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8 09:05: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热爱生命
(1) 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48 年 11 月 21 日生于山东朝城, 1953 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其母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少年郭路生影响很大,三年级写出了他至今还能背诵的一首类似歌谣的诗: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1 年考入北京第 56 中学,曾代表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篮球打得很好,偏好文科,开始了最初的写作练习。
1964 年 16 岁初中升高中考试失利,初次尝到了人生的磨难。 1965 年写下了《海洋三部曲》之一的《波浪与海洋》,抒发了人生第一次受挫的沉郁与不甘失败的胸怀。同年考上北京第 56 中高中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同年 10 月他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南至广州,西至新疆。尽管置身“文革”年代,但他没有加入中学生的各种派别的斗争,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读书和写作上。 20 岁已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1968 年插队山西杏花村,其诗作传遍了许多有知青插队的地方。 1971 年入伍,写作了不少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 1973 年退伍回到北京,一直在养病与写作。
自 1978 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焕发了郭路生作为一个诗人的创造力,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并使用了“食指”这一笔名,即不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什么,都不能损伤诗人执著的追求。 《热爱生命》写于 1979 年,正是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自我写照。 《热爱生命》被看作是他的名作《相信未来》的姐妹篇。
食指的诗歌现收入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 《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以及林莽、刘福春选编的《诗探索金库食指卷》。
(2) 基本解读。
诗歌反复吟诵的内容就是“热爱生命”。
诗歌的结构分为七节,前三节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后面四节进一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在写作上,诗人首先应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如“凄风苦雨”中的“葛藤”,刻着字迹的“碑文”,表达“痛苦”的“砝码”, “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展示自己不畏艰难的决心;然后推出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流浪儿般”、 “乞丐似的”,与“赤着双脚”、 “光着脊背”突出了心灵漂泊的境况;尽管旅程艰难,荆棘拦路,血迹斑斑,尽管饥饿寒冷,烈日灼热,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正是这一信念使诗人“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培养了“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3) 精华鉴赏。
诗歌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质朴无华的词句当中,除此之外,诗歌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独白的方式、大量的比喻、 “四行一段”的体式,在形式上与五六十年代的抒情诗比较相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再别康桥》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 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 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双桅船》教学设计
谢宝玲
教学目标
1、了解舒婷,了解朦胧诗。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象,探究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让学生感受朦胧诗魅力,感受女诗人的细腻情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晚唐李商隐《无题》的朦胧诗意引出朦胧诗和舒婷的《双桅船》:
“相见时难别也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相思?离愁?追求的执著?牵挂?这种种情感都有,诗意朦胧,已经具有朦胧诗的特点。但朦胧诗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提出来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称为朦胧诗是因为它的委婉隐讳,它往往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意朦胧,不容易弄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来自于舒婷的双桅船。
(板书:朦胧诗特点)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认识舒婷。学生介绍,教师概括。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提问:1、诗中的“我”、“你”分别指什么?
2、船和岸是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能否把你的想象描述一下?
鉴赏分析
(学生朗读)
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内容。
提问:我们的想象往往是把船和岸作为主要表现对象,那么诗中有没有具体描绘船和岸的特点呢?
明确:诗人的目的不是描写一只客观的船,而是借助双桅船的口吻,通过船对岸的倾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主观情感和态度,这用的是象征的手法。
探究学习
提问:船究竟在向岸倾诉什么?凭你的想象,船和岸是什么关系呢?
归纳:1、情人的关系;2、朋友或同事的关系;3、亲人的关系。……
作者想表达什么?或许是爱情,或许是友情、亲情,或许是社会感怀,又或许只是某一时刻的朦胧的心情。
疑难探讨
(学生质疑并相互解答,教师补充。)
例子1、诗的题目是《双桅船》,为什么说是“双桅”?把“双”字强调出来有没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如果说它写的是爱情或友情,那么都属于个人幸福;如果说它写的是含有时代使命的社会感怀,则是社会责任,属于事业范畴;所以这“双桅”是否意味着爱情和事业在作者心目中同等重要、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是这样,那这首诗就具有双重的意义。
例子2、诗中的意象有成双成对的特点,如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为什么?
