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散步-莫怀戚
知识讲解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故事背景
《散步》写于1985年。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3.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4.课文主题
课文选取“散步”这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履(lǔ) 委屈(qu) 分歧(qí)
B.拆散(chēi)熬过(áo)蹲下(dūn)
C.粼粼(lín)霎时(shà)嫩芽(lèn)
D.稳当(wěn)习惯(ɡuàn)铺着(pū)
【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A.“步履(lǔ)”读作“lǚ”;
B.“拆散(chēi)”读作“chāi”;
C.“嫩芽(lèn)”读作“nèn”;
D.正确;
故选:D。
2.下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zhī)委屈(qū)鱼塘(táng)熬过(áo)
B.拆散(chāi)散步(sǎn)温馨(xīn)嫩芽(nèn)
C.粼粼(lín)毕竟(jìng)水波(bō)蹲下(dūn)
D.铺着(pū)和谐(xie)憧憬(chóng)盎然(àng)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有误,“分歧”的“歧”读“qí”;
B.有误,“散步”中的“散”读“sàn”;
C.正确;
D.有误,“憧憬”的“憧”读“chōng”;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B.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扑着,有的浓,有的淡。
C.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书写。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并学以致用。
【解答】A.有误,“敖过”应为“熬过”;
B.有误,“扑着”应为“铺着”;
C.有误,“分岐”应为“分歧”;
D.正确;
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②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B.①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②领导要善于任用人才,使每个职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所有人才都能各得其所。
C.①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②没来由地受到埋怨,他感到很委屈。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解答】A.“熬”分别解释为“忍受”,“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
B.“各得其所”都解释为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C.“委屈”分别解释为“动词,使人受到委屈”,“形容词,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项;
D.“意思”分别解释为“情趣,趣味”,“含义”。
故选:B。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熬 无奈 随意 B.度 无奈 随便
C.熬 信服 随意 D.度 信服 随便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解答】①从“严冬“一词分析,应用“熬”。
②从语境看,母亲认为“我出去多走走的建议对身体好,所以应用”信服”。
③“随意“:随着自己的意愿。“随便”:不加限制,不受拘束。这里应用“随意”,把新绿拟人化。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1)分成 fēn 分外 fèn
(2)说话 shuō 游说 shuì
【分析】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音基础,另一方面注音时要注意准确规范,区分多音字不同读音对应的不同意思。
【解答】答案:
(1)fēn;fèn
(2)shuō;shuì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写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
(1)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省略号的作用是 表示列举省略 。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破折号的作用是 表示注释(或:解释说明); 。
(3)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省略号的作用是 表示行文内容的省略 。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作用的掌握。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1)根据语境,这里描写春天田野的美景,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生命”是对“一样东西”的具体解说,所以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根据语境,此处省略号省略了“小路有意思”的具体表现,省略号表示行文内容的省略。
答案:
(1)表示列举省略
(2)表示注释(或:解释说明)
(3)表示行文内容的省略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文言文阅读。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注释]①龆龀:指童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儿得不死 能够
②与群儿戏于庭 嬉戏,玩耍
③群儿哗然弃去 抛弃、舍弃
④一儿偶堕瓮水中 偶然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①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②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
(3)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
(4)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回答)
【分析】参考译文:
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院子中玩耍。院子中有大瓮,一个小孩偶然间掉进瓮中的水里,小孩们惊叫着丢下他跑了。司马光立即用石头砸瓮,水顺着窟窿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以活命。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直到现在京城开封、洛阳一带仍多处有《小儿击瓮图》。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①儿得不死:落水的小孩得以活命。得,能够。
②与群儿戏于庭:和一群小孩在院子中玩耍。戏,嬉戏,玩耍。
③群儿哗然弃去:小孩们惊叫着丢下他跑了。弃,抛弃;舍弃。
④一儿偶堕瓮水中:一个小孩偶然间掉进瓮中的水里。偶,偶然。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句重要词语有:偶,偶然;堕,掉落;哗然,众议汹汹,人多声杂的样子;弃,抛弃,舍弃。整句的意思是:一个小孩偶然掉入水缸,众位小孩喧闹叫嚷着,不去救人就离开了。
②句的重要词语有:盖,原来;其,代词,指代司马温公;活,使……活下来;手段,能耐;于,在;龆龀,指童年。整句的意思是: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
(3)本题考查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同龄的孩子,但是群儿却只是惊叫着奔逃,惊慌失措,而司马温公却是镇静自若,用石头去砸瓮,群儿反衬了司马温公有胆识有智慧。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本文主要写了司马光七八岁的时候,用石头砸瓮救出一个掉落瓮中的孩子的事,表现了司马光勇敢有智慧。在别的孩子都吓得慌乱的四逃的时候,他却“以石击瓮”,体现了他的有胆识、镇静自若。
