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一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周智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同组教师初审 (签字有效) 备课组长终审 (签字有效) 编号 复印 份
课题名称:第10.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的友谊,学习马克思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
2. 揣摩重点词语的感彩和表达作用,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敬重、哀悼、怀念等思想感情。
3. 了解悼词的一般写法、特征,分析本文的逻辑结构。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分析文章内容、情感。
2. 难点:理清文章逻辑思路。
三、学习与检测
自学指导 第一学时 学习任务及检测
①链接材料(情感关系) 教师导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的自白,也是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一生的写照。今天我们要学的是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满怀真挚地为他献上一篇与世长存的悼词。为了更好领略一代伟人的品质人格和遗风襟怀,大家先要读一段链接材料——自主阅读:恩格斯与马克思的交往 1844年8月28日(24岁),恩格斯返回德国途中,在巴黎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两个人相知恨晚,一拍即合,共同相处十多天,他们相互发现在“一切理论领域当中意见都完全一致。” 1847年(27岁),两个人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有时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 1850年(30岁),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陷于贫困的马克思,恩格斯回到英国,从事了他最讨厌的商业活动,来到他父亲经营的公司工作。在初期,每年仅能从父亲那儿得到大约200英镑的交际和生活费用,所以每个月甚至是一个星期,只能每次寄给马克思1英镑、2英镑、5英镑。后来升职,月薪有了提高。从1860年以后,对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镑,还常常“另外”给些资助。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是贫困户,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极不稳定而又极其微薄的稿费收入,加之资产阶级对他的迫害和封锁,使饥饿和生存问题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一家。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据统计,1840年到1859年的20年间,马克思累计收入约4562英镑,其中2170英镑来自于继承亲友的遗产,2002英镑来自于恩格斯的资助。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对当时的恩格斯来说,这已是倾囊相助了。“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现在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1952年,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即使我因此到新的结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恩格斯给马克思的回信。此时的恩格斯是某公司中一个收入低微的小办事员) “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1866年,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1867年,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据统计,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保存下来的通信,一共有一千多封。1869年(49岁),经商20年后,恩格斯终于决定离开公司,前往伦敦与马克思汇合。他在伦敦买了两套别墅,一套留给自己,一套送给了马克思。1894年,病中的恩格斯立下遗嘱,他将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给马克思的法定继承人――女儿艾琳娜·马克思。自己和马克思的全部藏书赠给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倍倍尔和辛格尔。他还有大约3万英镑的财产,3/8给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和爱琳娜,1/3给了马克思长女小燕妮的孩子们。恩格斯在临终前曾写道:“……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理解检测:(要求每空2字)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_________、友谊_________,是马克思革命事业的积极_________者、_________者、_________者,也是马克思及家人生活上的慷慨_________者。(密切 深厚 支持 参与 后继 帮助)
②课文全篇(词语积累) 教师导入:正是因为恩格斯与马克思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如此深厚的情谊,才成为了马克思葬礼上致悼词的不二人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声情并茂,要在学习中做到有感情畅读,先要解决一些字词的问题。下面浏览一下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完成难读字易错读字的读音和较陌生词语含义的问题,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自主阅读:标画不懂或含糊的字词,查阅注释、字词典,弄清读音和词义。积累检测:繁芜 (____) 诅咒 (____ ____) 浅尝辄止 (____) 诬蔑 (____ ____) 悼 (____)念 诽谤 (____ ____) 卓 (____)有成效 嫉(____)恨 不可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尝辄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繁芜丛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繁芜 (wú) 诅咒 (zǔ zhòu) 浅尝辄止 (zhé) 诬蔑 (wū miè) 悼 (dào)念 诽谤 (fěi bàng) 卓 (zhuó)有成效 嫉(jí)恨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自学指导 第二学时 学习任务及检测
①课文9、8段(崇高评价) 教师导入:下面哪个句子是以直白热烈的方式,既表达马克思影响的深远,又表达恩格斯对马克思高度赞颂与崇敬?为什么?A.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B.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C.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D.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英名”是什么意思?“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密切,这个句子表达的是恩格斯一个人对马克思的评价吗?何以见得呢?[英名:美名,杰出的名声。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表达的所有无产阶级者的心声]马克思遭受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嫉恨”“诬蔑”,受到所有无产阶级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悼念”,除了其伟大的人格(追问:哪些词句表达了伟大人格?),还有什么?(对“嫉恨”“诬蔑”“毫不在意”,“没有一个私敌”。还有卓越的贡献)理解检测:(略,自由发表看法)
②课文7、6、5、4、3、2段(卓越贡献) 小组探究:文中有一个句子统领下文,有一个句子承上启下。抓住这两个句子,就能概括出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是哪两个句子?有哪两方面的贡献?具体有怎样的贡献?哪方面是主要贡献?(统领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追问:作者使用“不可估量”“空白”两个词有何作用?)。过渡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过渡句追问:“这样”是“怎样”?“远不是主要的”,什么才是主要的?)理解检测:马克思在_______________方面的贡献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方面的的贡献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办_______、编_______,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的贡献是主要贡献。[对历史科学的贡献:①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学说)。③其他领域的独到发现。对无产阶级的贡献(主要贡献):①关注所有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②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办报、编小册子,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③课文全文(文章脉络) 自主探究:依据上面对课文有关段落的学习理解,你是否可以看出本文有怎样的脉络结构?理解检测:第一部分(1)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2—7)评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8—9)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逝世情况 卓越贡献 沉痛悼念)
