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阶段检测试题
(第四单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称(chèn) 施与(yǔ) 着力(zhuó) 横七竖八(hèng)
B.游说(shuì) 福分(fèn) 懒散(sǎn) 三差二错(chà)
C.排场(chǎng) 差人(chāi) 盛饭(chéng) 生杀予夺(yù)
D.大抵(dǐ) 淌汗(tǎng) 揩油(kāi) 美味佳肴(yá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4·14”大地震,造成玉树地区大部分建筑倒塌,财产损失严重。灾区人民处于四大皆空的境地,急需挖掘设备、帐篷被褥等救灾物资。
B.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C.在中国足坛扫赌反黑的风暴的大背景下,中国足协方面对可能出现的给中超联赛造成冲击的意外情况,已经准备好了多套应对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D.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向台湾地区出售总额可高达15亿美元的最先进的设备。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C.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D.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譬如漫流“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5.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6.新闻也叫__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用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6题。
(一)(13分)
一个未婚女人和她的六个儿女
“妈妈是一根青藤,/柔韧而坚挺;/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是爬在上面的6枚小小的苦瓜;/妈妈紧紧地拉着我们,/我们紧紧地偎依着她,/我们一起沐浴着风吹和雨打……/尽管我们没有相同的血缘,/可我们的血脉和心灵早已相通。/因为,她心中承载着的,/是酸楚的泪和无私的母爱;/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她艰辛的汗水……”
这首名为“青藤妈妈”的小诗字字含情、句句泣血,以清秀的笔体整洁地记录在大女儿唐孟兵日记的扉页上。
“青藤妈妈”名叫唐兵。那段痛苦的记忆,从27年前开始——
1976年5月19日,在牡丹江市丝绸厂工作的唐兵下班途中,突然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撞飞……孱弱的生命,在死神门前久久地徘徊……尽管逃离了死神的魔爪,她却要面对这样的惨状——右脑凹了一大半,整个右臂活动很吃力,左手有两根手指骨折;同时,她还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利。
不久,唐兵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父亲的离去、身体的残疾,让她一度陷入迷茫和绝望。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则新闻报道让20岁的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报道说,有一位古稀老人一连收养了几位孤儿,并供他们考上了大学……
几天后,她开始发动所有的同学、好友、同事,四处寻觅那个同样孤独的稚嫩生命、那双渴望母爱的眼睛……
1983年6月15日,唐兵邂逅了生命里第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县医院有一个遭遗弃的女婴刚刚出生两天,面色发紫,啼哭不止……目睹此状,唐兵的心碎了……
唐兵给这个婴儿取名唐孟兵。
一个残疾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弃婴,艰辛的生活由此拉开序幕。如果说一开始,人们对唐兵收养女弃婴的做法,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随后的20年里,唐兵近乎“疯狂”的举动却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匪夷所思”——
1985年冬,唐兵在牡丹江市妇产医院门前,拣回了第二个女弃婴,取名唐孟欣;
1987年夏,一对只有6个月大、父母双亡的孪生姐弟被人送进了唐兵的家,取名唐孟博、唐孟伟;
1996年6月,这个5口之家又接纳了一个已经6岁的流浪男孩,取名唐孟辉;
2000年8月,唐兵收养了最后一名被一个朋友从广西带回来的孤儿,这名13岁的小女孩在唐兵家有了新的名字——唐云天……
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尽管血管里流淌着不一样的血液,可同样凄惨的身世、同样辛酸的泪水,让6个“苦瓜”一样的孤儿走到了一起,他们紧紧地偎依在妈妈唐兵这根柔韧坚挺的青藤上……
从1990年开始,唐兵的单位效益一直不好,常常发不出工资。为了贴补家用,唐兵忍痛把母亲留下的那处房产变卖了。而这笔钱花光之后,唐兵和孩子们只好过起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搬家成了家常便饭,“最多一个礼拜搬8次!” 1998年,唐兵正式下岗。此时的唐兵不得不靠收废品、捡破烂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里,除了唐兵外,没人敢奢望孩子们会有个好的学习成绩。
唐兵说,最让她遗憾的是大儿子唐孟伟。2002年中考的前一夜,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小屋里一片汪洋……第二天一早,孟伟发起了高烧,晕沉沉的他走进了考场,在答最后一道题时,竟因体力不支,晕了过去……成绩发表后,他仅以1分之差,没能考上牡丹江市的重点中学——第一中学。而在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名!