答案:
(1)①能够。
②嬉戏,玩耍。
③抛弃;舍弃。
④偶然。
(2)①一个小孩偶然掉入水缸,众位小孩喧闹叫嚷着,不去救人就离开了。
②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
(3)从群儿一味“哗然”却想不出办法,反衬了司马光人小智慧大。
(4)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勇敢聪慧、镇静自若的性格。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蜜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铺 pū
嫩 nèn
咕 gū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字并改正过来。
蜜 改 密
(3)语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4)仿照画线的句了写一句话。
这 北方秋天的田野,大块小块的金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深,有的浅;树上的叶子也透着金黄;田里到处是欢乐的笑声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根据平时的积累或借助于工具书来完成。“铺”读作pū,“嫩”读作nèn,“咕”读作gū。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阅读文段,其中的“嫩芽也蜜了”表现的是嫩芽的多,应将“蜜”改为“密”。
(3)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前面的句子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后面的“生命”所以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4)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阅读画线的句子,按其长短交错的句式,描述出秋天田野的美,表现其丰收的美景即可。
【解答】答案:
(1)pū;nèn;gū
(2)“蜜”改为“密”
(3)解释说明。
(4)北方秋天的田野,大块小块的金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深,有的浅;树上的叶子也透着金黄;田里到处是欢乐的笑声。
六.作文(共1小题)
10.本文《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小事来表现家庭的温暖、幸福,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一件小事来表现家庭生活中温馨与甜蜜。同时要求字数在200字左右。作答时,选取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再现事件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周末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桌上的菜都是老爸亲自下厨煮的,老妈充当助手。吃饭时,我拿起个鸡腿,狼吞虎咽地啃起来。老爸看到了嘲笑我:“你几年没吃过东西了啊?”弟弟也边吃边说:“是啊,好几年没吃过好东西了。”大家笑了起来……我夹了一块鸡头给老爸,说:“老爸,祝您红运当头。”老妈假装生气地说:“儿子不要妈了,只顾老爸……”老妈的话还没说完,我又夹了一个鸡脚给老妈,并说:“祝老妈一步登天。”爸妈哈哈大笑起来屋子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味道。专题06散步-莫怀戚
知识讲解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故事背景
《散步》写于1985年。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3.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4.课文主题
课文选取“散步”这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履(lǔ) 委屈(qu) 分歧(qí)
B.拆散(chēi)熬过(áo)蹲下(dūn)
C.粼粼(lín)霎时(shà)嫩芽(lèn)
D.稳当(wěn)习惯(ɡuàn)铺着(pū)
2.下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zhī)委屈(qū)鱼塘(táng)熬过(áo)
B.拆散(chāi)散步(sǎn)温馨(xīn)嫩芽(nèn)
C.粼粼(lín)毕竟(jìng)水波(bō)蹲下(dūn)
D.铺着(pū)和谐(xie)憧憬(chóng)盎然(àng)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B.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扑着,有的浓,有的淡。
C.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②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B.①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②领导要善于任用人才,使每个职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所有人才都能各得其所。
C.①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②没来由地受到埋怨,他感到很委屈。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熬 无奈 随意 B.度 无奈 随便
C.熬 信服 随意 D.度 信服 随便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1)分成 分外
(2)说话 游说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写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
(1)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省略号的作用是 。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破折号的作用是 。
(3)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省略号的作用是 。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文言文阅读。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注释]①龆龀:指童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儿得不死
②与群儿戏于庭
③群儿哗然弃去
④一儿偶堕瓮水中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①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②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
(3)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
(4)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回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蜜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铺
嫩
咕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字并改正过来。
改
(3)语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4)仿照画线的句了写一句话。
这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六.作文(共1小题)
10.本文《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小事来表现家庭的温暖、幸福,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