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郁达夫
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
“秋”字交代时令与描写的内容
“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增强历史感,突出写作对象悠久的历史渊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改成“北平的秋”好不好?
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秋”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优美境界,明确而深沉。
朗读全文并思考:
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
哪些段落集中写故都秋景
写了故都秋景的哪几幅画面
朗读全文并思考:
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朗读全文并思考:
哪些段落集中写故都秋景
3——11集中写故都秋景
朗读全文并思考:
写了故都秋景的哪几幅画面
3段:秋院晨景图
4段:秋槐落蕊图
5段:秋蝉残声图
6—10段:秋雨话凉图
11段:秋果奇景图
故都秋景图
秋院晨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果奇景图
秋雨话凉图
不是,
文章2段、13段
还写了“南国之秋”
文章只写了“北国之秋”吗?
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
“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
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
对比:突出北国秋的清、静、悲凉。
衬托:表现对故都秋的喜爱和眷恋。
如果将全文比作一首乐曲,那么前面的对比是序曲,五幅画面就是主旋律,后面的对比造成余音绕梁的效果。
如果将全文比作一幅画,那么两边的南国之秋是画轴,北国之秋就是底色,五幅画面就是主体。
五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
该画面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冷色调
一幅冷色的画面。
观察本段色彩有何特点?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
关注段落的声音: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
关注人物活动
破屋、院子、秋草
青天、牵牛花、
驯鸽的飞声、
日光、细数、静对
——破落衰败——悲凉
——清冷色调——清冷
——安静
——悠闲、惬意
第五段:秋蝉残声
自古以来,秋蝉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他们或借以抒情、或用以明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衰弱、残声、嘶叫——渲染秋的萧瑟凄清
啼唱————————对秋的喜爱
第四段:秋槐落蕊
落蕊满地
脚踏落蕊
细腻、清闲、落寞
——视觉
——触觉
——主观情绪流露
11段:秋果奇景
枣树——极为普遍的树、枣生长的颜色变化,映衬北国秋的变化。
6—10段:秋雨话凉
6段:口语化、排比的运用
对比南方雨
——仿佛作者说话的样子在眼前
——突出“奇、有味、像样” (赞美之情)
写景特点: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角度上: 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
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思考:秋、秋天在第12段反复出现,他的意义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界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秋的深味”就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由欧阳修、苏轼等人用笔墨抒发出来的落寞的人生况味。
思考:文章为什么说“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的到底”呢?
北方就是故都,是绝大多数朝代京都所在之地,千秋万代有许多文人在这里飞黄腾达,也有许多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具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其文学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郁达辗转各地,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而又寂寞无聊的生活。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7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
故都的秋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
(3-12段)
记叙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
(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写作思路
3-11
12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