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第四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第四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8 16: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灵丘县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2.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A. 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 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 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 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3.学者张光直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说道:“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是政治权威的兴起和发展。而政治权力的取得,主要依靠道德、宗教垄断稀有资源等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地人神沟通手段的独占。”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法律教化作用显现 B.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C.血缘纽带作用弱化 D.德治与法治相融合
4.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5.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6.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8.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A. 三权分立 B. 共和主义 C. 君民共主 D. 中庸折中
9.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D.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10.“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 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 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 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 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11.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2.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 第一部成文宪法 B. 多党制议会 C. 总统制 D. 君主立宪政体
13. 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 康德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孟德斯鸠
14.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A. 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 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C. 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 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
15. 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 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B. 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 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16.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贝卡利亚的说法体现了
A. 无罪推定原则 B. 社会契约思想 C. 权力制衡原则 D. 程序公正理论
17.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A.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 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 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 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18. 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A.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 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 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19.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A. 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 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 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 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20.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
A. 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 B. 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21.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A.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B.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C. 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 D. 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 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 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 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 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 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护
25.“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 反对美苏争霸 B. 开展全方位外交 C. 倡导求同存异 D. 重组大国关系
26.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 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 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 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 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27.《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A. 强迫赔款 B. 商品输出 C. 鸦片走私 D. 开设工厂
28.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土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A. 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 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 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 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29. 《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 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 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 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 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30.社会学者薛涌认为:“当一个社会支持你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而不是扛着.懒人’的恶名时,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己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材料说明
A. 社会保障会导致贫富悬殊 B. 福利国家使人失去竞争意识
C. 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D. 高福利制度会降低工作效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小题24分,32小题16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并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10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降国家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秦汉地方政府职役多至数百人。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大量的财产隐匿和人口隐匿的现象。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唐宋时期,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它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材料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影响。(8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以郡县制取代了周朝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周秦之变的内涵,故选C;A项发生于夏朝建立之初,不是周秦之变的内容,排除;郡县制的建立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而非法治,故无法得出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的发展趋势,排除D。
2.【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
3.【答案】B
【详解】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政治权力的取得”“道德、宗教垄断稀有资源”“对天地人神沟通手段的独占”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与神权密切结合,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律教化,故A项排除;血缘纽带作用弱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排除;德治与法治相融合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故选B项。
4.【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5.【答案】D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6.【答案】D
【详解】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表明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7.【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详解】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因此体现正是共和主义特点,B正确;三权分立主要指的是司法、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分立,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并不是这种三权分立,排除A;古罗马政治体系中的执政官不等于君主,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情况,因此无法认定其政治特点中具有中庸折中,排除D。
9.【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是对雅典民主实质的描述,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雅典民主的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BD选项体现的是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与材料无关,排除。
10.【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C项正确;英国人不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英国人的祖先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日耳曼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A项错误;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2.【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初步确立。故选D。
13.【答案】D
【详解】题眼:“对美国政府结构影响最大”。孟德斯鸠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利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这一原则执行的比较彻底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4.【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监察官的个人功绩和品行是其选拔的标准,选拔较严格。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监察官的选拔标准,未涉及监察体系、监察官员地位,排除;D项,材料中“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也是对检察官选拔标准的规定,要求必须有丰富的为政经验,要明察事理,洞晓世事,通达治体,注重对检察官员的经费投入明显是对材料主旨的曲解,排除。
15.【答案】B
【详解】“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说明汉代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秦代法律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故A项不符合史实;汉代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故C项错误;材料和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知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7.【答案】C
【详解】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
1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所以B项正确;A、C项都只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
19.【答案】A
【详解】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
20.【答案】A
【详解】由“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可得宪法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则体现宪法和法律至上,综合来说,体现了宪法和法律的重要,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B项错误。题干中的这些规定并不足以完善法律体系,C项错误。结合所学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而1982年宪法主要是吸取教训,重新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D项错误。
2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依据材料“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可知这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并不反对基督教,没有削弱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选项错误,“彻底摧毁”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罗马教会的统治,与欧洲的民主政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答案】A
【详解】本题可用排除法。抗战时期,始终并存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的陕甘边区政府指挥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从大局角度出发,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B项排除;1937年9月,随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合作就已实现,但不同于1924-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针,故C项排除;边区的抗日政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的政权,并非是多党联合政府,D项排除。边区政权组织建设遵循的是“三三制”原则,其目的是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3.【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是最早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建立,是最晚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所以,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4.【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A不对,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标志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不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C不对,《共同纲领》已经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符合题意,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突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25.【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A项;BD项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
2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迁移。公元前217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并以秦半两钱作为通用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能再中原流通,故选C项。
27.【答案】C
【详解】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鸦片战争的知识,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英国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但最早的是鸦片走私,英国通过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荒”,后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强迫通商、赔款,19世纪末才是开设工厂,所以答案为C。
28.【答案】A
【详解】从东汉官方文件记载,“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扁表其门,以兴善行”等赠以名誉的做法,与社会救济无关,B项错误;材料赋予三老的职责是表彰“善行义举,孝子义妇”,全是儒家伦理,不存在多元化,C项错误;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就有了,D项不符合史实。
29.【答案】D
【详解】“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大意是:国家的物资储备,不够九年用就是不富足,不够六年用就会告急,不够三年用就不成为国家了。说明周代的统治者主张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百姓生活勤俭节约问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鼓励消费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
30.【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关键信息“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己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可知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故C项正确;社会保障会缩小贫富差距,A项表述错误,排除;B、D两项与题干意思相反,故排除。
31.【答案】(1)特点: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 (8分)
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6分)
(2)不同: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厚(或服从于国民党统治);考核上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6分)
评述: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4分)
【详解】(1)关于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可知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根据材料一“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可知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根据材料一“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还可从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强调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以及协调合作等能力等方面概括。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关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内容进行比较即可。联系材料一和结合材料二“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等信息可从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厚、考核上流于形式且没有严格执行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关于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利于人才选拔、维护国民党的统治、腐败现象严重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32.【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实现直接控制。(8分)
(2)影响: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8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可知,乡官制度存在困境;根据材料“唐宋时期,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它们来稳固统治”可知,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根据材料“秦汉地方政府职役多至数百人”可知,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大量的财产隐匿和人口隐匿的现象……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可知,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实现直接控制。
(2)作用:根据材料“国家通过乡绅、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可知,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根据材料“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可知,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乡村自治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过度依赖乡村自治组织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