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全案(课件、教案及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全案(课件、教案及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7 22:13:54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能力提高题2
一、阅读下文。完成l~5题
学贵质疑
黄 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
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孝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
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 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文
6.考试失利、升学落榜、朋友远离、老师误解……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假如你面临意想不到的挫折与失败时,该如何面对呢
请以“面对挫折”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与看法。
(2)论据要充实,说理要充分。
(3)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学贵质疑 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3.“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 “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4.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5.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基础训练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尝试( ) 渊博( ) 持之以恒( )
根深dì固( ) zī zī不倦( )( )
qiè而不舍( )
2.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汲( )________ 极( )________ 吸( )________
(2)喻( )________ 谕( )________ 渝( )________
3.解释下列成语。
(1)轻而易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事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句意,理解加点词语,并造句。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汲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
①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 ”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
②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③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举例说明第①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①段中,古登贝尔克设想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组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横线在文中标出有些人自我压制的原因。
8.用曲线在原文中标出“非凡的灵感”的产生过程。
9.第②、③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选文中可知,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为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性呢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háng yuān héng 蒂 孜孜 锲
2.(1)jí汲水 jí 登峰造极 xī吸收 (2)yù比喻 yù谕旨yú始终不渝
3.(1)很轻的东西容易举起来,比喻不费力气。 (2)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3)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4)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形容毫无成绩。
4.(1)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全县人民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吸取。 中学生应该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
(2)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同学写作文时,对每个词句都要反复推敲,这样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
二、5.第①段列举了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组合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的是例证法。
6.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7.我不具备创造力
8.关主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推敲,逐渐充实。
9.任何人都有创造力,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10.自信。
11.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灵感,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看到壶水滚沸产生灵感而发明了蒸汽机。
12.略。 点拨:言之成理即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恰当地择用典型事例为论证服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高独立阅读、多媒体投影、认真探究、积极讨论,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学习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具有创造意识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重点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学习导引
这是一篇有关创新问题的议论文。由一幅画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从全文看来,作者旨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的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些也都是可以从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发出来的。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一单元就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的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下面请看一段小品,不过出题的不是我,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 “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学生交流:1.范伟答错了吗?2.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讨论归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不同的几张图片。引入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字词检测
汲(jí)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欣赏课文,整体感知
1、中心论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3、创造性的思维必需的要素——
1)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1)是否相信自己具有创造力;2)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基本条件——
1)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2)保持好奇心;3)探求新思路;4)发展小灵感。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
⑴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⑵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2、创造性思维是不是每个都有?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先引入心理学家的调查结论,然后对此进行分析。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3、在创造力方面,你对自己是怎样评估的?今后有何打算?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五、学以致用
1.文章开头由 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中间部分又用了两个典型事例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发挥各自的创造力,重新为课文写一个开头,再找一个事实论据来替换原来的论据。
2.成功者大多是从平常人的努力开始的。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六、学习后的收获
1、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中心论点)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3、本文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 ,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4、议论文中设问句的使用(作用)
5、议论文的语言的特点在于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七、练一练
1.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毕竟不是万能的。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将下文写下去,联想得越多越好。
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记忆;金钱能___,不能____……
2.美是什么?
美是流淌的清泉,
  让人醒目清心;
美是飞翔的彩云,
  让人心往驰骋;
美是喷薄欲出的朝阳,
  使人为之振奋;
美是激荡澎湃的大海,
使人动魄惊魂......
3.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
天文学家:这是新发现的天体的运行轨道;
数学家:这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艺术家:这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饥饿的人:充其量是一只喷香的大饼。
八、教师寄语
爱因斯坦说:“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相信大家能做一个21世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九、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造 创新思维
性 分析问题 积累知识
的 活用知识
人 解决问题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层层深入)人教版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给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
渊博( ) 锲而不舍(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 ) jí取( ) zīzī不倦(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以下的文字,说说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__(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________(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拥有________(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二、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联系自己谈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类文选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①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是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③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④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的知识,学理科的学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⑤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导致创造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物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⑥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13.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4.文中第4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15.文中第5段“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
16.文中第6段举诺贝尔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17.结合实际,试举一例来谈谈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80字左右)
四、写作
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600以上的文章。
参考答案
1.yuān qiè 2.蒂 汲 孜孜
3.(1)比喻根基深厚稳固,不容易动摇。(2)勤奋努力,不知疲倦。(3)以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坚持做一件事情。(4)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一是有渊博的知识;二是会对知识进行组合,形成创意;三是坚信坚持下去,必会有成果。
5.(1)汲取 学识 创意(2)素材 创造性
6.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
7.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8.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9.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10.提示:必须是现实生活中运用自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具体事例略。
11.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12. 注意以下要点:在学习各门课时,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要坚信自己是有创造力的人;在生活中要多留意细小的想法,把它发展下去;不断探求新思路,学习创新的方法。(要具体联系自己来谈)
13.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14.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
15.不被知识束缚,在头脑中留有创造的空间。
16.善于记录灵感,才有利于激发创造。
17.略(共31张PPT)
想一想: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作者:罗迦·费·因格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恰当地择用典型事例为论证服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高独立阅读、多媒体投影、认真探究、积极讨论,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学习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具有创造意识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的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猜一猜:
10-1=?
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
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
想一想:
同样是读诗,感受何以不同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
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汲(jí)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一、中心论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三、创造性的思维必需的要素——1.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四、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1.是否相信自己具有创造力;2.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五、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基本条件——1.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2.保持好奇心;3.探求新思路;4.发展小灵感。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
⑴.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事实论据
⑵.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2、创造性思维是不是每个都有?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先引入心理学家的调查结论,然后对此进行分析。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3、在创造力方面,你对自己是怎样评估的?今后有何打算?
