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4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22: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师说》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古文” ,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韩愈是针对当时怎么样的现实状况而提倡“从师”的?朗读课文, 找出交代社会背景的语句。
题解:
“说” ,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
当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世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他们认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所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师说》有对诽谤者的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柳宗元指出:“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疏通课文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是否从师)这一点上吧
2、不明白文句,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1)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1、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2、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3、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1.古圣人与今众(纵向)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种经书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受时代风气限制,向我学习。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小结择师标准的关键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道,不论贵贱,不分长少。
段落 关键句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
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 对比
论证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 列举孔子从师的事实,
证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例证
引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四段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赞扬李蟠从师复古,
说明本文写作缘由。 举例
论证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对其子 择师而教
对其身 耻学于师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1、纵比:
2、自比:
3、横比:
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之关键
小学大遗、不够明智的谬误
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丰富的语气表达。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巩固提升】
试说说作者有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作者提出人生有惑,学而知之,方能解惑,因而强调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生关系,提出老师未必就高,学生未必就低,只是听说道理有先后之分,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实际上强调的是能者为师,提倡向能力强者学习道理,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比起不看能力只重地位来说更加科学有理,容易为人所接受。在实际生活中,以能者为师的例子很多。例如, 毛泽东曾经就词作《沁园春·雪》的用字请教过诗人臧克家。臧克家认为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改为“蜡”字好一些,因为“蜡象”正好与前面的“银蛇”互相映衬。毛泽东听从了臧克家这一能者的建议,高兴地作出了修改。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有的人还认为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这是一种偏见。
思考: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人”
孔子师郯子……师襄
“姓”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吾师道也(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从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择师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 “这类”、“这些”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古之学者
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代词,指代自己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吾欲之南海
作动词,“到”、“往”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 (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
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
2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3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圣益圣,愚益愚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之众人 :
(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5、吾从而师之:
(古)动词“从”和连词“而”;(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7、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宾语前置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被动句式:不拘于时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重要句子的翻译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去从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从师;在小的方面学习了,在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默写练习
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师说》中,指出向他人学习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师说》中,表明君子不尊师重道的恶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话论述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师说》从多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说明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批判士大夫在从师方面还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让人感到奇怪。
1.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遗之。
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 不拘于时,学于余 10.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1.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 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13.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4.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6.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7.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0.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