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第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柳”是指( )
A. 成为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 B. 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 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 使西班牙控制了整个美洲地区
2.《百度百科》中对于新航路的开辟的描述;是指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历经多人努力,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通道。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经济因素是其开辟的根本推动力
B.寻找通往东方的商路是其主要原因
C.东方富甲天下是其开辟的根本原因
D.航海家冒险探索精神是其重要因素
3.下列关于夏朝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
③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④殷墟是夏文化的遗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唐代科考中,进士科考时务策、杂文,这可以使应试者运用儒家理论发挥才能,而明经考试远较进士为易。唐中叶以后,应明经试的大多为北方的旧家子弟,应进士试的则多为南方的平民阶级。唐代名臣出身进士者甚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科举考试内容体现了儒学独尊 B. 唐代经济文化重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
C. 科举考试使南北文化差距加大 D. 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反映出官员素养提高
5.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6.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7.哥伦布曾向葡萄牙王室提出向西航行到达印度的方案,遭到王室的拒绝。学生在讨论王室拒绝的原因时提出以下四个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
甲:王室在转口贸易中拥有高额利润
乙:东进前往印度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丙:在此之前的迪亚士已然直达印度
丁:达·伽马航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
A. 中英《南京条约》 B. 中法《天津条约》 C. 中美《望厦条约》 D. 中法《北京条约》
9.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少年?
A. 40年 B. 70年 C. 50年 D. 60年
10.有学者认为:“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雅典民主制具有其独特性
B.雅典民主制有其内在弊端
C.雅典的文化成果繁荣昌盛
D.雅典民主制存在时期短暂
11.辛亥革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包袱,寄托了太重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宪政为内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该评价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 历史过程较复杂 B.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C. 推翻了封建制度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12.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专制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A. 分割地方权力 B. 对地方官的监察 C. 发挥文官作用 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1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责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4.下图中对四个国家近代政治的发展进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国家统一 B. ②经议会产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C. ③通过曲折的革命历程走向共和制 D. ④通过民主改革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15.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如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16.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
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
A. 冶铁业的进步 B. 甲骨文的成熟 C. 兴起了棉纺织业 D. 已经有了养蚕业
17.最近畅销的《后美国世界》提到,“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即“后美国时代”。····.这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其他国家崛起的世界,一个由许多地方和许多人定义的世界”。下列符合”后美国时代”内涵的是( )
A.欧洲日本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中国崛起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D.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18.曼萨·穆萨是古代非洲的一位著名的国王,他曾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朝圣。该国王前往朝圣的出发点最可能位于图中所示的(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19.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一定疗效。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黄帝内经》 D. 《本草纲目》
20.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的庙宇。一般来说,庙是县级以城市的标志。明代不少江南市镇都设置了镇城隍庙。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 )
A.经济水平普遍超过了县城
B.开始成为基层商业和政治中心
C.城市化程度为时人所认同
D.由道教文化中心演变而来
二、问答题
21.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指出材料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22.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均来自课本)
材料一
回答问题:
据材料一图一,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中国最早在秦朝统治疆界到达了南海,居住此地的居民是哪一民族?秦朝是以何种制度做保障统治该民族、地区?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三、材料分析题
24.海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有何不同?
(3)请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华声论坛.甲午海战110周年祭》
材料二:1962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三: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夏礼对中日战争和清朝政权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3)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四、综合题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吏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
——《从秦到明清监察朝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在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并且后来有了专门的经纪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股票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与债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内容。
材料二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当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有8家。190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且当日开业,为保险起见,前面加一“试”,又叫试管业。1991年7月3日,举行正式开业典礼,挂牌企业有5家。
——摘自《百度文库》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股票市场兴起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恢复股票市场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
29.下面是唐朝人口数量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年号 公元 人口数量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649年 约1900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年 约4241万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约4531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约6291万
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年 约1699万
唐穆宗长庆元年 821年 约1576万
根据统计表的信息,归纳唐朝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2.【答案】 A
3.【答案】 A
4.【答案】 D
5.【答案】 A
6.【答案】 A
7.【答案】 B
8.【答案】 A
9.【答案】 A
10.【答案】 A
11.【答案】 B
12.【答案】 B
13.【答案】 C
14.【答案】 C
15.【答案】 B
16.【答案】 D
17.【答案】 B
18.【答案】 B
19.【答案】 A
20.【答案】 C
二、问答题
21.【答案】 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 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22.【答案】 民族:南越(越族);制度:郡县
23.【答案】 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 (1)原因:封建经济的繁荣;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
(2)不同:武力征服、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
(3)评价: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5.【答案】 (1)态度:反对干涉中日战争;希望中国战败,但不希望清政府垮台.
原因: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有利益冲突,故而在中日战争立场上存在分歧;希望日本打败中国,以便美国从中渔利;维持清朝政权,可使美国在华既得利益得到维护.
(2)目标: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实现独立自主;领导并推动欧洲走向联合,促进欧洲发展和提高政治地位.
背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美苏“冷战”不断加剧;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一些西欧国家通过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实现了初步合作;法德矛盾的和解.
(3)说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的恶化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减轻中苏关系的负面影响.
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26.【答案】 (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四、综合题
27.【答案】 (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
(2)作用: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
28.【答案】 (1)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作用: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成为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拓展。
(2)必要:中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基本要求。中国实行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
五、论述题
29.【答案】 趋势:唐太宗时期人口不多,唐玄宗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玄宗后期人口数量达到最高点;755年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从肃宗到穆宗时期人口数量继续减少。
原因:经过“贞观之治”,到玄宗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人口数量增长很快;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因此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安史之乱后又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使人口的死亡数量增加,而且由于中央政府的失控,使在册人口数量也日益减少。
结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济发展与否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