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的歌(节选)》《树和天空》(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的歌(节选)》《树和天空》(课件19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12:3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外国诗歌四首
《迷娘(之一)》《致大海》
《自己的歌(节选)》 《树和天空》
01.
知其大概
02.
研读讨论
03.
朗读分享
目录
01
知其大概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完成表格。
作者 生活时代 诗歌风格 文学史地位 代表作品
歌德
普希金
惠特曼
特朗斯特罗姆
作者 生活时代 诗歌风格 文学史地位 代表作品
歌德 德国(1749-1832)启蒙运动后期 充满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德国最伟大的作家 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长篇诗剧《浮士德》
普希金 (1799- 1837)
俄国 反映高涨的俄国民族意识以及贵族革命运动。 "俄国文学之父"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惠特曼 (1819- 1892)
美国南北战争 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 美国“诗歌之父” 诗集《草叶集》
特朗斯特罗姆 (1931一2015),瑞典 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20世纪最后一位
诗歌巨匠 诗集《17首诗》
歌德
猜一猜4幅画像分别对应课本中哪位作家?
惠特曼
普希金
特朗斯特罗姆
2.猜一猜?
【重点字词】
柠檬(méng)  橙子(chéng) 宽敞(chǎng)
闪烁(shuò) 迷惘(wǎng) 喑哑(yīn yǎ)
喋喋(dié) 峭壁(qiào)
3.朗读诗歌,把读得不顺畅的词语与句子、非常规停顿的地方画出来。
标注诗节、诗行,明确一诗有几节,每节有几行,关注是否有押韵,如果有,做些标注。
4.阅读四首诗。
(1)迷娘的人生经历?
【参考答案】迷娘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很有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费族与自己的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扔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康.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5.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2)普希金创作《致大海》时个人处境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被流放到南高加索。因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遭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3)《自己的歌》的创作目的?
【参考答案】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
(4)《树和天空》主要探讨了什么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02
研读讨论
【思考】朗读《自己的歌》和《树和天空》两手诗歌,梳理诗中的意象,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造成情感的起伏流动的。
活动一 “意象是如何来表达的”
活动一 “意象是如何来表达的”
作品 意象 意象特征 表达情感
《自己之歌》
(节选) 罗列自然事物
(蚂蚁、沙、母牛、小鼠等等) 生命力顽强 对宏大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
《树和天空》 树 挺拔向上
朦胧隐晦 自然的生生不息
对崇高目标的不懈追求
活动二 “不同诗歌体式的魅力”
【思考】
反复朗读《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两首诗,体会不同体式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
【参考答案】
《致大海》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
《自己之歌》(节选)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
活动二 “不同诗歌体式的魅力”
【思考】
分析《迷娘(之一)》诗歌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
妙用复沓重唱。
《迷娘(之一)》的每节诗的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想念的程度;诗节的后两句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03
朗读分享
朗读分享
从四首诗歌中任选一节,梳理体会,用恰当的方式读一读,与同学们展示分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