飞想干什么?可是——直掉下来,怎样掉的?用手势告诉大家,对吗?从哪个字看出的?(“直”)
用一个“直”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可见我们中国汉字多么奇妙呀?
B、从一个“嘣”又可出更羸真没使常魔法,这一段话真是为更羸申冤的有力证据,刘法庭一定要说给法官听,那要抓住哪几个地方才能说得有感染力?好,给一分钟,小律师练习练习,还可带上动作。
C、刚才还很怀疑的魏王看到这一幕又是什么态度?(出示课件)谁能读出大王的吃惊?男孩子齐读。
小结:那为什么“嘣”的一声就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找关键证据。
· “不是我本事大……”
A、从这个句子还可看出更羸是个怎样的人?(谦虚)谁能当谦虚的更羸笑着说——
B、那更羸如何知道是受伤的大雁呢?谁找到了最关键的段落。
·“更羸说:“它飞得慢……”
其实这一段落就是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我们好好来分析。
A、齐读第一句,这是更羸——观察到的,观察到了什么?
B、再看第二句,句子比较长,谁读?这是更羸观察后作出的——分析,如何分析的?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惨,是因为——
配合读,我读结果,你们读原因。
还可以这样读,因为了……所以……
C、正因为它受伤,失群了,所以一听到弦响——
对,这正是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指受过惊吓的大雁更容易不安定,这里表现出大雁的——你能读出大雁的害怕吗?
D、读到这,事情真相大白了,更羸没有魔法,而是通过——观察再分析,最后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我们不得不佩服更羸――?那魏王听了更羸的叙说,又会作何反应呢?(出示课件:魏王听了,说:“――――”)
2、(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看到“射箭能手”,我就想到了两个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物,这是说——
更羸仅仅是射得很准吗?所以他被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
3、那他是不是凶手呢?谁是凶手?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原指受了惊吓的鸟,后来比喻经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
四、延伸深化
今天我们在认真读书中,帮更羸侦破了“射雁案”,还他清白,他很感激你们,还想请你们写个报道帮他澄清。
(出示:本报讯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的更羸杀雁案终于真相大白了。其实更累并没有魔法,而是——————————————)。
2、试着和同桌说一说,哪些小记者来报道?
相信读了你们的报道,动物们一定不会再错怪更羸啦!
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篇老课文,如何让老课文上出新意、能真正让学生入情入境呢?我设计了一则报道入手“本报讯 昨日一大雁飞经魏国,魏国著名射手更羸(人类)竟不用箭就将我们的同胞活活射死。由此看来,更羸是具有魔法之人,杀雁凶手必更羸无疑。据悉,死者的母亲已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记者 小雁”以“这则报道是否准确”一问让学生抓住“魔法”“凶手”两个质疑点充当小律师帮更羸找反驳的证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读书与讨论积极性,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
在找证据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如“仔细”“嘣”以及关键段落,感受更羸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后才得出正确判断的;还抓住“直”等词领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学到这,自然而然引出“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抓住“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比较,在质疑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并非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在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看来,还得多加锻炼。
课件10张PPT。惊弓之鸟 本报讯 昨日一只大雁飞经魏国,该国著名射手更羸竟不用箭就将我们的同胞活活射死。由此看来,更羸是具有魔法之人,他是杀雁凶手!
据悉,死者的母亲已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记者小雁
认真读课文,找到关键的词语.句子证明更羸不是用魔法射下大雁,划记下来。然后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找证据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仔细看了看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 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直直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魏王听了, 更 羸 是 古 时 候 魏 国 有 名 的 射箭 能手。 本报讯 连日来闹得轰轰烈烈.满城风雨的“大雁被杀案”终于真相大白了。其实射箭能手更羸并没有魔法,而是
三(6)班小记者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