明确:舒婷写诗喜欢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双桅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中成对出现的意象,正好体现了“双桅”的特点,我们可称之为双桅式意象。在舒婷的其他诗里我们也很容易看到这种双桅式意象: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从某种角度看,我们不妨认为,双桅式意象正体现了舒婷朦胧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双重心态。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诗人艾青的文史常识。 b)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2、技能目标: a)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b)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3、情感目标: a)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b)树立“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杜绝当下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教学重点 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难点 借助朗读、图示与想象画面,激发学生认同“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 教学课时 1课时 背景知识 1、关于作者——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突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文章脉络 全诗12节:第1、2节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风凛冽。第3、4节描绘了“马夫苦行”这幅画面,诗人不但见证痛苦,还感同身受,亲自经历。
第5节第一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第6、7节描绘了“若妻失护”、“老母流离”两幅画面。第8节第二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第9节描绘了“耕者乞援”这幅画面。第10节总结中国的苦难。第11节第三次复现诗歌背景,与第1节构成回环。第12节直接展现了诗人一片赤子情怀。 教学方法 作为一首饱含深情与忧思的诗作,深情地朗读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安排足够时间进行朗读,全班应该先散读、再齐读,最后由男生小组读。本诗情真意切,尤其是诗人着力描绘的四幅具有版画厚重风格的画面,是学生朗读后应该得到的印象,通过讨论分别抓出每一幅画面的细节处、归纳出这四幅画面内在的联系,则全诗的理解完成泰半。本诗另一个感人之处就是诗人不仅仅是一个见证苦难的旁观者,他也是这种苦难的经历者,而且他把自己所受的苦难也写入到诗中,使得他自己不再是个局外人——他有双份的痛苦!这就是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历史,用计算干支纪年的方式推算出1937年的干支,并引导学生回忆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并交流。复习干支纪年的文史常识及计算方法,得到1937年为“丁丑年”,回忆“七七卢沟桥事变年”等日本侵华事件。调动学生相关历史知识和文史知识储备,回忆动荡的抗战年代。重温历史背景教师在学生回忆基础上补充相关历史背景,尤其强调1937年7月7日,这个时候“七七卢沟桥事变”已经发生,但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请同学思考:有良知的中国人在当时会有怎样的感受?重温历史回忆,感受祖国曾经的苦难,体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心痛和沉思。调动学生感情经历,激发其民族心、爱国心、责任心。介绍诗人艾青正式介绍诗人艾青的文学常识。借助于课前资料搜寻与课文注释,知道一部分。知人论诗,尤其熟记其诗歌风格:诗体自由散文化、诗风沉郁凝重。全班朗读本诗首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最后男生小组读。在男生小组读之前需要点评全班齐读,尤其注意标点符号的深意,并插入问题:全诗共绘有几幅画面?5幅画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反复出现4次,是全诗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四幅画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然后共分“马夫苦行”、“若妻失护”、“老母流离”、“耕者乞援”四幅画面,分小组朗读。给学生充分时间浸润于文本之中,与文本建立密切联系,熟悉作品,感悟作品感情,尤其是那一份沉郁、凝重,由此为深入理解打下必备基础。点评男生小组读在点评中,对每幅画面的重点词语进行评析。 对相关词语特别重视,品味其深意。捕捉细节,感受细节。小组交流最被震撼的一幅画面,并介绍原因请小组讨论这四幅画面、一幅背景中最震撼自己的一幅作品,并详述原因。每幅画面具有出彩之处。背景画面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把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给人一种阴森之感;第一幅画面对农人的外貌描写:“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第二幅画面若妻的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第三幅画面的“年老的母亲们‘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第四幅画面的“绝望的污巷”、“朝向阴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感受细节,品味并学习诗人凝重沉郁的风格与精妙的炼字功力。深入思考本诗显得特别真挚、沉郁凝重的原因这首诗之所以感人,文字显得异常真挚,感情显得沉郁凝重其实还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沉痛的直抒胸臆,其次是诗人是作为旁观者呢还是既旁观又亲历?这有什么好处?“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两句直抒胸臆;第一幅画面的后半是诗人自己亲身经历的诉说,这样,诗人不仅旁观,还亲身经历,他有着双重的苦痛。体会诗人对祖国怀有的深深忧思。思考这四幅画面可有联系?这背景可有寓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有没有其他寓意呢?四幅画面实则各有寓意:“男女老少”、“由北至南”。这四幅画面,如版画般,充满力度,特点极其分明,但又不是白描般的追求丝丝入扣,且构成了“男女老少”、“由北至南”,代表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百姓。“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亦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领悟作者摆放四幅画面的象征意义。品味最后一节除了这份忧思、这份忧国忧民,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另一种感情吗?最后一节体现了诗人的一份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祖国。忧而爱之,是真爱、大爱!布置作业比较本诗与艾青另一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或者本诗与《再别康桥》在风格上的差别。 各按其喜好,选择一题完成。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诗人的风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死水》 主备人——孟华、吴敏 课型 品读课
1、知识目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2、能力目标: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3、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  
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了解的反讽手法。3、 感知《死水》中的“三美”。