④课件P6(文体积累) 教师讲述:(对应课文内容)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常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基本格式为:①告其名——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② 叙其事——介绍去世者的简历。③ 赞其功(颂其德)——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④ 致其哀——综合评价,寄托哀思,慰问家属。积累检测:(查看笔记)
自学与互学指导 第三学时 学习任务及检测
⑦课件P7—9(品味语言) 教师导入:课文感人至深,一方面是因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密切、友谊深厚,恩格斯悼念马克思发自内心,皆为肺腑之言;另一方面是源于恩格斯用词写句的特别功底。前者,我们已有感知;后者,文中一些句段可以让我们窥探一二——赏析示范:(一)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②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明白具体,既是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也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非同寻常,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而对恩格斯个人来说,在这一时刻自己没有能够陪伴在马克思身旁,是让他抱憾终身的事情。讳饰。(“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委婉而富有深情,既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表述(比较“停止呼吸”),又表达了无限痛惜的感情。标点。(破折号),实际是情感递进,越叙述越悲痛,悲痛感情的表现得以加强。(二)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指代。(“这样”),间隔反复,让表达显得简洁,语意得到强调。关联。(“即使……也……”“但是”“而且”),多组交织,让表达显得极富逻辑性。修限。(“甚至”“都”),强调效果明显,更能显现伟人贡献的广泛性。小组赏析:1.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落后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突出马克思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摸索”,试探着(前进)或寻找(途径、方法、经验等)。形象表达马克思贡献的影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间、数量。辽阔的地域、庞大的悼念人数,强调马克思在无产阶级世界的崇高地位和无产阶级内心崇高的敬意。)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形象表明马克思对于敌人的诽谤和诅咒毫不在意的大无畏革命态度。)理解检测:(略。①诵读文段或句子,②代表小组赏析发言。方式自选)
⑧课文全文(总结评价) 自主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检查并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在括号中画“√”或“×”,在横线上填写学习要点)。知识积累(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进步(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体验( )敬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巩固
第一学时
一、(A层)按表达要求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 是 逝世 英国伦敦 在
(1)以“1883年3月14日”为表达重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马克思”为表达重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马克思是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2)18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解析:本题考查重组句子的能力。两个小题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表达重心,重组的思路就是围绕重心把词语组织成句子。注意“是”字在句子中往往能起到突出重心的作用,“是1883年3月14日”就突出时间,“是马克思”就突出人物。能理解这一点,问题就不难回答了。当然,注意不能增减词语。]
二、(B层)请根据下联和括号中的提示拟写出上联和横批。
(1)上联:(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
(2)下联:(马克思)绘就社会变革蓝图
(3)横批:________________
(上联:破解物种起源密码 横批:巨人伟业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对对联的能力。对联写作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仗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题中下联写出了马克思的成就,相应的,上联不仅要与下联结构上一致,而且内容上要写出达尔文的成就。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C层)有感情诵读课文前两段和后两段。
(略)
第二学时
一、(A层)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或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但要言简意赅,独具特色。如: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作家沈从文墓志铭)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音乐家贝多芬墓志铭)
从备选人物:苏轼、巴金、马克思、海伦 凯勒、马丁 路德 金中任选两位,为他们各写一则墓志铭。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墓志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墓志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苏轼在贬谪中顿悟的文人,在苦难中超越的智者。巴金拯救扭曲的人性,记录真实的历史。 示例2:海伦 凯勒双目失明的光明使者。马丁 路德 金梦想的实践者,人权的捍卫者。 解析:墓志铭的内容应能体现所选人物的精神、功绩或追求等。)
二、(B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⑤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⑥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①③②⑥④⑤ C. ⑥①③②④⑤ D. ①③⑥②④⑤
(B 解析:①“首先”与③“然后”衔接紧密,可确定①③的顺序,排除A项。⑥“这个基础”指②中的“基础”,据此可确定②⑥的顺序;②“所以”是对①③的总结,据此可确定①③②⑥的顺序。)
三、(C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如果 但是 从而 何况 B. 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 如果 可是 甚至 何况 D. 即使 可是 从而 而且
(B 解析:第一空要填的关联词语与后文中的“也”相照应,故只能选“即使”,第三句与第二句是转折关系,而第三空后面的句子与第四空后面的句子应为递进关系。)
第三学时
一、(A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在论述上逻辑极为严密。请以“疑”为话题,写一段论述结构严密的文字,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二、(B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近年来到德国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加,马克思故居门前的留言簿上的中文留言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累计最少已有一万多条。
B.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大会致力于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展开高端对话与交流。
C. 马克思生于今德国特里尔城,曾多次被各国政府驱逐出境,被迫移居伦敦,但他的墓地占地之大,墓碑之高,可以堪称豪华。
D. 恩格斯铜像展现了一位沉思中的中年恩格斯,高大而沉稳,带有东方人儒雅谦逊的气质。
(B 解析:A不合逻辑,“最少已有一万多条”矛盾,可改为“最少已有一万条”。C成分赘余,“堪”有“可以”的意思,应把句中的“可以”去掉。D成分残缺,在“中年恩格斯”后面加“的形象”。)
三、(C层)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D.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 解析:C和例句一样都运用了讳饰。A顶针,B对比,D双关。)
学习记录
第1学时任务 学习时间 完成情况
第2学时任务 学习时间 完成情况
第3学时任务 学习时间 完成情况
今日之事今日毕 日积月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