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2 汽化和液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2 汽化和液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09 11: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2.2 汽化和液化(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
(2)了解使气体液体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通过对比得出气体液化的条件,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液化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液化放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
【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冰块、热水、冷水、酒精灯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清晨的雾给瘦西湖带来朦胧的美!这此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信息快递:雾,“白气”实质是液体小颗粒
水蒸气的来源:
1.空气中有大量江河湖海蒸发出的水蒸气
2.容器中,水的汽化产生水蒸气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液化定义
【做一做】
活动1体验:将手捂住热水杯口
【看一看】
现象:手上有水珠出现。
总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做一做】
活动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三个装有热水、冷水、冰块的烧杯,按照如下图的六种方法叠加在一起, 摸一摸放在上面杯子的底部是否有水珠 你还有什么其他发现?
【看一看】上面杯子的底部是否有水珠 对比没有水珠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回答:水蒸气只有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会变成水珠,遇到比它温度高的不会变成水珠。遇到温度更低的变成的水珠更多。
【小结归纳】(板书)
(1)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遇热不液化
(2)液化的方法(一):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想一想】1)冰棒为什么“冒”白气
2)开水锅盖子上的小水滴
3) 想一想生活中的雾和露是怎么形成的?对比有什么不同?
4)壶口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靠近壶口没什么“白气”?
5) 请比较冬天卖包子的蒸笼冒出的“白气”与打开冰箱门时出现的“白
气”都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不同?
6)请比较夏天和冬天小汽车里开空调,为什么车窗户上有水滴?冬天开
空调和夏天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
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内的乙醚
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现了液态乙醚。
【议一议】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归纳】(板书)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
答案:石油天然气在常温下是处于气态,通过不断向钢瓶充入石油天然气,增大了钢瓶内的压强(相当于压缩了石油气的体积),使之在常温下液化。
【做一做】做一做如图,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总结:气体遇冷液化,液化放热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伤得更厉害,
这是为什么?
2、向手背吹气和向手心哈气有什么不同?
3、观察蒸气熨斗,烫平衣服的过程,并指出其原理及优点
4、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5、医生给病人检察口腔时,常拿一把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遇热不液化
(2)液化的方法(一):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反思:
使气体液化方法活动中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液化的条件,小组学生通过合作,将六种组合中,将上面杯子的底部出现水珠的三种组合找出来,再与另外三种不出现水珠的经行比较,学生很容易会得出:热的水蒸气在遇冷的情况下会液化。
这是一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探究活动,我认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不在这,而在最后一项不经意的一句话“还有什么其他发现?”。
在活动最后加上“还有什么其他发现?”的教学本来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底部有水珠的三种情况经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底部水珠的多少是不同的,尤其是上面是冰水,下面是热水(如右图)。这种情况水珠最多,让学生体会到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遇到更冷的液化更多、更迅速。这个知识点也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也能发现这一点,但是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外收获,其中一个小组学生展示在黑板上的是:“我们发现:热水和冰水的杯壁上也会出现水珠,热水杯壁上的水珠出现在杯壁的内表面,冰水的杯壁上的水珠出现在外表面。”对于这个小组的发现用一句话来概括“柳暗花明又一村”!笔者略思考,加以运用。
五、作业 《导学稿》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