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
知识梳理
1.作品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2.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有我呢”):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文章结尾):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历挫(cuò)折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它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
B.早春时节,风摇柳动,春雨像甘露一样洒向人间,滋润万物,哺(bǔ)育众生。
C.这部文集,是他为我们建造的纸上家园,更是用心灵绘就的灵魂档(dǎng)案。
D.拂(fú)晓,晨雾茫茫,细雨霏微,倚窗而立,看飘飞的雨丝零乱着寒冬的黎明。
【分析】本题考查字的读音,汉字当中有很多多音字,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要结合汉字的拼音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档(dǎng)案”中的“档”读作“dàng”;
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鸳鸯砒霜震悚入不敷出
B.嘱咐清客惘然炯乎不同
C.恻隐喑哑告磬所向披靡
D.殒落赡养麈尾思贤如渴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书写。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并学以致用。
【解答】A.正确;
B.有误,“炯乎不同”应为“迥乎不同”;
C.有误,“告磬”应为“告罄”;
D.有误,“殒落”应为“陨落”;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奇怪的小路)
B.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支撑,忍耐)
C.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船。(径直)
D.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爱捉弄人的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解答】A.有误,联系整个句子,“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难怪,怪不得”;
BCD.正确。
故选:A。
4.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经典从来不是旧纸堆里的过往云烟,_____宛如长者的谆谆叮哼,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可以落脚的现实意义,让人常读常新,_____.经典的意义,在于它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岁月的_____,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对它_____仰望的人们。
A.而是耳目一新涤荡虔诚
B.就是获益匪浅洗礼真诚
C.就是耳目一新涤荡真诚
D.而是获益匪浅洗礼虔诚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第一个空,选择关联词语,与前句中的“不是”搭配使用的应为“而是”,这样就排除了BC两个选项;第二个空,供选词语中“耳目一新”与前句中的“常读常新”意思上有重复,所以应选“获益匪浅”,这样就排除了A;基本可以确定答案为D.把D选项词语带入句子中通读验证,最后确定正确答案为D。
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做信客,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余秋雨《信客》)
B.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刘成章《安塞腰鼓》)
C.天津卫九河下梢,圆滑世故,生意场上,心灵嘴巧。(冯骥才《俗世奇人》)
D.每一朵花,都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生死祸福:灾殃与幸福。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C.圆滑世故:说人能够很好地处理社会关系,顺风使舵。也有狡猾的意思的意思狡猾的意思。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D.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忍俊不禁与笑容重复,是错误的;
故选:D。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怔忡 zhēng
发征 zhèng
喷发 pēn
喷香 pèn
【分析】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首先注意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正确读音。
【解答】答案:
zhēng
zhèng
pēn
pèn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刘姥姥道:“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我想姑奶奶的病不要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便在背地里扯他。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他也有一个小哥儿,这便怎么样呢?”平儿道:“这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的哭起来了。众人都来劝解。
巧姐儿听见他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着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那年在园里见的时候我还小,前年你来,我还合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他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他顽,拿什么给他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说着,自己还笑,他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只是不像这里有金的,有玉的。姑奶奶是瞧不起这种人家,我们庄稼人瞧着这样大财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凤姐道:“你说去,我愿意就给。”刘姥姥道:“这是顽话儿罢咧。放着姑奶奶这样,大官大府的人家只怕还不肯给,那里肯给庄稼人。就是姑奶奶肯了,上头太太们也不给。”巧姐因他这话不好听,便走了去和青儿说话。两个女孩儿倒说得上,渐渐的就熟起来了。
(出自《红楼梦》第113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选文中的情节发生在贾府败落之后,贾老太太已过世,凤姐也不久于人世。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现在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怎样?找出一两个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3)第一次进大观园时,凤姐和鸳鸯导演着刘姥姥出尽洋相,而现在却和她平和地说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感态度上的变化呢?
