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20: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看篇
学习活动一:速度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①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首尾照应。(空间变换顺序)
②从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寻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最后走出宁静,归于不平静。也是前后照应的。(情感变化)
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也叫圆形结构。
①《背影》——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②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小结一
本文以空间变化和情感变化为线索。作者的行踪是明线,内心情感变化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情景融为一体。
二、看段
学习活动二:分组品读第4段与第5段,欣赏段落铺排之美。
①女生品读第4段,思考:月下荷塘景物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②男生品读第5段,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顺序如何?
①第4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顺序: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②第5段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顺序:先写看到的月光再写自己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相生。
三、看句
学习活动三:默读课文第4、5段,找出段中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试做赏析。
文中修辞

比喻
拟人
输入标题
通感
博喻
博 喻
1.雨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
2.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看云识天气》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通 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1.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2.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仿佛听见了它们的欢声笑语。
四、看词
学习活动四:试从叠词、准确动词等方面品味用词之美。
叠词 动词
请找出文中使用的叠词,体会其妙处。
请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准的动词,试举一例赏析。
叠 词
音乐美
表达美
情感美
阴森森 一粒粒
日日走过 缕缕清香 重重围住
迷迷糊糊 蓊蓊郁郁 曲曲折折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隐隐约约
渐渐地 悄悄地 淡淡的 轻轻地
田田的 亭亭的 层层的 密密地
脉脉的 静静地 薄薄的 淡淡的
弯弯的 阴阴的
动 词
1.“泻”,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2.“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3.“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4.“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
五、看意
学习活动五: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荷塘月色,你读懂作者的情感了吗?
速读全文,找找描写作者情感的句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4.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5.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6.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8.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思考:从这些写心情变化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也如荷塘般曲曲折折,起伏不宁。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情绪呢?
【资料一】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清华大学教授。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父定居扬州。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此后的几年,朱自清经历颇多:先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武钟谦病重;家累进一步加重,生活时时捉襟见肘。
【资料二】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0多人被杀,5000多人被捕,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资料四】“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一封信)
从上述背景中你能找到他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知人论世:
①家庭原因:家庭负担沉重;
②社会层面:蒋介石制造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大革命失败;
③个人原因: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和家庭困境的敏感。
不自由
现实中的世界让作者感到“不自由”,那作者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请用文中句子来回答。
冷静独处的自由:荷香月色
热闹群居的自由:?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朗读《采莲赋》《西洲曲》,里面描写的世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是作者心目中的自由世界
自由快活
风流热闹
唯美浪漫
深情纯洁
总结:这就是朱自清的一个夜晚,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夜晚,而对朱自清而言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他不仅将一篇文章定格在了中国文学史最华美的一个页上,更是让自己进行了精神之旅,也许他不能改变什么,至少可以暂得宁静,享受片刻的自由。
想来多少生活中,有多少失意的人面对生活的挫折昏睡不醒,又有多少人在痛苦面前自怨自艾,沉沦自戕,与其这样,不如象朱自清一样,开启一场灵魂的旅行,给自己心灵开辟一个休息的驿站,梦醒之后,继续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