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向板仓
毛泽东
一九三零年寒冬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注: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枪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由于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消息滞后。毛泽东获悉杨开慧牺牲之噩耗后写下了这首悼亡词。杨开慧:号霞,字云锦。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蝶恋花·向板仓》是毛泽东痛悼夫人杨开慧的一首悼亡词,婉约中不失豪放。
B. 该词首句“霞光”以比兴手法暗藏杨开慧号,用“霞光褪去”点扣杨开慧的牺牲。“何凄楚”,即为何这么凄楚的意思,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 “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以夸张、比较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惊闻妻子噩耗时无以言表的悲痛。“无感霜风侵蚀骨”,妻子被屠杀,让作者痛入心骨,痛到凛冽的寒风侵蚀肌骨竟毫无知觉而麻木。
D. “更起刀枪向敌仇”,“更”字表达作者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更加激起了革命的斗志。
13. 结合本词,具体谈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分条陈述。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③。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此词当作于熙宁七年(1074)秋冬间。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当时王缄自眉山到钱塘看望苏轼,回去时,苏轼写了这首词相送。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
15. 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交代背景,词人对亡妻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 “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般的悲伤。
C. “故山”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 这首词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有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对故乡的思念。“何处是吾乡”一句为直抒胸臆。
16. (1)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各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阻风
许棠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文题中“阻风”二字落笔,因洞庭湖风吹浪涌,诗人受阻于湖边,终日与空阔的江面、菰蒲、钓船相伴。
B. 因为风大,才有“浪高”与“花扑”,颔联通过侧面描写,描绘了洞庭湖风起时,青草摇曳、落红满天的别样景致。
C. 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感叹,多情之人望见此情此境不免触景伤怀,况且自己又无余钱可以沽酒解愁。
D. 全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烘托,将暮春时节的游子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14.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二句极富战争氛围,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起笔摄人心魄。
B. 三、四句,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突出表现雄壮军容,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 六、七句选取了两个特写镜头:骏马飞快奔驰,利箭射出如雷鸣般惊响,惊心动魄,写出了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场景。
D. 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酣恣淋漓;结尾一句表达了白首不改初心的坚定意志。
16. 辛弃疾自称这首《破阵子》为“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州杂诗①(其五)
杜甫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骦③。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释】:①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因受牵连被贬华州,因躲避战乱到达秦州,用诗书的形式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感,即《秦州杂诗二十首》。②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③骕骦(sù shuāng):良马的名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写自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数以万计的良马被带到中原。
B. 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
C. 诗歌勾勒出老马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于苍茫天际,萧萧长鸣的形象。
D. 本诗表面写马,实则写人,诗人将深沉的情感寓于诗中,意蕴丰富。
16. 请结合三、四两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①
黄庭坚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②!
飞雪堆盘脍鱼腹③,明珠论斗煮鸡头④。
平生行乐亦不恶⑤,岂有竹西歌吹愁?
【注】 ①王定国:北宋诗人、画家,与黄庭坚、苏轼友善,曾受苏轼牵连被贬,出为扬州通判。②佐州:做州郡辅佐。③脍鱼腹:将鱼腹细细切碎。④斗:量器。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⑤不恶:不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运用拟人手法,径直说流水因思念而向王定国流去,形象生动。
B. 诗人劝慰朋友趁白发未生,还可饮酒作乐,为朋友直上青云而喜悦。
C. 诗人运用倒装手法和两个生动的比喻,极力美化王定国的生活境况。
D. 最后诗人化用杜牧的经典诗句来抒情,希望朋友借歌吹以解除忧愁。
16.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湖中学、涟水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绘声绘色,展开一幅深山早行的立体图景。借犬声、水声叠加,拓开了纵深的景象,还原出山间美妙的乐章。
B. 颔联写道士不在道院,诗人心情有些失落,与尾联书写“无人知所去”及“愁倚”松树下形成呼应。
C. 颈联描绘了雾气与翠竹一色、山泉凌空飞泄的奇妙景色,“挂”写泉水从山峰上流出,有化静为动的效果。
D. 尾联由景及人,表现诗人因“不遇”而流露出的怅惘之情,徘徊松树之间的行为将惆怅情绪形象地表达而出。
16. 前人评论此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分析。
江苏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向板仓
毛泽东
一九三零年寒冬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注: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枪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由于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消息滞后。毛泽东获悉杨开慧牺牲之噩耗后写下了这首悼亡词。杨开慧:号霞,字云锦。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蝶恋花·向板仓》是毛泽东痛悼夫人杨开慧的一首悼亡词,婉约中不失豪放。
B. 该词首句“霞光”以比兴手法暗藏杨开慧号,用“霞光褪去”点扣杨开慧的牺牲。“何凄楚”,即为何这么凄楚的意思,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 “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以夸张、比较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惊闻妻子噩耗时无以言表的悲痛。“无感霜风侵蚀骨”,妻子被屠杀,让作者痛入心骨,痛到凛冽的寒风侵蚀肌骨竟毫无知觉而麻木。
