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3 直线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3 直线运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09 09: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3直线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掌握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归纳处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变速直线运动。
3、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4、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器材准备】长度为80cm的玻璃管(提前做好长度的标记) 分段计时秒表 坐标纸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两节,已经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以及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原来在数学上也经常计算物体的速度等问题。知道了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已经做好了知识储备。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还不是很轻松的,例如对于长度的测量,将玻璃管中间部分给等分为四等份(10厘米一份),并给做上标记;对于时间的测量,由于在“研究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需要分段计时,普通的秒表无法达到这一要求,需要体育教师专用的分段计时秒表,这种秒表课本上也没有介绍用法,只能提前教会学生秒表的用法,就这样在实际计时时,由于有反应的时间在里面,会有不同程度的误差。
【教材分析】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像的技能。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导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学生对生活中运动快慢现象有许多感性认识,在数学上也学过一些计算速度的方法,通过第二节内容的学习也知道计算速度的公式,但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的问题,也没认真注意过直线运动和与曲线运动的区别,有的学生还根据公式v=s/t错误的认为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加以强调,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不够深刻,不知道平均速度是相对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距离来讲的,求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平均速度就等于初速度加末速度除以二。
对于例题的具体求解,因为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第一个计算公式,所以要注意解题的规范要求。一般都包含了已知、求、解、答案。通过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自主先学】
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
2.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
3.粗略地反映物体运动快慢时,仍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
【教学过程】
1、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1、在一根内径约为0.6cm,长约80cm的玻璃管中注水近满,上端留有一段空气柱并用塞子塞住管口。
2.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3.讨论: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40cm所用的时间?
4.学生实验: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到表格。
路程s/cm 0 10 20 30 40
时间t/s
5.学生绘图:把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轴上画出图像来。
6.规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 (改变/不变)的。
教师强调: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地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例如:滑冰时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的运动等等。
【总结】
2、变速直线运动
刚才已经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但绝大多数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图5-29,这是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
次的方法记录的苹果下落的运动情况。
学生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下落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小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使用
速度公式求得的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这个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教师强调:平均速度要说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内的才能计算。
〖总结〗
例题解析:
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时72 s。求:(1)火车的运行速度,(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
3、动能
请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和观看一段视频。
教师提问:列车相撞、海啸袭击的惨烈说明什么?
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思考:生活中如何利用动能为人类服务呢
学生举例:1、风力发电2、水力发电3、水上漂流
【检测巩固】
1.某班同学用皮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时,4位计时员记录了小红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 40m处时的时间,如右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下列平均速度
路程 10m 20m 30m 40m
时间 2.5s 4.6s 6.5s 8.5s
⑴从起跑点至10m处平均速度是 m/s
⑵从10m处到30m处平均速度是 m/s
⑶从30m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2.如果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这个物体的运动是( )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C.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D. 没有时间路程无法判断
3.下列运动能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地球的运动 B. 赛跑中冲刺的运动员
C. 刚刚起动的汽车 D. 正常工作的传送带上的货物
4.关于平均速度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就是各段路程中的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所属的那一段路程或时间
C. 用平均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D. 匀速直线运动各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6.根据公式V=S/t可知 ( )
A.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B.运动的时间越长,速度就越大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大,速度就大
7.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多少h?
8.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象,从图象中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s出发.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物理方法的渗透,如一、图像分析法,即把玻璃管中气泡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通过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直接表现出来,以便于找出规律;二、“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完成气泡运动实验,从而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即把时间段由大到小按比例划分,直至划分到任意小,在任意成比例的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成同样的比例);三、建立模型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生活中很少存在,但有一些运动可近似地看作是理想化的匀速直线运动,以使问题简化。教学中还应注意在学到后面的内容,比如“密度”、“比热容”、“功率”等概念时,要提醒学生和这里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做比较,指出他们都是不随定义式中的其他量改变而改变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