在亲生父母的培养下,小女儿唐云天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和萨克斯管。2001年,当小云天站在牡丹江市春节晚会的演出现场,吹奏一首韵味绵长的萨克斯曲《回家》时,夺眶而出的泪水伴着绕梁的余音,泉水般缓缓流淌……在场的听众被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我要把这支曲子,送给我深爱的妈妈。”谢幕时,小云天说这句话时,突然哽咽了……小云天的音乐天赋、凄苦的身世,很快得到了牡丹江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6月,在市政府领导的极力推荐下,小云天被破格安排到长春电影学校学习。
让唐兵感到骄傲的还有大女儿唐孟兵。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刻苦求学的艰辛,她不愿多提,可厚厚的日记中却记录着那段终生难忘的岁月——
“夏日的傍晚,家里没有电,妈妈就把我们领到路灯下做作业。昏黄的路灯,发出惨淡的光,我们坐在板砖上一字排开,专注地学习功课;而妈妈则用扇子在我们身边,不停地驱赶蚊虫,不时为我们擦拭汗水……”孟兵说,只有“学习成绩优秀”才是回报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何况6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住房”和“吃饭”,成了压在唐兵心头的两座大山。
“不能再苦孩子们了!”酸楚日子里的一幕幕,让唐兵彻夜难眠。泪水中,一个心碎的决定产生了——2002年12月的一天晚上,唐兵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当几个年纪小一点儿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品尝着难得的美味时,孟兵和几个稍大些的孩子注意到了母亲异样的表情——她不停地给孩子们夹菜,自己却一口不吃,眼里更有晶莹的泪珠在闪动。果然,晚饭后,母亲叫住了所有的孩子,从怀里掏出一本带着体温的小本子。“这是你们的身世,我全都记在上面了。孟兵、孟欣、孟辉,你们是被父母遗弃的,他们一定是迫不得已,你们不要忌恨他们;孟博、孟伟的父母是矿工,在一次事故中双双罹难;云天的父母都是导游,在一次工作中遭遇劫匪,由于拼死反抗,双双惨遭毒手……”
此时此刻,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你们都是苦命的孩子,这么多年跟着我又吃尽了苦头,妈妈真的对不起你们。孟博、孟辉,你们还小,不能再受这份苦……”唐兵的下半句话还没说出口,6个孩子一下子扑到了唐兵的怀里——
“妈,别让弟弟们走。我们会手挽手出去打工,再回来读书!”大女儿的话,像针一样扎在唐兵的心上;“妈,是不是我们不听话了,你打我们啊,千万别让我们走,别让我们离开你,离开家!”抱着唐兵的腿,孟博和孟辉哭得像个泪人;“去福利院,你们就不用再挨冻、挨饿了!”唐兵忍住泪水这样劝慰着。“我们哪也不去,愿意和你住水泥管子,愿意和你一起吃苦……”说完,两个孩子哭着跑了出去……
一次不成功的“谈判”过后,唐兵明白,孩子们离不开自己,自己更离不开孩子们。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打工,帮妈妈减轻生活负担。
就在一家人为生计而疲于奔波时,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
大庆派出所每逢年节,会送来大量的食品、衣物;平时,还派民警孙波专门定期走访、探望;6个孩子就读的学校,最大限度地减免了他们的学费;今年5月,当地街道办事处还补贴了一部分租金,让一家人有了安居之所。在得知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后,房主也主动减免了大部分租金。
今年7月,大女儿的高考成绩公布后,一家人欢欣雀跃之际,又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另一场“战役”——打工,为孟兵攒够入学的全部学费。如今,6个孩子都在利用假期打工:大女儿在一家饭店当迎宾员;几个弟弟妹妹跟着母亲唐兵捡垃圾、糊纸盒……一块废铁,一个矿泉水瓶,甚至一片纸壳,都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
7.简析本文标题的表达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的感人要素有哪几个?请分条作简要分析。(至少写出3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篇文章主题的丰富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
九天牵舟
——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
本报记者 钱晓虎 丁海明 通讯员 杨冰
