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第四中高级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第四中高级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8 16:3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灵丘县第四中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一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1万年前,古代中国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开始从事
A.原始农业 B.丝织业 C.冶铁业 D.制瓷业
2.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应追溯至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造成两者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
A.都主张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顺应自然和任人唯贤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与安定 D.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推动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的加剧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各国变法运动兴起
5.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
6.一月在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7.秦国到秦朝,改变的不仅仅是国土面积,更是一个政治体制的升级,但当时的人民,显然没有也不愿做好成为统一国家的思想准备,所以秦国短命而亡。这种说法认为秦亡的原因是
A.国家认同感缺失 B.违背了历史潮流
C.过度地滥用民力 D.阶级矛盾的激化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最高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官方学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治国理念的变化本质上
A.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意志 B.服务于国家的统治需要
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体现了多元的文化政策
9.元狩五年,汉武帝下诏,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并严格规定形制和重量。元鼎四年,汉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这反映了
A.汉朝商品经济繁荣 B.武帝时郡国经济实力强大
C.中央铸币技术先进 D.大一统思想深入金融领域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历史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11.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2.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B.表明唐朝经济空前繁荣
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3.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 B.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C.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D.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6.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A.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C.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D.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17.“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民族之间文化互动增多
C.汉代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异域文化占据社会主流
18.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B.宋代科举取士人才辈出
C.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D.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19.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遗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20.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加强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一做法
A.暂时平息了反元斗争 B.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最终导致了元的灭亡 D.极大地削弱了州县的职能
21.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性质是
A.民族部落组织 B.兵民合一制度 C.地方行政组织 D.军事组织
22.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出辽朝的
A.民族歧视政策 B.兵农合一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因俗而治政策
23.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些家族常常聚资支持子弟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到宋朝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有优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朝廷有意打压北方人读书 B.北方人重视务农,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聪明,更容易考中
24.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A.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B.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25.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
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
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可知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材料二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问题,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影响。(6分)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6)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8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和黍的最早起源地。原始农业耕种方式主要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齐鲁、吴越等称呼均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关。齐国和鲁国当时是山东地区的封国,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齐鲁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亦是如此,B项正确;商朝的内外服制实际上是方国的联盟,排除A项;宗法制强调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而墨子代表的是下层手工业阶层的利益,因此二者的主张出现显著的差异,D项正确;A项属孔子的主张,排除;顺应自然是道家的主张,排除B项;孔子强调社会等级,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排除B项,C项正确;诸侯争霸的加剧和各国变法运动兴起,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排除A项;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排除C项;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可知,“政”字及其读音为秦始皇嬴政所专用,以此来维护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独尊,而不能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但当时的人民,显然没有也不愿做好成为统一国家的思想准备,所以秦国短命而亡”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认为秦朝统一六国后,各诸侯国的人民缺乏国家认同感,是秦亡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秦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对秦国缺乏认同感,没有涉及滥用民力和阶级矛盾的情况,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8.B
【详解】
材料反映了秦始皇到汉武帝治国理念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由于维护统治、建立集权制度等因素的需要,采用法家思想治国;汉初国力衰落、经济凋敝,为此统治者采取黄老学说治国,以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出现“大一统”盛世局面,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据此可知,材料中治国理念的变法本质上服务于国家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取决于君主个人意志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理念的变化,没有涉及君权强化的信息,排除C;材料中秦朝、汉武帝时期实行单一的、专制的文化政策,而非多元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统一货币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等措施,将大一统思想深入到了金融领域,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货币,禁止郡国私自铸币,无法体现郡国经济实力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中央铸币技术与郡国铸币技术进行比较,无法说明铸币技术先进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呈现出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指的是盛唐时期,而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有很多成就,而非文化停滞,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割据,中外交流不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这次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实现北方统一、改革决心坚定和措施全面易行都是改革成功的有利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由材料“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可知,唐代地方节度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这为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埋下了祸根,也势必削弱中央集权,C项正确,D项错误;直接导致唐王朝走向灭亡的是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项。
13.A
【详解】
材料“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强调的是民族服饰的融合,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当时的汉族向心力明显高于周边少数民族,排除B项;材料与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核诏令和执行诏令;尚书省下设置工部、兵部、刑部、礼部、吏部、户部,担负相应职责。故修建水利工程应是皇帝下旨,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再到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是工部的职责,故B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ACD的程序有误,排除。故选B项。
15.B
【详解】
根据所材料可知,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从以人身为征税的根本到以土地、资产为征税的根本,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B项正确;“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唐朝的租庸调制更能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
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属于道家思想范畴,而纲常伦理属于儒家范畴,说明玄学家糅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B项正确;儒学始终是主流,排除A项;魏晋时期并不是三教合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
材料反映了魏晋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材料所述现象说明了民族之间文化互动增多,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情况,而且中原传统文化并未日渐消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俗乐“清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与发展情况,俗乐的发展不能代表汉代礼乐制度逐渐复原,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中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地位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异域文化占据社会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
苏轼描述的是宋代的冗官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宋初过度加强专制统治导致的,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根源,排除B项;宋代的冗官现象不是五代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外族入侵并不会直接引发冗官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
宋代采取二府三司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得贵族并不能强化权力,因此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B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隋唐时期就设立了监察御史,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皇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
根据“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可知,在元代的行省制之下,经济文化交流得以加强,B项正确;反元斗争没有平息,排除A项;行省制与元的灭亡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职能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
猛安谋克制度是金代女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由最初的围猎组织发展为军事组织,但其成员平时在部落内仍从事狩猎、捕鱼劳动,只是一遇战争,青壮年才应征召去打仗,具有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即兵民合一,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不是民族部落组织、地方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
从“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可得出反映出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歧视,排除A项;材料与兵农合一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
根据“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宋朝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有优势”可知,宋朝时南方经济更繁荣,可以为南方人参加科举考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C项正确;宋朝没有有意打压北方人读书,排除A项;宋朝之前,北方经济长期占有优势,科举考试也占有优势,可见不能说北方人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主要是受经济问题影响,排除B项;南方人更聪明不会仅在宋朝才会显示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以传统儒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因此新在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D项正确;AB是理学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观念的冲击是理学产生的原因,并非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
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结合材料“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使人心中装有仁义礼智,达到不为物累的超然境界,体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思想,A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保留心中天理,消灭人欲望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没有强调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6.
(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2)内容:进行官制改革;推行均田制;改汉姓;讲汉话。
实质:汉化(或封建化)。
(3)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详解】
(1)改革: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可以判断出是商鞅变法;措施:根据材料“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归纳出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2)内容:根据材料“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可归纳出进行官制改革;根据材料“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可归纳出均田制;根据材料“‘拓跋’改姓‘元’”可归纳出改汉姓;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归纳出讲汉话。实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运动。
(3)成效:根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可归纳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27.
(1)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官僚体制发展的重要体现。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指分封制、宗法制,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人口赐给贵族或功臣,将权力下放到地方,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此外又将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维系西周政治;根据材料一“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根据材料一“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结合所学知识,“封建之失”是指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之失”是指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提出的改良策略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实质是综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点,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
(3)据“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再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官僚体制发展的重要体现。
28.
(1)特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影响:思想上,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艺术上,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知,唐朝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来文化在思想方面对唐朝的影响是: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来文化在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是: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2)根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和亲;根据材料二“……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会盟;根据材料二“……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册封;根据材料二“……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设置机构。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等方面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