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学案(新人教必修一):《渔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学案(新人教必修一):《渔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8 08: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渔父》导学案
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前预习】:
知识介绍 :
1、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体裁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达标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 和 。名 ,字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 、 ”。“ 、 ”是中国诗歌史上 和 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 ) 餔糟 ( ) 歠醨( )
汶汶( )三闾( ) 鼓枻( ) 莞尔( ) 濯缨( )
3.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4.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5.★★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6.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11. ★★★学习了《渔父》,相信你对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是古人题“汨罗屈子祠”的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试试看。
(1)上联: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下联:
(2)上联: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下联:
12. ★★★★仿照示例图①,根据图②内容写一句话揭示漫画寓意。
图① 图②
在生活中,搞平衡往往是以倾斜自己为代价的。
答案: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盐城市高三模拟卷)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骚人”指屈原。
(1)从整首词来看,作者吟咏的对象
是 花,不仅写出了它的外在美,即 ,更写出了它的内在美,即 。(后两空都不得超过5个字)
(2)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那么这首词呢?请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简析。
14.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1~2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
(《渔父》)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报任安书》)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2. ★★★《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真实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答案
1、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达标检测:
1.战国 政治家 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楚辞,“风、骚”,“风、骚”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四大文化名人”
2.qiáo cuì bū chuò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ó
3.A 点拨:B项 洗头, C项 变化,D项 江水。
4.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5.B 点拨:连词,表转折。
6.(1)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2)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3)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4)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11.(1)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点拨:这一句是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
(2) 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点拨:这一句是汨罗屈子祠的。
12.朋友就是那种能够摘下面具真心交流的人。
13.(1)桂 淡黄的颜色 浓郁的香气。点拨:扣住“轻黄”、“中秋”等重点词语。
(2)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为主,称赞桂花“第一流”、“冠中秋”,并且批评先贤,为桂花抱屈,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可谓别开生面。点拨:注意上下阙的后两句,意思相近即可。
14、(1)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2).《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