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第四中高级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第四中高级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18: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灵丘县第四中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2017年6月10日《光明日报》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满清帝国愚味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西方列强丰硕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结论,是本文论证的中心。
B.第四段用假设的方法论证,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C.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B.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破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更能表现她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D.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5.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请分别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物情感。(6分)
6.文章以“百合花”为标题有哪些象征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农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①,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曹沫之约: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在柯邑会盟,会上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当时被迫答应退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领土。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是齐国国君姜小白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有地位的人,依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B.霸,指诸侯受周天子任命为“方伯”,后可用周天子名义召集诸侯会盟,维持各国之间既定秩序。齐相公以霸主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
C.封邑,古代国君封赐给亲信、贵族、臣属作为世禄的土地,也叫“食邑”。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
D.仓廪,泛指仓库。有曰方者为仓,圆者为廪;又有曰盛谷者为仓,盛米者为廪。在古代,遇到饥荒之年可以“ 发仓廪以赈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年少有才,但仕途不顺。多次做官都被免职;多次出战又多次战败;因家有老母而逃跑;辅佐了公子纠,也未成功。
B.管仲得遇知己,鲍权牙为国让贤。即使管仲仕途失意落魄,鲍叔牙依然相信管仲的才华,把还是囚徒的管仲推荐给了齐恒公。
C.管仲心系国家,用心治国。他认为物质充裕方能建设道德,推行政令要顺应民心,所以放低自己姿态,使执政主张易于施行。
D.管仲善于引导齐桓公,处理好齐国外交事件。桓公攻山戎,管仲趁机督促燕国重施召公之政;桓公想背约,管仲引导他守信。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終善遇之,不以为言。(5分)
(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①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上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作者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直抒胸臆,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③,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后主:指三国时蜀国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还:仍然。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
12.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登楼所见景色写起,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图。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3.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表现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战胜挫折而勇于奋斗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游子思念家乡的悲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谁主沉浮”做了巧妙回答,鼓励年轻人要负担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4)《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表现了曹操像古代先贤周公那样渴慕人才以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胸怀。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未酬,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苦闷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 ① )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的音乐”的美誉。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 ② )、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 ③ ),( ④ )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 ④ )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15.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熔铸 ②独具匠心 ③水乳交融 ④既……又……
B.①包含 ②独具匠心 ③交相辉映 ④只有……才……
C.①包含 ②巧夺天工 ③交相辉映 ④既……又……
D.①熔铸 ②巧夺天工 ③水乳交融 ④只有……才……
16.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B.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C.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D.建筑的美丑、适宜,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常伴我们左右的手机,其卫生状况令人吃惊。______________,在108位医务人员的手机表面,仅每平方厘米就存在12万株细菌,其中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达39株。因此,手机消毒刻不容缓!
我们可以用手消毒液、湿巾或75%乙醇给手机消毒。手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葡萄糖酸洗必泰和乙醇,可有效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及致病性酵母菌。湿巾分普通湿巾和消毒湿巾,普通湿巾由含有纯水和植物提取物的无纺布制成,有一定的杀菌成分;消毒湿巾含有一定比例的消毒液,______________。75%的乙醇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容易获得,推荐使用。
一次消毒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手机表面会慢慢积累多种病菌,因此,________________。在给手机擦拭消毒时需注意,在擦拭手机前应先洗手。拆下手机壳后应一条一条擦拭,最后擦拭四角及边框,切忌胡乱涂抹。手机擦拭消毒后要及时擦干,防止消毒液或酒精渗入手机内部,影响手机性能。
18.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19.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 2 3 4 7 8 9 11 12 15 16 17
D A A B D C C D A A D C
18.调查结果显示(或“根据调查结果”)。
杀菌效果(比普通湿巾)更好。
多次给手机消毒很有必要(或“要多次给手机消毒”)。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19.为什么要给手机消毒? 用什么给手机消毒? 怎样给手机消毒?
(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0.【写作指导】
学生需要综合材料所有信息,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准确立意。立意时,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参考立意:
①“躺平”非缴械,重在适己行。
②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
③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④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
⑤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
⑥起而行,“涨”青春姿势,壮时代声威。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要求,运用联系、发展、辩证、全面的观点观察并分析、思考并领悟问题, 进而根据材料要求进行写作的能力。)
【评分细则】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具体评分标准
本次作文评分分为四等七级:一等:54-60分一等上,48-53分一等下;二等:42-47分二等上,36-41分二等下;30-35分三等上;24-29分三等下;四等:0-23分。
3.判分细则
本次作文判分的总体原则是,考生要紧扣“躺平”展开思考,凡考生能围绕“躺平”现象思考成因这一核心要素去谋篇布局的,原则上应当在42分及以上赋分,至于到底判为何种等级,要视学生立意与表达而定;凡能围绕“躺平”行文,但没有成因分析,列举“躺平”现象的,原则上不能超过42分;凡是脱离“躺平”或对“躺平”理解完全错误的,原则上不能超过35分。本次评卷切入分44分。
【审题立意】
1.应以宣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为主,同时点出“躺平”有其合理性,是一种自我调适,暂时“躺平”是为了后面不“躺平”,是为后期的奋进蓄积能量,做到辩证分析。
2.谈奋进为主,只要点到了“躺平”,算符合题意。
3.只谈“躺平”的合理性,不谈奋进,算偏题。
参考示例:
1.躺平须摒弃,青年当有为。2.躺平"只是自我调侃。3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所为,聚焦正能量。4.警惕"躺平”,远离颓废。5.躺平就是"随遇而安"。6.躺平反映了年轻人的生存焦虑。7.面对“躺平”青年说教不如换位思考。8.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9.“躺平”并不可耻,而是奋斗失灵前的刹车。10.躺平”并非正义,吾辈仍需努力。11.“躺平”可以是幕间休息,但大幕迟早要拉开。12.“躺平”后站起来,才是更帅的姿态。13.拒绝“躺平”,争做堪当大任的青年。14.拒绝“躺平”,跟命运“死磕”。15.只有奋斗的精彩,没有躺平的人生。16.大国正在崛起,青年岂可躺平?17.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