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9月28日下午,记者和航天科技人员一起,屏息凝神、严阵以待,静静守候巡天英雄从九天归来。中央大屏幕上,一条条平滑的红色曲线标示着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迹;操作台前,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测控数据……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16时48分,绕地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大西洋上“远望三号”的测控弧段。这是“神七”绕地飞行的最后一圈。“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的左侧:3名航天员正从容地做着最后准备。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第一次调姿指令穿越太空飞向“神舟”七号飞船。那一刻,飞控大厅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
回家的时候到了!右侧大屏幕的三维动画显示:飞船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这是飞船返回地球最关键的一步!此时,大厅里已有人在轻轻鼓掌。
“飞船姿态正常!”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各种图形、表格、曲线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飞行轨迹与预定轨道严丝合缝!中央大屏幕上,一个黄色的小亮点正在划过非洲大陆、划过印度洋,直奔祖国上空而来。
“轨返分离!”17时12分,随着总调度一声指令,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成功分离,迷人的橘红色返回舱缓慢脱离母体,落向地球。
“黄河发现目标!”“神七”返回舱被国内测控站捕获。此时,“神七”返回舱摄像头传回的画面再次引来一阵惊叹:一片洁白的雪山出现在大屏幕上!那一定是我们的喜马拉雅雪山,有人在猜测,脸上写满了喜悦。
“敦煌发现目标!”17时19分,“神七”返回舱沿着预定路线向落点飞奔而去,离最后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穿越黑障区时,一个小亮点突然出现在左侧大屏幕上,测控站的光学观测设备已成功将她揽入怀中!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回收二号发现目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报告飞向北京飞控中心!大厅内,聪慧睿智的专家、肩负千钧的指挥操作人员和各系统试验队的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台上不断跳动的参数,等待着惊心动魄的时刻到来——
17时24分,激动人心的一幕从千里之外传来:蓝色天幕下,红白相间的降落伞花,像一朵绚丽的云彩,飘然降落九天!
17时29分,航天员翟志刚报告:“主伞工作正常,感觉非常好!”接着又传来刘伯明和景海鹏的报告:身体感觉很好!
17时37分,在一架搜救直升机的护送下,“神七”飞船轻盈而迷人的身躯稳稳地降落在预定地区。
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在大厅。红色调的中央大屏幕上,“热烈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的巨幅标语把气氛推向高潮,科技人员们激动地相拥相抱,泪水与汗水交织在脸上,喜悦与自豪交融于心田!
此刻,整个航天城,变成欢乐的海洋……
(选自《解放军报》)
10.文章中不断地出现具体的时间点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标题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最后两段细节描写出色感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分)
巷子里的阳光
王克楠
①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宽宽细细的巷子,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②我很高兴有那样三道弯,倘若没有三道弯,大街上的尘土就会毫无阻拦地逼入我的院子,那将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不熟悉路况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走到我家门口,鼻子碰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③看那些无奈的人回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一个个像误入迷途的孩子,脸红耳赤地跺跺脚:唉,这鬼地方怎么是条死胡同?