(4)结合第一次进贾府的情况,你认为刘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
【分析】本选段出自小说《红楼梦》,主要描述了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并看望病危的凤姐的事。选段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贾府当时已走向了衰败,以及刘姥姥为人的开朗与知恩图报。
【解答】(1)本题考查选段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的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所以从选段中找到相关的要素,再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即可。本选段的主要人物是刘姥姥,写她第三次来到贾府,看望病危的凤姐的情景。
(2)本题考查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段中的凤姐正在病中,从她与刘姥姥对话的内容,如:“姥姥你是年纪大的人,说的不错……”还有“凤姐道:‘你(注:是巧姐)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可以看出她对刘姥姥的太态度很谦和、真诚,特别“你是年纪大的人”还表现了凤姐对她的尊敬。
(3)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的理解。小说中刘姥姥共三次进入贾府,第一次来贾府,刘姥姥她是想着从豪门贵族贾府借到一些衣食,暂时帮助一家人度过最艰难的寒冬,那时贾母还在,贾家也正是兴盛得意这时,所以凤姐为了讨老太太的欢心而戏弄刘姥姥。但这次来,选段后面的注释已点明,贾府现在已是家境败落,贾母也已去世,凤姐也病危,她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也没有了玩笑有心境,所以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受进了凤姐她们的捉弄,讨得老太太的欢心,可见她是一个开朗、爱说笑,但见识很小的农村老妇。第三次来,贾府已走向衰败,凤姐也已病得不轻,她已不能像第一次那样再寻得救济。但她还想着安排巧姐以后的生活,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感恩意识的人。
答案:
(1)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并看望病危的凤姐。
(2)现在凤姐对刘姥姥真诚、和气、略带尊敬。如:“姥姥你是年纪大的人,说的不错……”还有“凤姐道:‘你(注:是巧姐)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等句子都可以表明。
(3)那时贾母还在,凤姐和鸳鸯都为讨好老太太而戏弄刘姥姥。而现在贾府家境败落,贾母也已去世,凤姐也病危,她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4)刘姥姥是一位开朗、喜言笑、朴实又比较世故,更懂得知恩图报的农村妇女。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巾帕 pà 塵尾 chén 篾片 miè 蹲着 dūn
砒霜 pī 挑拣 jiǎn 镶金 xiāng 撑船 chēng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pà chén miè dūn pī jiǎn xiāng chēng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④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选自《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合纂,南京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注]①几希:很少。②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明: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A 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① 用实心办实功 ”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②属于 骚人赏 ,因为 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
【分析】参考译文:
赏心亭,是江南美丽可以欣赏的地方。古往今来游览的有很多。人们眼里欣赏,嘴里吟诵,但是,真心欣赏的人很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千百年的信息,四十年朝代的兴衰,客人心中的悲伤之情未尽。伤心离愁,油然而生,迁客骚人共赏。自然太高如同虚幻,不如以实胜出。不如像王谢,在新亭宴饮,是欣赏。共同效力朝廷,光复神州是事实。在丘壑放飞心情,是欣赏,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是事实。用实在的心办实功,是两位高明的欣赏。政治清明,为时和赏,来补全国土完固的缺陷,为国家增寿,这是大赏,高明呀。赏心亭前有张丽华墓,一处欣赏必有一次告诫存在。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根据诗句“曲里犹残玉树音”可以判断“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故选:A。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几何,多少;以,用;希,少。句意为: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3)第一问考查信息的筛选。阅读《赏心亭记》可知,“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由此可得出答案。
第二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根据诗句“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和“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可以判断作者只是借古怀今,虽然想与古仁人同行,却不过是一场梦,醒来后一切如故。
答案:
(1)A
(2)示例: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3)用实心办实功;骚人赏;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如认为“大赏”,言之成理亦可)。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掂掇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那牡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述的内容也是凤姐等人取笑刘姥姥的组成部分,它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2)为什么要写众人发笑以前“先是发怔”?
