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平面镜 (第1课时)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3.会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教学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
二、活动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猜想:
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 (上/前/后);
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 ;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
2.设计实验:
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能否利用光屏来找到像的位置?如果不能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很多操作是有问题的,因此,在本课中,使用了很多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当学生的操作出现问题时,可随时调用出视频,视频中强调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各种细节,也方便学生课后进行复习。
3.记录表格
4.实验反思: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玻璃板为何竖直放置?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段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用两段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什么
三、结论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 (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 (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 (是/不是)上下颠倒的; (是/不是)左右相反的
实验细节归纳
1. 用玻璃板代替镜子做实验的目的
2. 实验中会看到两个重叠的像其原因是什么?
3.无论怎样移动棋子B,也无法与棋子A的像重合,原因是什么?
4.为了能清楚的看到像,有哪些做法?
5.取A、B两粒相同的棋子的目的是什么?
6.怎么来确定像的位置?怎么观察?
7.如果没有方格纸,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方法总结
1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实验
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2 实验中把棋子B放在棋子A的像的位置上,用到的物理方法
等效替代法
四、学以致用
夜间行车时,车内能否开灯?
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倾斜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