D. “更起刀枪向敌仇”,“更”字表达作者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更加激起了革命的斗志。
13. 结合本词,具体谈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分条陈述。
【答案】12. B 13. ①对妻子之死哀恸之情;②对没有保护好妻子的愧疚(或痛惜)之情;③对敌人残忍杀害妻子的愤怒之情;④坚定革命信念,为死难烈士报仇雪恨的战斗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错,“霞光褪去何凄楚”意思是霞光消散多么令人凄凉悲伤,“何”是“多么”的意思,该句是感叹句,抒发对杨开慧牺牲的悲痛之情,没有悬念。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谈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概括。首联运用比喻、夸张,以霞光喻杨开慧,以万箭穿心极言悲痛, “凄楚 ”“苦”两词,可分析“对妻子之死哀恸之情”;从颔联“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中的“奈何”“愧汝”,可分析出“对没有保护好妻子的愧疚(或痛惜)之情”;从“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中的“煎熬”、“恸声悲歌”中的“悲”,可分析出“对敌人残忍杀害妻子的愤怒之情”;从“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中分析出“坚定革命信念,为死难烈士报仇雪恨的战斗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③。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此词当作于熙宁七年(1074)秋冬间。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当时王缄自眉山到钱塘看望苏轼,回去时,苏轼写了这首词相送。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
15. 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交代背景,词人对亡妻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 “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般的悲伤。
C. “故山”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 这首词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有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对故乡的思念。“何处是吾乡”一句为直抒胸臆。
16. (1)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各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答案】15. B 16. (1)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做铺垫。
(2)“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词人追慕古代英雄而生发的人生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又可见词人超于物外的宇宙意识和旷达情怀。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的能力。
B.“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般的悲伤”错误。“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不禁悲从中来,并非抒发“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故选B。
16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殷勤且更尽离觞”意思是: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这里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写词人内心的自我排遣做铺垫。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尾两句“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以求彻底之解决。《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苏轼另有《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与此词略同,而用典反不如此词深切。其时苏轼将调任密州知州,其倦宦之情,于此可见。我这一辈子如同人们的暂时寄居的处所一样四处飘零,那里是我的家乡呢?意思是此身漂泊不定,生活难以安定。
《念奴娇·赤壁怀古》,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阻风
许棠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文题中“阻风”二字落笔,因洞庭湖风吹浪涌,诗人受阻于湖边,终日与空阔的江面、菰蒲、钓船相伴。
B. 因为风大,才有“浪高”与“花扑”,颔联通过侧面描写,描绘了洞庭湖风起时,青草摇曳、落红满天的别样景致。
C. 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感叹,多情之人望见此情此境不免触景伤怀,况且自己又无余钱可以沽酒解愁。
D. 全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烘托,将暮春时节的游子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14.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3. B 14. ①羁滞旅途的孤独之情;②满目萧然的迷茫之情;③时光流逝的伤春之情;④穷困潦倒愁苦之情;⑤不得归家的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以及形象的能力。
B. “描绘了洞庭湖风起时,青草摇曳、落红满天的别样景致”错误,“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中青草为湖名,杨花为柳絮,江上白浪,岸边白絮尽是白色,并无落红满天的景致。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人在旅途常会有孤独之感,结合首联“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诗人镇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举目远眺,但见与洞庭湖相连的江面上空荡荡的,天气阴沉,景物萧索,使人顿生抑郁迷茫之情。
由“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可知,诗人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颈联的这两句承上开始抒情。路阻于洞庭之滨,又遇上了不作美的天公,诗人感叹道,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显然这是诗人自身的经验之谈,因为诗人已经远眺了并已生了伤春之心,而且更令其尴尬的是,愁闷已极的诗人此刻身上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沽酒来解愁。前一句流露时光流逝的伤春之情,后一句流露穷困潦倒愁苦之情。
由“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可知,诗歌的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举目远眺,只见此刻已经夕阳西下,虽说景色萧然,但仍有几家渔人的房子,零零落落地散布在远处,只是看上去不成村落而已。这里的零星房屋,远方的西下夕阳,同样也给人以萧然的感觉,当然,也是因风受阻于郊外的孤身旅人抑郁心理的折射,流露出不得归家的思乡之情。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二句极富战争氛围,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起笔摄人心魄。
B. 三、四句,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突出表现雄壮军容,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 六、七句选取了两个特写镜头:骏马飞快奔驰,利箭射出如雷鸣般惊响,惊心动魄,写出了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场景。
D. 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酣恣淋漓;结尾一句表达了白首不改初心的坚定意志。