(3)笑声中可看出人物的个性,请任意选取两个人物加以分析。
【分析】文章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选段描绘了以凤姐为代表的贾府一群人,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设计捉弄刘姥姥,引得众人哄堂大笑的热闹场景,同样是大笑,作者却能写出其各自与众不同之处,从而表明他们在贾府的地位及其他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注意回归原文,结合语境找出相呼应的句子。划线部分写凤姐专门给了刘姥姥取了一双比较沉且比较滑的筷子,筷子是用来夹东西的,这这与下文“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相呼应,很明显,沉且滑的筷子是很难将圆又滑的鸽子蛋夹起来的,这样就达到了捉弄刘姥姥的目的。
(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解答时注意联系前后文语境,注意对后面情节的铺垫作用。“发怔”是细节描写,这是众人发笑前的一小段间歇时间,也是众人的反应时间,没见过一个乡下人来大观园如此的,实际上是为后面众人的大笑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的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作答时抓住“笑”这一细节描写。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任选两例作答即可。
答案:
(1)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2)这一“发怔“细节写得尤为传神,特别真实,这个看似无声的间歇时间,实际上是为后面写众人大笑作铺垫。
(3)示例:史湘云性格率直,最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最先喷饭;林黛玉身体娇弱,所以一笑便“岔了气”;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一向在贾母面前自恃宠撒娇,自然会“滚到贾母怀里”。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①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匮乏
②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一向为人所看不起的拾垃圾老人,在爱心捐助中献出微薄之力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因为社会的影响,我的爱心变得日益枯竭;第二部分(2﹣6),叙述我们在学校中为灾区孩子募捐时,学校中一向被人瞧不起的拾垃圾老人也捐出了十无钱;第三部分(7﹣9),抒发由拾垃圾老人捐助山区孩子产生的思考与感慨。全文借这个故事,表达了“爱从来不卑微”的主旨,引人深思。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筛选信息,要在正确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即可。划线句“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消瘦本来是形容人的瘦弱,这里用来形容真情,应是匮乏的意思。根据“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一句可知,老人把帮助他人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义务,这也正是他的朴实之处。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文章开头提到“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从后半部段内容,特别是“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一句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指的就是第二句所说的,“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从前文叙述的事件可以看出,指的是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仍有真情,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欲扬先抑,就是先贬抑再大力赞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作者在文中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老人行为的高尚,突出“爱从来不卑微”的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行文显得有波澜。
(4)本题考查的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我”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我”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无标准答案,只要表述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链接材料,抓住链接材料与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去阐述句子的意思。从文章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心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富贵”如明星大款,还是“贫贱”如拾垃圾者或乞丐,只要真诚地帮助、关爱他人,都是高尚的。
答案:
(1)①匮乏;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2)“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3)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从来不卑微”的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行文显得有波澜。
(4)老大爷,你是我学习的榜样,爱,从来不卑微,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5)从文章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爱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富贵”如明星大款,还是“贫贱”如拾垃圾者或乞丐,只要真诚地帮助、关爱他人,都是高尚的。
八.作文(共1小题)
12.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题是改编小说。“从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小说中选择一篇”限定了选择的范围;“不少于600字”限定了篇幅;“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以你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暗示了本次改写的方法。要选择自己特别熟悉、能熟练叙述的。可只改写课文片段,也可改写全篇,改写时一定要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叙事要清晰,人称和语言风格要统一,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新颖有趣。
【解答】
中举发疯
自古无场外的举人。那天,有朋友约我去参加乡试,因没有盘缠,我便向丈人胡屠户去借。不料,我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虽然被胡屠户骂得摸不着门,但我仍不甘心,和几个朋友商议后,偷偷瞒着家人,到城里参加了乡试。出了考场,我立刻赶回家。家里的老母亲和妻子已经饿了两三天,此事若被丈人胡屠户知道了,又要把我臭骂一顿。
到发榜那天,家里已经没有做早饭的米了,母亲让我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卖了,买几升米回来。我慌忙抱了鸡,向集市赶去。我怀里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从集市西头踱到了集市东头,东张西望地寻找买主。
