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09 13:2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2分)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2.(2分)下列社会问题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
①泡沫快餐盒与白色污染; ②无氟冰箱与臭氧层空洞;
③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 ④汽车新能源﹣﹣燃料电池的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2分)君君将一定量生铁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发现有少量黑色物质残留.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置之不理 B.请教老师
C.上网查资料 D.通过实验继续探究
4.(2分)下列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正确的是(  )
A.平底烧瓶 B.试管夹 C.普通漏斗 D.药匙
5.(2分)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通过化学变化获得新物质
B.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C.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经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发光、放热、沉淀等现象
6.(2分)下列用氧化铜制取氢氧化铜的系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取用药品
B.添加药品
C.加快反应
D.滴加碱液
7.(2分)关于水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的三态变化实现了水的天然循环
B.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
C.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
D.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得到能量,运动加快
8.(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C.食盐和水混合得到食盐水
D.碳酸氢铵受热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9.(2分)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是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少于试管容积的
C.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
D.易燃易爆药品要远离火源,隔离贮存
10.(2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共存物 B.水泥砂浆 C.软水 D.清澈湖水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1.(2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实验室中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可以品尝
B.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必须垫石棉网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管口不能对着人
D.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12.(2分)下列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的是(  )
A.浑浊的黄河水 B.含有沙子的小米
C.酒精与水 D.食盐与蔗糖
13.(2分)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表现的是氢气的化学性质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说明水分子之间是能够化合的
D.无论是混合、分离,还是化合、分解,都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14.(2分)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熏得舞衣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
15.(2分)科学家发现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如图为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运动从有序转变为无序
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
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70分)
16.(13分)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①组成;②结构;③性质;⑤制备;⑥应用的重要自然科学   。
(2)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和排列,以及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
(3)蜡烛燃烧时能量的转化是    能转化为    和    。蜡烛燃烧时向环境中    (填“释放”、“吸收”)能量。
(4)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请填写下列表格:
宏观物质 水     氢气 二氧化碳
微粒名称     氧分子        
符号             CO2
模型
17.(10分)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
(1)从宏观上观察:m端是电源的    极,a、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可用   检验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电解水的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是    能转化为化学能。
(2)从微观上分析:电解水的反应中变化的粒子是    ,不变的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填写,上同)。由此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3)有关水通电分解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水的化学性质
B.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C.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
D.水分子的能量
(4)如图能表示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是    。(图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8.(13分)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流程如图:
结合流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1是加入絮凝剂后,   处理。
(2)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通常需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其中的“二低”通常指    、   。过滤时,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    ,上述过程中吸附池内起吸附作用的物质A的名称为    ,其具有吸附作用的原因是它具有    的结构。
(4)杀菌消毒时加入的液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这个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自来水属于    。
(5)要鉴别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我们可向自来水样品中加入适量的    ,搅拌,如果观察到    ,则样品为硬水;生活中常采取    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6)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C.大量施肥促进植物生长
D.淘米水用来浇花
19.(8分)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最近对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   ,酒精是   ,液化气是   .(填写“固体”、“液体”、气体)
(2)点燃液化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序号)
①发出蓝色火焰;②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③发光、放热;⑤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也   (填“是”、“不是”)分层的,   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液化气灶上烧开水应用液化气的   加热.
(4)为了探究液化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液化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   和   .
20.(7分)某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操作过程如图:
(1)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   (填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再关闭止水夹,拔下注射器。
(2)用注射器抽取30mL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    (填操作),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装置下端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    ,该现象主要说明:分子的性质是不断运动的。
(3)马上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    (选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加快,说明对分子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影响。
(4)拆除装置前,向装置内注入稀硫酸,防止氨气逸散。硫酸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   。
(5)氨气由分子构成,其化学符号为NH3。下列可能表示氨分子的模型是    。
21.(6分)兴趣小组的同学欲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操作如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计算,该实验需要2.5g氢氧化钠,47.5mL水   (选填“50mL”、“100mL”或“200mL”)量筒。
(2)步骤②中有一处错误是    。步骤④量取一定体积的某液体时,仰视读数,则所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将    (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3)调平衡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时,小林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而小英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2.5g氢氧化钠药品(1g以下用游码),称量结束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药品位置颠倒了,则小英同学实际称量的药品的质量是    g。
(4)步骤⑥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其目的是加速氢氧化钠的溶解。
22.(13分)“铜绿”是铜器表面锈蚀形成的绿色粉末,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易受热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现按如图装置给试管中的铜绿加热
(1)标号为①的仪器的名称是    。该加热装置安装的顺序是    ,从左到右。
(2)向试管中加入铜绿时,先将试管    ,再将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    ,然后将试管直立。固定到铁架台上时,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的    处,试管口应略    倾斜,原因是    。
(3)用酒精灯给碱式碳酸铜加热时,应该首先    ,然后再集中给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4)实验中④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碱式碳酸铜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解答】解:A、磨杵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B、死灰复燃的过程中一般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
C、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D、积土成山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B。
