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作文教学设计
【任务导引】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意在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之道,结合自身的经历,体悟正确的态度立场,掌握学习的方法路径,探索学习的意义价值。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当下学习的某些问题,写一篇议论文,学会发现问题,选取合适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在议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第一,提出一个好问题,有的放矢;第二,得出一个好结论,一针见血;第三,说服假想的读者,直击人心。
【案例呈现】
情境创设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知识总量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学习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原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我们这一代应该如何学习?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训练一:从现实生活中发掘议论的对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内容纷繁芜杂,文本的整理和保存也比以前复杂很多。在世界被大量资讯和文本充斥的当下,正是考验我们选取信息、获取内容、内化知识的能力之时。如果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需要保持强烈的学习力。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认为最重要的学习力是什么,并陈述理由。
点拨:
提出一个好问题,有的放矢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韩愈则主张“文以贯道”。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就需要从社会生活中发现议论对象和问题,针对真实地反映“现在进行时”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
学习力包括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效率和转化力等方面,虽然可以扣住刻苦、专注、坚持等传统学习精神来写,但失去了“时代性”。紧密联系时代,针对现实问题。“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知识迁移”;“信息纷繁芜杂”,则需要学会“筛选和使用信息”“独立思考”;“信息碎片化”更需要我们“深度学习”“加强知识联系”。
一方面,要保持对时代热点和社会生活的高关注度,发挥自己的社会主人翁意识,积极思考当下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选择合适的角度,以小见大,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应广泛阅读热点时评,学习借鉴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训练二:
从个别之事深化到一般之理
孔子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有些父母提醒子女“不要和比你差的人交朋友”,这两者观点是否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得出一个好结论,一针见血
任何一个话题,只要你往深处去挖掘,一定会发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好的议论文大多能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如果你只能看到现象,那你是一个生活观察者,但是如果你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你就成为生活的洞察者。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深化自己的认识,把个别之事与一般之理结合起来,发现超越一时一地一事的认识价值。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于对“友”和“不如”这两个概念的分析。比如,“不如”这个词的概念与界定很含糊。什么叫“不如”?是看成绩分数,还是看人品操守;或者是看兴趣特长与爱好,还是看整体的综合素质?“友”的界定是什么?怎样才能称之为“朋友”?是有一面之交的、点头问好的人,是能帮助自己提高、进步的人,还是志同道合的人?
所以,“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可以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可以解释为向优秀者学习。这种理解往往是世俗的常态理解,也就是很多家长挂在嘴边的“不要和比你差的人交朋友”。这种“不如”,最直观的就是学习成绩“不如”,或者说是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整体的综合素质上的“不如”。但这种解读很显然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问题:人人都要和更优秀的人交朋友,那岂非人人都交不到朋友?
第二种,可以解释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都有长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要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这种解释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泛朋友”化,似乎只要有优点,每个人都可以做朋友,这显然也是和孔子的初衷相違背的。
第三种,可以把“如”这个字的意思理解为“像、类似”,整句话的意思是“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存高远,必定不会和庸庸碌碌的人为伍。朋友的定义不应如此宽泛,不能把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
这三种解释是因为对“不如”“友”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第一种是以优秀者为友,第二种是以有优点者为友,第三种是以“志同道合”者为友。
训练三:
给读者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第一组
甲方: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乙方: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第二组
甲方: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乙方:口才比文才更重要
第三组
甲方: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乙方: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任选一组辩题,明确立场,形成观点,阐述理由;然后站到对手方的角度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驳。
点拨:
说服假想的读者,直击人心
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议论文的目的是说服对方。写作时,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在关注自己论证的同时,也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思考:①我的论述对象是谁?这些读者有怎样的想法?②我论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解决什么问题?③我的观点是否有不严谨之处?应如何补充完善?④对方会如何反驳自己的观点、论据和论证?又该如何应对?⑤应该选择怎样的交流姿态、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道越论越清,理越辩越明。通过与持相同或不同意见的“假想的读者”进行理性的交流,自我检视,反复推敲,才能使自己的论证更加严密、无懈可击。同时,这位“假想的读者”无形中也影响着议论文写作的内容、结构和风格。
你也可以给“假想的读者”设计一张“意见收集表”。
范文佳作:
《劝学》新说
杨静蕾
在当今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式阅读、速食信息摄取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我们被动地获取知识,感受着大数据推送下娱乐至上的短暂快乐。而对于真正的阅读,却趋于浅尝辄止,麻木了感官,背离了初心,渐渐失去了专注求知、潜心积淀的恳切。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断,于今依旧振聋发聩。
君子博学方能日三省乎己,学习是正己的基础,正己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流量明星一夜爆红牟取暴利,恶俗网红低俗博出位,人们赤红了眼追逐资本,为此,我们更应强调通过学习修身正己的意义。学以修身养德,匡济社会,当如杜甫以一己之身担负天下苦难,为天下寒士奔走呼号;“学”是一棵小小兰草的企盼,照亮华坪女高的姑娘们走出大山走出人生新路,赋予生而为人杰的勇气;“学”在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是黄纬禄院士不差毫厘的严谨,带领团队探寻科学的真谛。
可是现如今,我们最大的迷茫就在于: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究竟为谁而学习。一味地高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缺乏行动,是毫无持久性可言的。真正的读书,需要回归自我,孔子所谓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学习,是主动求索,从来都不需要在他人的催促下完成,因为这是一件出于本心、自主完成并终身受益的事。
学习好比打地基,厚积方可薄发。无爪牙之利的人们上下苦苦求索,点燃了薪火相传的文明。而现在,碎片化学习孕育了蜻蜓点水的“斜杠青年”,他们的知识范围似乎很广,无论涉及什么领域都能与你侃侃而谈,但这并非我们所崇尚的“博学”,什么都涉猎什么都不精通,“心下匆匆,眼中了了”的急躁和浅薄是任何时候都要不得的。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理性而主动的姿态去学习,才能让自己投入的时间变得有意义,变得有价值。
如果学习的地基打好了,但是沒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只能轻信和盲从他人,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的跑马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又何谈人生理想的实现?我们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实现从平庸到卓越的飞跃。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青年当乘时代之风,保持积极谦逊的态度,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形成独立思考、善于借鉴的能力。
要想提升独立思考的品位,我们青年一代首先应当将自身命运与崇高的时代责任紧紧相连。千年中华一路走来,多少人怀着这样的责任走过漫漫长夜,踏过重重荆棘,寻觅心中真理。在旧势力的重重阻挠中,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在浴血拼杀中,他们苦苦学习着探索着,前仆后继,只为给中国探寻一条光明的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身负使命,更当慨然前行。
书山路茫茫,学海无止境,荀子的真知灼见在现今依旧熠熠生辉。学习应当是人生的底色,我们如何看待学习,我们也就成为怎样的人,而卓越的人,终将成就时代。
【点评】
本文联系社会现实,按照《劝学》中的层次——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展开,阐释了坚定学习的意义对于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性、专注之于碎片知识横行的必要性与乘时代之风成就自身的方法。将《劝学》中的逻辑置于当下背景之中,展示了《劝学》中的道理之于新时代依旧能焕发出新光彩,引发人们对自身的反省与对先人的借鉴。新说之新在于新的时代背景,而其不变的内核在于《劝学》中萦绕千年的对真理与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