突然,一位邻居朝我飞奔而来,他见了我,慌忙地说:“范进,快些回去!恭喜你中了举人,报喜的挤了一屋子哩!”唉!我连年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邻居又在哄我,不理他。我装作没听见,低头继续往前走。邻居见我不理他,气得跑上前来,想要抢我怀里的鸡。我连忙制止他说:“你抢我的鸡干什么?你又不买!”邻居着急地说:“你中举了,叫你回家去打发报子哩。”我还是不相信,没好气地回答:“又和我开玩笑,赶快回去罢,莫耽误了我卖鸡。”邻居见我仍然不相信他,伸手就把鸡夺下,扔在地上,强硬地把我拉了回去。一进门,报录人见了我,连忙打招呼:“新贵人回来了。”我这才相信了邻居的话,顾不得与报录人说话,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屋里来,屋中挂起来的报帖霎时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上面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我看了一遍,又念一遍,心中阵阵狂喜,抑制不住地把双手拍了一下,得意地笑了一声,脱口而出:“噫!好了!我中了!”正说着,只感到心跳加速,热血翻滚,我赶忙咬紧牙关试图控制内心的激动,却无济于事,往后一跌,便不省人事了。昏迷中,我感到有人用水把我灌醒了,周围有邻居们的笑声,夹杂着母亲的哭声。我爬了起来,满脑子都是中举的报帖,我拍着双手放声大笑:“噫!好!我中了!”笑着笑着,我不由分说地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我一路狂奔,一不小心一脚踏进了水塘里。我挣扎着起来,发现自己的头发都散开了,两手上都是黄泥,还弄了一身的脏水。这时,后面追上来的人都想来拉我,我赶紧往前跑,披散着头发,满脸污泥,内心的激动让我无法顾及这些,嘴里不停地叫喊着:“中了!中了!”一路狂奔,一直跑到集市上去了……专题25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
知识梳理
1.作品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2.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有我呢”):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文章结尾):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历挫(cuò)折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它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
B.早春时节,风摇柳动,春雨像甘露一样洒向人间,滋润万物,哺(bǔ)育众生。
C.这部文集,是他为我们建造的纸上家园,更是用心灵绘就的灵魂档(dǎng)案。
D.拂(fú)晓,晨雾茫茫,细雨霏微,倚窗而立,看飘飞的雨丝零乱着寒冬的黎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鸳鸯砒霜震悚入不敷出
B.嘱咐清客惘然炯乎不同
C.恻隐喑哑告磬所向披靡
D.殒落赡养麈尾思贤如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奇怪的小路)
B.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支撑,忍耐)
C.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船。(径直)
D.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爱捉弄人的人)
4.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经典从来不是旧纸堆里的过往云烟,_____宛如长者的谆谆叮哼,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可以落脚的现实意义,让人常读常新,_____.经典的意义,在于它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岁月的_____,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对它_____仰望的人们。
A.而是耳目一新涤荡虔诚
B.就是获益匪浅洗礼真诚
C.就是耳目一新涤荡真诚
D.而是获益匪浅洗礼虔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做信客,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余秋雨《信客》)
B.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刘成章《安塞腰鼓》)
C.天津卫九河下梢,圆滑世故,生意场上,心灵嘴巧。(冯骥才《俗世奇人》)
D.每一朵花,都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怔忡
发征
喷发
喷香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刘姥姥道:“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我想姑奶奶的病不要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便在背地里扯他。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他也有一个小哥儿,这便怎么样呢?”平儿道:“这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的哭起来了。众人都来劝解。
巧姐儿听见他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着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那年在园里见的时候我还小,前年你来,我还合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他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他顽,拿什么给他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说着,自己还笑,他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只是不像这里有金的,有玉的。姑奶奶是瞧不起这种人家,我们庄稼人瞧着这样大财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凤姐道:“你说去,我愿意就给。”刘姥姥道:“这是顽话儿罢咧。放着姑奶奶这样,大官大府的人家只怕还不肯给,那里肯给庄稼人。就是姑奶奶肯了,上头太太们也不给。”巧姐因他这话不好听,便走了去和青儿说话。两个女孩儿倒说得上,渐渐的就熟起来了。
(出自《红楼梦》第113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选文中的情节发生在贾府败落之后,贾老太太已过世,凤姐也不久于人世。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现在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怎样?找出一两个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3)第一次进大观园时,凤姐和鸳鸯导演着刘姥姥出尽洋相,而现在却和她平和地说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感态度上的变化呢?
(4)结合第一次进贾府的情况,你认为刘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巾帕 塵尾 篾片 蹲着
砒霜 挑拣 镶金 撑船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④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选自《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合纂,南京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注]①几希:很少。②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明: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① ”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②属于 ,因为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掂掇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那牡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述的内容也是凤姐等人取笑刘姥姥的组成部分,它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2)为什么要写众人发笑以前“先是发怔”?
(3)笑声中可看出人物的个性,请任意选取两个人物加以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①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②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八.作文(共1小题)
12.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