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12: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云南省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思
陆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 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
C. 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 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15. 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使用了互文手法,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
B. 第三句到第六句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夏粮、夏茧有了好收成。这里作者抓住收麦、绿丝两件农事,突出丰收景象。
C. “野蚕”两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能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了大丰收。
D. 第七句到第十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进行盘剥,感情急转直下,形成一个大的波澜,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
15. 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 “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 “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一“今日”,第三联一 “当年”, 第四联“今日”。
15.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分析。
云南省昆明市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阕选取了“西风”“长空”“雁”“晨月”等意象,充分调动感觉、视觉和听觉,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B. 本词上阕“喇叭声咽”中“咽”字的意思是“呜咽”“幽咽”,一个“咽”字生动表现出了军号声深沉低回的状况。
C. 本词下阕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景中含情,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D.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激昂,下阕沉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1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B.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 “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1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纪:经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 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 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 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15. 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 请简要概括。
云南省玉溪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5. 下列对上面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第一节“对酒当歌”四句诗,妙用比喻,体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情绪,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
B. 《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变化不大,但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 《大风歌》每句都有“兮”,带有楚风特点,大气磅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体现了他的王者风范。
D.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刘邦的那种威风凛凛、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
1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云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云南省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思
陆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 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
C. 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 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15. 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D 15. 含意:诗人随意漫步,推门出去,只见碧波万顷,湖光秋色扑面而来。不禁想起西晋的张翰,为了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竟辞官还乡;而自己连官都不用辞,眼前这湖中多的是莼菜和鲈鱼。(意思答对即可)思想情感:借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反用其意,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D.“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分析不当,首联感慨自己已四十岁还没有实现报效国家的志向,颔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无所事事,只有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这两联都是直抒胸臆,不是含蓄表达。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的意思是诗人出门随意漫步,见到碧波万顷,湖光秋色扑面而来,由此想起西晋的张翰,为了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竟辞官还乡;而自己连官都不用辞,眼前这湖中多的是莼菜和鲈鱼。
注释是说“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据此可知,“季鹰不用忆莼鲈”是用典,运用“莼鲈之思”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是躲避乱世;而陆游心里想的却是在天下纷乱之际,如何建功立业、收复中原。诗中反用其意,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使用了互文手法,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
B. 第三句到第六句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夏粮、夏茧有了好收成。这里作者抓住收麦、绿丝两件农事,突出丰收景象。
C. “野蚕”两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能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了大丰收。
D. 第七句到第十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进行盘剥,感情急转直下,形成一个大的波澜,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
15. 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C 15. ①对百姓的同情。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盘剥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通过写丰收后的无奈,表达对百姓的同情;②对残酷的封建剥削的控诉。作者通过将百姓丰收时的喜悦与丰收后的无奈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野蚕’两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错误。诗歌第五、六两句写到“野蚕”,意思是: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表现出夏茧的丰收,而没有直接写出夏茧丰收了。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写农民为丰收而高兴喜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写出丰收却必须先给“官家”把税“输”足,而自己不能指望丰收的粮食和丝绸能自己用上,只能免于卖掉牛犊,足见农民的辛酸悲苦之情,看似乐观,实则充满对封建统治者的悲愤控诉,揭露他们的贪得无厌。“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最后一句写无论衣食是否足够,只要不必被官府拘押就“乐”,进一步反衬农民生活的悲苦,透露出作者的同情。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 “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 “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一“今日”,第三联一 “当年”, 第四联“今日”。
15.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金盘玉箸无消息”承预联对当年皇帝赐樱桃的回忆,表达此时远离朝廷的伤感与思念,表现诗人对皇朝的忠心。②“尝新”呼应首联今日村民赠樱桃一事,表达诗人尝樱的喜悦和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③“任转蓬”表达此刻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暗含忧时伤乱之感。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B. “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错误,此处表现的诗人情感不是哀愁,而是对如此娇嫩的樱桃的珍爱。
故选B。
【15题详解】
本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金盘玉箸无消息”是运用借代的手法,承接上文“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联想到皇帝赐给樱桃的情景,此处借用“金盘玉箸”指朝廷,期盼着朝廷能有消息到来,表现了对朝廷任用自己的期盼和对朝廷的忠心。
“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云南省昆明市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阕选取了“西风”“长空”“雁”“晨月”等意象,充分调动感觉、视觉和听觉,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B. 本词上阕“喇叭声咽”中“咽”字的意思是“呜咽”“幽咽”,一个“咽”字生动表现出了军号声深沉低回的状况。
C. 本词下阕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景中含情,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D.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激昂,下阕沉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1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面对艰难险阻时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②面对激烈战斗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③面对重重困境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心。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上阕激昂,下阕沉郁”分析错误。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下阕“漫道”二字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一腔英雄豪气,对获胜充满信心。可见其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上阕 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也暗示了战士们不畏艰险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
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书写了面对艰难险阻时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总之,此词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心。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B.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 “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1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A 15. (1)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2)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3)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之情。(4)对南宋统治者昏庸和软弱无能愤懑之情。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错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意思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这是设问的修辞。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词下片的意思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这首词里,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首先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以及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此外,词人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昏庸和软弱无能愤懑之情,以及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之情。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纪:经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 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 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 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15. 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 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D 15. ①在美好的时光登高赋诗。②邻里乡亲关系融洽,淳朴自然。③农忙时各自耕作,农闲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兴味无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分析错误,本诗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人描写自己“登高赋新诗”,在美好的春日登高赋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朋友们相互呼唤,斟酒品尝;“农务各自归”农田忙碌;“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朋友则披衣拜访等场景,写出了农村生活的闲适恬淡,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多修饰,采用白描手法。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云南省玉溪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5. 下列对上面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第一节“对酒当歌”四句诗,妙用比喻,体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情绪,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
B. 《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变化不大,但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 《大风歌》每句都有“兮”,带有楚风特点,大气磅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体现了他的王者风范。
D.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刘邦的那种威风凛凛、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
1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答案】15. A 16. 都是抒发了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豪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运用了比喻、化用典故等手法间接抒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运用疑问句直接抒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错误,此处表达的是诗人为人生短暂而焦灼的心情,其实是促使人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没有让人“及时行乐”的意思。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先以比喻手法写自己渴望人才,如同高山渴望山石,大海渴望水流一般,来者不拒;再以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达自己渴望贤才之心的诚挚,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来表达渴望贤才的情感;
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意思是“怎么才能招揽猛士来为我安定天下呢”,这是直接吐露作者的心声,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同样是表达渴望贤才辅佐自己的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