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课题 加权平均数
知识点来源 □学科:数学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一课
设计思路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加权平均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平均数的基础知识,本节课在以往基础上,通过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以及实际意义,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统计知识在观念及方法上奠定了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均数,而且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但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在实际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使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法、启发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多种手机进行比较的实际情境,认识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加权平均数。 2. 在选购手机的实际情境中,形成基于掌握的统计知识设计合理方案的能力。 3. 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知识,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抛出问题情境 教师展示收集的资料(见附件1);提出问题:帮我选手机 二、探究活动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 教师设问:这些手机中,你们推荐我买哪一部啊? 预设回答:手机评分最高的那部。 教师:评分最高不一定表示其质量最好。参与调查的人数越多,其结果可信度相对越高,但可能会有不真实的情况,如网络水军。举例子,想了解火箭的性能,会问我吗? 预设回答:不会,会咨询专业人员意见 教师:专业人士是按照性价比、性能、续航、外观、拍照这5个维度对手机进行评分的。 教师提出的进一步信息(附件2) 教师:结合大众综合评分、参与人数、专家评分,大家推荐哪些车?预设回答:可能是第3、4、9、11款中的一部。 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师设问:如果你的爷爷想买一部3000元左右的手机,难道这个人也一定会购买你们推荐的这款吗? 教师设问:还有什么原因可能导致我们不一样的购买结果? 教师:在购买手机的时候,我们不一样的购机目的和喜好,会导致我们对手机的性能有所侧重。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概念,进而引出加权平均数: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即不同的权重。 四、解决个性化问题 教师:示范如何计算一部手机的加权平均数; 挑战自我:让学生计算另一部手机的加权平均数,并校对答案,检查是否挑战成功。 教师:请根据教师对各维度的加权结果,挑选出符合教师购买需求的手机。 五、小结 教师设问:关于加权平均数这一概念,你有哪些想法? 有的人侧重这个部分,有的侧重那个部分,总的平均数比较笼统,而加权满足我们对统计个性化的需要,人为的看中某些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