④我显然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我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⑤我站在巷口,最喜欢看的,还是驳印在巷子里的阳光。阳光很好,阳光不会唉声叹气,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不露声色,真格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⑥早晨的阳光是桔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要起得早。它像是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热了。懒人们就会说: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⑦巷子里有几棵树,树干茁壮,树头蓬勃。夏天的午后,树下常有几个退休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闲侃。就是这几棵树,支撑着阳光的舞蹈。阳光穿过蓬松的树头映在地上、墙上,地上和墙上就成了阳光的“舞台”。风是导演,树叶被吹得越厉害,阳光舞蹈的姿势就越激烈,反之,就温柔得很。它或刚猛激烈,或纤细入微,皆是一种自在的景致。
⑧中午的阳光惨白,白晃晃地扎眼,猛烈时,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因而,中午巷子里很少有人走动。大家坐在自己的家中饮茶,或睡午觉。心里想: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⑨果不出其然,一过下午两点,太阳就像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轻轻地投进小巷子里,投在人们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人们便走出院子,走到树阴下打毛衣聊天,或把有毛病的自行车倒扣在巷子里,没完没了地修理。
⑩傍晚的阳光是有诗意的。它是太阳在一天之中的绝唱,它不知明天早晨还能不能吐着光彩从地的东边升上来。这有点好似人之将逝,还不知下辈子还能不能像活佛似地再转为人类。因而,傍晚的阳光最温柔,最贴人了。你抓它,捏它,碰它,它一点也不急,你亮开嗓门诈唬它,它也不恼,当然,很少有这样二板吊子,就像很少有这样的恶丈夫,面对如花似玉、善解人意的爱妻,你舍得动她一指头吗?
傍晚的阳光一片深红。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走在巷子里,会感到有一种被强化了的意味,或者说一种末世的味道。大家该去洗菜的,就过去洗菜,该洗衣的过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乱支着的人们,但是,街坊们活动的幅度比白天要小了许多。也许,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已经感受到了与太阳的惜别。
明天还能不能见到太阳呢?老人和病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棺木里,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老人们一年中有三季都喜欢坐在巷子里的墙根下,晒“老爷儿”。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一旦阳光晒热了头顶,他们的话闸就打开了,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如果凑近了去听,一大堆老故事和昨天讲的基本相似,但他们却像大姑娘和小伙子第一次恋爱似的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
——重复又有什么?人生在世不是进行着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重复吗?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色调度过一天又一天,但没有人去烦它,因为它暖人。
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回返的人感到惋惜,你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3.请分析第13 段“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中 “扑扑扑”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认为用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形容小巷的环境特点是否恰当?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段的“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和第②段的“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阳光给人的丰富“意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2分)
17.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答题。(6分)
国家环保总局首席科学家、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和该中心吴玉萍博士日前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约70%进入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
吴玉萍表示,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在进入中国的电子洋垃圾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最“毒”的成分。
据介绍,在技术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不过由于监管严格,处理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商家在“利益至上”的驱动下,他们选择了少花钱的办法——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发展中国家。
对于中国国内的“进口商”来说,不但不用花钱购买电子垃圾,而且对方还付给自己100元,经过处理后,有些器件、重金属还能再卖点钱,这就是两头赚钱。正是在这样的小额利益驱使下,加上中国国内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让中外商人“里应外合”把洋垃圾鼓捣进了中国。
吴玉萍说,中国自己的电子废弃物高峰再有10年到15年就会出现,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增加,中国人也有能力淘汰电子产品了,届时,我们自己会形成高峰,如果国外再倾销一部分,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将会更大。
(1)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中性”标题和一个“讽刺性”的标题。(3分)
①“中性”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讽刺性”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这则消息,归纳一下“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40字。(6分)
“2010人民网年度责任公民”1月8日在京揭晓,郭明义高票当选。其个人档案如下:
献工:从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一直坚持提前两个小时上班,15年来,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义务献血: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
捐款: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0多万元,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自己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捐资助学:2008年以来,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
捐献造血干细胞:2006年起,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倡议,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19.按要求作文。
题目:背后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