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西周武王时,先后把重要功臣及王族分封到齐、鲁、燕三国,这些封国为西周在东方开拓了新领土,其国名寓有区域开发、足食足兵之意。周武王的这一举措意在
A.维护社会稳定 B.建立中央集权制
C.发展小农经济 D.巩固周王的统治
2.西周时期,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
A.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 B.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
C.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 D.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4.商鞅变法中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商鞅此举重在
A.改造秦国的社会风俗 B.借助变法来推动社会转型
C.强化民众的法律意识 D.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5.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6.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
7.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A.设立中朝 B.设立刺史
C.实行推恩令 D.实行郡国并行制
8.表1
时间 概况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东汉光武帝(25—57年在位) 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
上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 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突出儒学的正统官学地位 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
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D.《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10.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A.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B.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C.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D.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11.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 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 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1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
A.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13.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民族汇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4.唐太宗要修建宫殿,按照制度规定,其修建过程依次包括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15.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唐初进士科考试这一情况
A.反映了科举制具有双重的作用 B.说明了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积极作用 D.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
16.下表所示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领域 措施
政治 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
思想 将崇尚积极作为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罢黜主张“无为而治”的官吏
经济 将铸币、煮盐、冶铁等行业纳入国家统一经营,设均输官,掌管全国各地物资的调配
外交 派张骞远赴中亚,与西域各国结好
A.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B.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C.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D.缓和了政府与商人的矛盾
17.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讨伐匈奴;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C.修建驰道,设置驿站;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8.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19.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故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宁能致汤武而然耶?”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意在
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B.批判颠覆先秦儒学
C.确立儒家学说的主流地位 D.规范平民道德行为
20.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21.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地方志编撰的繁盛时期,各地方志层出不穷,体例也不尽相同,在撰作主体上以私人为主,创作行为较自由。主要是由于
A.国家控制力减弱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阶层开始兴起 D.修史传统被普遍认同
23.“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4.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道武帝时 明元帝时 太武帝时 文成帝时 献文帝时 孝文帝时
37.5% 41.4% 50.8% 52.7% 59.5% 68%
A.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B.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
C.鲜卑族完成封建化 D.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25.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2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27.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
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
28.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9.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30.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简况如下表。据此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
李建成和李元吉 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
李世民 山东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
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
C.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
D.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
二、简答题(共40分)
27.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赵翼《甘二史札记》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西周相比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的表现,并分析“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有人认为,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7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7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4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12分)
历史答案
1-5 DABAB 6-10 CDDBD 11-15 DDBCC 16-20 BCDDA
21-25 CAADA 26-30 ACCAA
27.(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王位世袭制)。(1分)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分)
“变”的原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任答两点4分)。
特点:中枢机构运行程序化;程序性分权(分散相权),相互牵制;集体宰相制(两点4分)
观点:不同意(2分)
理由: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制下的民主制,实质是皇帝个人独裁(2分)(观点错误计0分)
28.(1)原因: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历代的持续开发;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劳动(或民族融合);南方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北方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三点6分,4点7分)
(2)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教育科举的发展,文化重心随之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南方人口对于土地的过渡索取,垦殖等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奠定了当今中国经济格局的基础。(三点6分,4点7分)
29、 (1)主要依据:血缘;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4分)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4分)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2分)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