莎士比亚
爱因斯坦
贝多芬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文章开头由 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中间部分又用了两个典型事例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发挥各自的创造力,重新为课文写一个开头,再找一个事实论据来替换原来的论据。
学以致用
2.成功者大多是从平常人的努力开始的。
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1、鲁班……
2、黄道婆……
3、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4、瓦特 发明蒸汽机……
5、富兰克林……
6、比尔·盖茨……
学习后的收获
1、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中心论点)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3、本文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 ,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4、议论文中设问句的使用(作用)
5、议论文的语言的特点在于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毕竟不是万能的。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将下文写下去,联想得越多越好。
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记忆;金钱能___,不能____;……
练一练
美是什么
美是流淌的清泉,   让人醒目清心;
美是飞翔的彩云,   让人心往驰骋; 美是喷薄欲出的朝阳,   使人为之振奋;
美是激荡澎湃的大海, 使人动魄惊魂......
               美是大山中的一片绿,             一朵花,一滴露......          
美是人群里的一丝忧,             一缕笑,一音符......                
美是我心里的一首歌,             美是你胸中的一团火,
美是他和她             人生中不朽的求索......

练一练
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
天文学家:这是新发现的天体的运行轨道;
数学家:这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艺术家:这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饥饿的人:充其量是一只喷香的大饼。
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答案。
练一练
教师寄语:
爱因斯坦说:“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相信大家能做一个21世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一位学者出了这样一道题:
他在黑板上画了圆形、三角形、半圆形和不规则的月牙形四个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一个区别于其他三个的图形来。同学们选出的图形各不相同, 但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500字。  
布置作业人教版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能力提高题1
一、阅读下文。完成l~5题
说“宽容”
蔺相如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赢得了赵王的宠信和器重,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下触怒了居功自傲、心狭量窄的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留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吞吐八荒、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正是对这种宽容气量的肯定。遇事退一步,遇事宽容人,显示了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它所收到的效果,比起无休止的争执和叽叽喳喳的吵闹要大的多。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今天的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性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
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呢,不难想像。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土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 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想呢 为什么对别人的所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
《史记》中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已过去2 000多年了,现在读来仍十分有益,尤其是蔺相如以国家之急为先而大度宽容的做法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1.作者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大度宽容,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说说作者为阐明自己的主张是从哪些角度来选取论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在文中有___________的作用。
4.加有“△”的一段话在表达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文字有两个作用:(1)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与第1段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知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向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致使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 (1) (悍然 毅然 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
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
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需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
掌握,一个关女貂蝉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 (2) (抱憾 缺憾 遗憾)之中的聪明。
6.请为文中(1)(2)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7.文章认为,缺点与弱点有两点不同,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⑦段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因为宽容具有感化作用,它可以显示一个人高尚的情操,也可以使事情收到好的效果。
2.①作者既选取了古代的事情,也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作者以蔺相如对廉颇采取退让宽容的态度以及清朝张英让地三尺为论据,阐明自己的主张,又以女售票员对小伙子大度而包容为论据阐明观点。 ②作者既选取了蔺相如、张英、女售票员对他人宽容的正面事例,也选取了反面事情。 ③既选取了为国家安定团结而宽容他人的事例,也选取了为家事而宽容他人的事例。
3.承上启下
4.限定了宽容的范围,说明了宽容不是没有原则的。
5.以国家之急而大度宽容更值得学习 首尾呼应
二、6.(1)贸然 (2)缺憾
7.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弱点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8.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向愈强(弱点也是强点)。
9.利用自己的弱点能填补自身的不足;能把弱点变成强点。
10.正视自己的弱点;利用自己的弱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学 科 语文 课 题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过程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2、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创造思维的重大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中心论点的理解 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给出“2,2,3,9”请同学们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有几种方法?   24=2×9+2×3=(9―3)×2×2=(2+2)×(9―3)  好几种算法都可以得出24,大家都很正确,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或:【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 “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二、初读感知问:作者在本文开始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从文中圈划出相关语句。 学生踊跃解题,学生从多角度解题。欣赏小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划“表明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语句。 通过学生都很喜欢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创立一个兴趣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找到“作者的观点”,是议论文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他们养成圈划的好习惯。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深入探讨探求新答案必须依赖于一种怎样的思维呢?(创造性思维)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阅读、讨论后归纳:①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②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一)探究问题①:明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一是精通各种知识,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思考: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机,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机,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2、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明确:举例论证。作用是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3、拓展思路:请同学们以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当堂完成,适当评价)(二)探究问题②:虽然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但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1、小组内辩论。正方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方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3、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来证明这个观点的? 明确:摆事实、讲道理。4、请同学找出事实论据。明确: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5、请同学们分别讲述这三位名人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并探究其过程。 思考、讨论、归纳(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他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学生可依据三个要素对故事进行分析。借此再一次熟悉文本内容,感知议论文严谨的特点。小组内进行辩论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分析论证方法探究论证过程 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的重点题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准确表述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小心求证的严谨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探究问题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我们会找出怎样的答案呢?明确: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做个有心人。四、回顾总结1、问: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齐读最后一段,然后合上书,复述作者提出的三个途径。明确:①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2、回顾全文,理清本文论证思路。明确: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探究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情况总结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复述 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结构
作业设计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它的理解。2、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3、收集有关创新的名人名言,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 中心论点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论证过程
-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