16. 辛弃疾自称这首《破阵子》为“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答案】15. D 16. ①从题材内容上看,写军旅生活,情境刚劲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④从形象塑造上看,塑造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
D.“结尾一句表达了白首不改初心的坚定意志”错误,末句词义陡转,否定前九句,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壮词”的内涵,“壮”意思是“雄壮”“豪壮”“刚劲”。
然后从题材、情感、语言、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
从题材来看,这首词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写的是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情境雄健勇猛。
从情感来看,喝醉了“挑灯看剑”,入睡了“梦回吹角连营”,这些情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从语言风格来看,词人选取战场的景象创造雄奇的意境,磅礴大气之中透出几许苍凉沉郁、悲愤难平,细腻之处深切动人,激烈之时又可闻杀伐之声,可谓壮丽而不纤巧。
从形象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心怀壮志却失意的将军形象,如开头两句,夜深人静却无法入睡只能吃酒,酒醉之后挑灯看剑,无奈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中化身将军点兵出征驰骋疆场,这些都展现出人物的披肝沥胆、忠心不二、勇往直前,但最后回到现实却是“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州杂诗①(其五)
杜甫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骦③。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释】:①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因受牵连被贬华州,因躲避战乱到达秦州,用诗书的形式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感,即《秦州杂诗二十首》。②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③骕骦(sù shuāng):良马的名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写自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数以万计的良马被带到中原。
B. 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
C. 诗歌勾勒出老马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于苍茫天际,萧萧长鸣的形象。
D. 本诗表面写马,实则写人,诗人将深沉的情感寓于诗中,意蕴丰富。
16. 请结合三、四两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15. B 16. ①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期待。②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伤感。③年华老去的痛苦。④对国家战乱的担忧。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理解错误,“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的大意“然而邺城一仗那云般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由此可知,“浮云连阵没”是正面描写,“秋草遍山长”是侧面描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孀。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大意是说: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啸孀。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2)这首咏马诗,由悲马进而悲事、悲人。诗歌后两联中,“龙种“老”等词写出了良马已老,突出年华老去的痛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表明军中战士虽老残,但仍想驰骋沙场,为国立功。邺城之战,官军惨败,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当、未能把指挥权授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担忧。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悲怆之情,寓意深婉而韵味悠长。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①
黄庭坚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②!
飞雪堆盘脍鱼腹③,明珠论斗煮鸡头④。
平生行乐亦不恶⑤,岂有竹西歌吹愁?
【注】 ①王定国:北宋诗人、画家,与黄庭坚、苏轼友善,曾受苏轼牵连被贬,出为扬州通判。②佐州:做州郡辅佐。③脍鱼腹:将鱼腹细细切碎。④斗:量器。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⑤不恶:不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运用拟人手法,径直说流水因思念而向王定国流去,形象生动。
B. 诗人劝慰朋友趁白发未生,还可饮酒作乐,为朋友直上青云而喜悦。
C. 诗人运用倒装手法和两个生动的比喻,极力美化王定国的生活境况。
D. 最后诗人化用杜牧的经典诗句来抒情,希望朋友借歌吹以解除忧愁。
16.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B 16. (1)对远在扬州的朋友的思念;(2)对朋友突遭贬斥的不满;(3)对朋友目前处境的关切;(4)对朋友早日回到京城的期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为朋友直上青云而喜悦”分析错误。依据“垂上青云却佐州”可知,朋友刚要平步青云又被外放做州郡辅佐,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这种经历的遗憾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清洛思君昼夜流”,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比作昼夜流淌的清清洛水,既可见情意之清纯又可见思念之绵长。“北归何日片帆收”句见思念之切。王定国刚出任扬州通判,诗人就盼其北归汴京,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颔联: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的处境表示了关切。劝慰朋友趁白发未生,还可饮酒作乐;遗憾的是刚要直上青云又被外放扬州作副守,也表明诗人对朋友遭贬的不满。
颈联:“飞雪堆盘鲙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诗人想象友人在扬州的生活。鱼腹细切成脍,堆放盘中像飞来的白雪;煮熟的鸡头米,像千万颗晶莹的珍珠。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意,真可谓情真意切。
尾联:更作宽慰语。诗人说,平生行乐本来不坏,哪有竹西的歌吹反倒惹起愁怀?因为愁与扬州的繁华热闹极不和谐,所以诗人希望朋友借歌吹以破愁,表达了对朋友目前处境的关切。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湖中学、涟水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绘声绘色,展开一幅深山早行的立体图景。借犬声、水声叠加,拓开了纵深的景象,还原出山间美妙的乐章。
B. 颔联写道士不在道院,诗人心情有些失落,与尾联书写“无人知所去”及“愁倚”松树下形成呼应。
C. 颈联描绘了雾气与翠竹一色、山泉凌空飞泄的奇妙景色,“挂”写泉水从山峰上流出,有化静为动的效果。
D. 尾联由景及人,表现诗人因“不遇”而流露出的怅惘之情,徘徊松树之间的行为将惆怅情绪形象地表达而出。
16. 前人评论此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1)颔联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2)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3)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化静为动”错,“飞泉挂碧峰”应为“化动为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派遣万端愁思。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