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课题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来源 □学科:数学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所属章节: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九节
设计思路 通过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来设计出本堂课:有理数的乘方。采用探究+讲授混合式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观看细胞分裂视频导入新课。然后由小学学过的正方形面积、正方体体积引出新知识:乘方,然后进行习题巩固练习。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其中: 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后学习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对有理数计算进行巩固和提高。本节课由细胞分裂的实例,结合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引出乘方的概念和乘方的计算方法。在教科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和其他内容的关系有统筹考虑。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本班学生在小学时期已经掌握非负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掌握a×a记作 a ,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记作 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中,本班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具备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习能力方面: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本班学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可以很好的接受本节课的课程难度。 数学思维方面: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方的定义;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谈论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第二环节:新课讲解;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第四环节:随堂演练,符号法则;第五环节:联系拓广,发散思维;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活动内容:通过观看细胞分类科普视频得知细胞分类方式,思考问题“某种细胞每半小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若经过了n次分裂呢 ”并计算得出问题的结果。 活动目的:感受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同时体会细胞分裂的速度非常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环节 新课讲解 活动内容: 1.由师生共同回顾小学学过的正方形面积是边长的平方,正方体的体积为边长的三次方的知识猜想归纳,得到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符号表示法,教师给出乘方的定义: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读作: 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2.通过练习熟悉乘方运算的有关概念。 填空: (1)式子(-1.2)10表示__________,其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 (2)乘方的形式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建立符号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认识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 活动内容:教科书例1, 计算:① 53 ;② (-3)4;③(-)3 。 活动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是由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的。总结乘方计算步骤为:1.转化为乘法,2.确定符号,3.算值。 第四环节 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习题1,计算:① -(-2)3 ;② -24;③- 。 活动目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明确区分底数带括号和不带括号的区别,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第五环节 拓展提升 活动内容:习题2,计算:(-1)2020+(-1)2021 活动目的:通过习题使学生掌握:-1的偶次幂是1,-1的奇次幂是-1。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如:“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乘方运算与四则运算有何联系?”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结能力,激励学生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七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如:“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结能力,激励学生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八环节 课后作业 活动内容:教材课后习题。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