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6 14:29:56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移风易俗
(汉化)
孝文帝
拓跋宏/元宏
视频导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大概脉络;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了解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进程。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颖口
洛口
383年
383年
寿阳
寿县
硖石
凤台西南
八公山
前秦军进攻路线
前秦军溃逃路线
东晋军进攻路线
布防线




淝 水 之 战 示 意 图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目的:
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结果: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地位: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淝水之战的概况:
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淝水之战的概况: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 '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分析一下淝水之战交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从前秦方面看:
①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彼此融合程度不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②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上下一心,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②将领足智多谋,临危不乱,指挥得当,根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
(2)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
(3)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4)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微拓展
中国古代(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视频:北魏孝文帝
1.背景:
(1)建立政权: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面临困难: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差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祖籍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北魏孝文常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动改革。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进行政治改革,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全面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缓解民族隔阂,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孝文帝力主迁都洛阳的原因:
①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阻力重重。
②在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推行改革政策的阻力要小得多。
(2)推行汉化措施: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免所居官。
——《魏书》
3.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改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微拓展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原因:完善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促进民族交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2)认识:从中华民族的立场看,孝文帝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
从鲜卑族的立场看,他的改革削弱了鲜卑族的民族特色,这说明一个民族在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保存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2.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微拓展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适应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进行的,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起来,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3)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时间: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表现:
经济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交流: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移风易俗
(汉化)
孝文帝
拓跋宏/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