2.【解答】解:①泡沫快餐盒与白色污染;
②无氟冰箱与臭氧空洞;
③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
④汽车新能源﹣﹣燃料电池的开发;均属于研究的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故选:D。
3.【解答】解:A、置之不理,做法不可取;
B、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做法正确;
C、上网查找蜡烛成分资料,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合题意;
D、通过实验继续探探究,就是进行对比实验。不合题意。
故选:A。
4.【解答】解:A、是“锥形瓶”而不是“平底烧瓶”;
B、是“坩埚钳”而不是“试管夹”故B错误;
C、“普通漏斗”是正确的;
D、是“燃烧匙”而不是“药匙”;
故选:C。
5.【解答】解:A、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B、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C、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如吸热、发光等;
D、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放热,故说法错误。
故选:D。
6.【解答】解:A、取用药品时,图中瓶塞没有倒放。
B、向试管中装药品时,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7.【解答】解:A、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B、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C、水是由水这一种物质组成的,故C说法错误;
D、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得到能量,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8.【解答】解: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故选项错误;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
C、食盐和水混合得到食盐水,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碳酸氢铵受热生成氨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B。
9.【解答】解:A、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故A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故B错误;
C、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使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D、易燃易爆药品要远离火源,故D正确。
故选:B。
10.【解答】解:A、冰水共存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故正确;
B、水泥砂浆中含有多种物质,故错误;
C、软水中含有水等多种物质,故错误;
D、清澈湖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故错误。
故选:A。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1.【解答】解:A、很多化学药品具有腐蚀性或毒性,故A说法不正确。
B、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防止受热不匀。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防止液体溅出伤人。
D、剩余药品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C。
12.【解答】解:A、浑浊的黄河水属于悬溶液,可以通过过滤分离。
B、含有沙子的小米、小米均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C、酒精是液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D、食盐和蔗糖均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3.【解答】解:A、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发生了物理变化;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了新物质,故B正确;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发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化合,是发生化学变化过程。
故选:B。
14.【解答】解:A、热胀冷缩,故选项解释错误。
B、弄花熏得舞衣香,向四周扩散,故选项解释正确。
C、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气体受压后,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然后氢原子、氧分子,原子不能再分。
故选:AD。
15.【解答】解:A、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所以原子个数也不变。
B、水变成冰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C、水据图可知,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所以水分子运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D、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俗称“热冰”。故说法正确;
故选:D。
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70分)
16.【解答】解:(1)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制备及应用的基础自然学科;
(3)蜡烛燃烧时能量的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蜡烛燃烧时向环境中释放能量;光能;释放;
(4)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则水分子的符号为H2O;
氧分子构成的氧气,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则氧分子的符号为O2;
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则氢分子的符号为H6;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
宏观物质 水 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微粒名称 水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符号 H2O O2 H3 CO2
模型
17.【解答】解:(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产生氧气的体积少,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是氢气,b试管中产生的的气体少,a、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3: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氧气;
(2)电解水的微观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其化学式为:H2O,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其化学式分别为:H、O,分成原子。
(3)A、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故不符合题意;
B、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故不符合题意;
C、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所以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变;
D、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3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向外扩散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ACB图示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错误。
故答案为:
(1)负;2:6;水氢气+氧气;电;
(2)H2O;H、O;分子分成原子;
(3)C;
(4)D。
18.【解答】解:(1)絮凝剂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因此步骤1是加入絮凝剂后,除去难溶性杂质;
(2)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通常需要做到“一贴、二低,其中的“二低”通常指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过滤时,原因可能是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液体中所含难溶性杂质过多;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其具有吸附作用的原因是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活性炭;
(4)杀菌消毒时加入的液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这个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自来水中含有水,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5)要鉴别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我们可向自来水样品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如果观察到浮渣多,则样品为硬水,来降低水的硬度;浮渣多;煮沸;
(6)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符合题意;
B、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会造成地面塌陷,符合题意;
C、大量施肥促进植物生长会造成水体污染,符合题意;
D、淘米水用来浇花可以节约用水,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19.【解答】解:(1)蜡烛通常是固体,燃烧是熔化,液化气在高压的钢瓶中是液体;
(2)液化气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火焰分层,放热;
(3)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也是分层的,平时用水壶在液化气灶上烧开水应用液化气的外焰加热.
(4)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固体,液体
(2)①③⑤;
(3)是,外焰.
(4)水;二氧化碳.
20.【解答】解:(1)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若观察到气球膨胀。再关闭止水夹。
故答案为:气球膨胀。
(2)用注射器抽取30mL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装置下端两侧玻璃管内,该现象主要说明:分子的性质是不断运动的。
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由下而上变红色。
(3)马上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左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加快,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故答案为:左侧。
(4)硫酸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文字表达式:硫酸+氨气→硫酸铵。
故答案为:硫酸+氨气→硫酸铵。
(5)氨气由分子构成,其化学符号为NH3,可能表示氨分子的模型是D。
故答案为:D。
21.【解答】解:(1)量取47.5mL水需要50mL的量筒;故答案为:50mL;
(2)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步骤④量取一定体积的某液体时,则所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将偏大;偏大;
(3)调平衡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时,则应继续进行的操作是适量减少氢氧化钠。而小英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2.8g氢氧化钠药品(1g以下用游码),则小英同学实际称量的药品的质量是 2g﹣3.5g=1.6g,直到天平平衡;
(4)步骤⑥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其目的是加速氢氧化钠的溶解。
22.【解答】解:(1)标号为①的仪器是铁架台。该加热装置安装的顺序是从下到上。
(2)向试管中加入铜绿时,先将试管横放,然后将试管直立,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的处,原因是可防止冷凝水回流试管底部。
(3)用酒精灯给碱式碳酸铜加热时,应该首先均匀加热。
(4)由于反应中会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实验中④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铁架台;从下到上;
(2)横放;伸入试管底部;;可防止冷凝水回流试管底部;
(3)均匀加热;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碱式碳酸铜。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