教法:设计问题、明确要点、参与引导。2、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 与 学 过 程 合作反馈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①预习《死水》、课文诵读、基础知识过关。 ②搜集作者资料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各方面资料。③各个学习小组提出问题以及对本课学习的要求和对老师教法的建议。 ①备教材——心中有书(熟悉课本)②备学生——目中有人(针对本课的重点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设计问题)③备教法——因班施教(针对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
【课上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查学生的【知识点梳理】
学习小组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归纳有关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文学常识,并指导学生吟咏全诗。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诵读比赛 教师点评: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
各学习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考下列问题:——诗人是如何描写“死水”的?(提示:找意象,看特点) 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加以引导
【小组质疑】诗人是厌恶“死水”的,但是为什么又要将死水写得如此美丽呢? 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解答
各学习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这句话:——“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对此问题的结论归纳总结
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死水的象征意义(品味全诗,把握意象、知人论世) 教师点拨
全班品读全诗,赏析本诗的“三美” 教师参与、引导、归纳
教师总结与板书
【延伸与拓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含英咀华】赏鉴闻一多其他著名诗歌,如《发现》、《七子之歌》等。【阅读链接】阅读有关《死水》的鉴赏文章。【走进名家】闻一多轶事
【学习超市】:对上述环节进行选择性阅读 【评价超市】:对学生活动开展选择性评价
【课后巩固】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温故知新】:新月诗派与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诗歌“三美”;“反讽”手法 【作业超市】:背诵《死水》,完成练习册。阅读《七子之歌》,理解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情怀。谈《死水》的色彩之美。学写一首“三美”兼有的现代诗歌。(1和2必做,3和4选做)
【课后补遗】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有疑不解】 答疑:
【挑战权威】
学后记 教后记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很好,尤其是学习小组之间展开的诵读比赛,同学们都很投入,且很多同学做了很中肯的评价。这一节课讲台不再是老师的专属,学习小组成员纷纷走上讲台,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前准备到位、问题设计恰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知识梳理】
字词: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yī),漪)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lún),沦)、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cán),残)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gēng),羹)、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luó),罗)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qǐ),绮)、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bái),白)EQ \* jc2 \* "Font:宋体" \* hps20 \o\ad(\s\up 9(mò),沫)
意象的概念
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写作背景:《死水》写于1926年,是闻一多留美归来的第二年。留美期间,诗人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倍感离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回国之后见到的却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于是他大呼:“啊,这不是我的中华……”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
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写作背景:《死水》写于1926年,作者看到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
品味作者的心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悲愤的心情去朗读全诗。
明确:
第一段突出了死水的凝滞、、绝望、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不如”、“爽性”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了对死水的厌恶之情。
第二到四段分别从色彩、状态、声音上描绘了死水:
从色彩上:铜-翡翠、铁-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
从状态上:酵成绿酒、飘满白沫
从声音上:笑声、歌声
这些意象在作者笔下都变得明艳万分,绚烂异常。
①丑人抹粉往往愈见其丑,往往更令人厌恶。“死水”本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华丽词语描写死水,赋予其艳丽的色彩以及油画般的美。目的是要营造一种反讽氛围,揭露和批判丑恶和肮脏,把丑的写得越美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越能表达诗人对“死水”的厌恶之情。
②连这么肮脏的死水都有桃花、罗绮、云霞。所以要透过迷惑人的假象看到罪恶。当时社会中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置身的是怎样的一个黑暗的社会,陶然自足于假象中的繁华之中。
①先让其彻底毁灭,在毁灭之后重新涅槃!
②作者对光怪陆离的旧社会的深恶痛绝。“美”与“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旧事物灭亡了,新事物就会茁壮成长。
①《死水》写于1925年
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目睹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黑暗,所以《死水》象征着美国社会——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②《死水》发表于1926年,当时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死水》象征着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的动荡黑暗的旧社会。
③象征着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的旧中国。
一般来说以下说法比较权威——
《死水》象征着北洋军阀统治之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的旧中国。
音乐美——押un、en、ua、ia、o、ng韵。语言风格铿锵有力,沉郁顿挫,有节奏感。
绘画美——所选意象色彩鲜艳,像一幅油画。
建筑美——结构上非常严整坚实。
总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应该从诗歌之中理解到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
连死水都有桃花、罗绮、云霞。但是这并补可怕,可怕的是人有时也时时由失真、失鸣二陷落到假名假象之中。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本质。
板书(见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