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07回忆我的母亲-(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07回忆我的母亲-(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13:00:42

文档简介

专题07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知识讲解
1.重点字
溺死(nì)  佃农(diàn)  劳碌(lù)  私塾(shú)
慰勉(wèi) 不辍(chuò) 仁慈(rén) 妯娌(zhóu)
2.重点词语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慰勉:安慰勉励。
不辍:不停。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3.主题解说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仪陇(yí) 溺死(nì) 私塾(shú)
B.勉强(qiáng) 调料(tiáo) 和蔼(ǎi) 妯娌(zhóu)
C.和睦(mù) 衙门(yá) 横蛮(mán) 瞒着(mán)
D.不辍(chuò) 匿笑(nì) 周济(jì) 旱灾(zā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检朴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3.下列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跑”“公里”“非常”“哪里”“关于”等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
B.“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5月16日上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活动举行。
D.“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格的高洁,灵魂的纯净,思想的深邃,都可以在淡泊中孕育。
B.岸边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妖娆轻舞,惹得湖水也荡起了层层涟漪。
C.老黄牛在田间任劳任怨地工作着。
D.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够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提取主干是“生活是艰苦的”。
B.“聪明”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C.“却”是副词,“滋味”是名词。
D.“染了颜色”是动宾短语,“老二老三”是并列短语。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请默读《回忆我的母亲》全篇,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①佃农     ②溺死     ③不辍   
④妯娌     ⑤私塾    ⑥周济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0多人为朱德的母亲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领袖的母亲开追悼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毛主席也送了一副挽联,上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请你根据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内容,拟写出下联。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    和蔼    妯娌    和mù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3)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五.作文(共1小题)
9.《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品质。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写出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写法分析】选段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母亲勤劳的品质,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刻画人物时,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专题07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知识讲解
1.重点字
溺死(nì)  佃农(diàn)  劳碌(lù)  私塾(shú)
慰勉(wèi) 不辍(chuò) 仁慈(rén) 妯娌(zhóu)
2.重点词语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慰勉:安慰勉励。
不辍:不停。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3.主题解说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仪陇(yí) 溺死(nì) 私塾(shú)
B.勉强(qiáng) 调料(tiáo) 和蔼(ǎi) 妯娌(zhóu)
C.和睦(mù) 衙门(yá) 横蛮(mán) 瞒着(mán)
D.不辍(chuò) 匿笑(nì) 周济(jì) 旱灾(zāi)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勉强”的“强”应读作“qiǎng”。
故选: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检朴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迁涉”的“迁”应为“牵”。
B.有误,“碾转”的“碾”应为“辗”,“检朴”的“检”应为“俭”。
C.有误,“通辑”的“辑”应为“缉”。
D.正确。
故选:D。
3.下列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跑”“公里”“非常”“哪里”“关于”等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
B.“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5月16日上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活动举行。
D.“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性、短语类型、复句类型及句子主干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解答】ABC.正确;
D.错误,不是…而是…表示并列的一组关联词语,这个复句表示的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格的高洁,灵魂的纯净,思想的深邃,都可以在淡泊中孕育。
B.岸边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妖娆轻舞,惹得湖水也荡起了层层涟漪。
C.老黄牛在田间任劳任怨地工作着。
D.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不能用来学生明白了老师讲的题。
故选:D。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够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提取主干是“生活是艰苦的”。
B.“聪明”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C.“却”是副词,“滋味”是名词。
D.“染了颜色”是动宾短语,“老二老三”是并列短语。
【分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起的不同作用以辨别其词性变化情况,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解答】ACD.正确;
B.错误,句中的“聪明”应是名词;
故选:B。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请默读《回忆我的母亲》全篇,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①佃农  diàn  ②溺死  nì  ③不辍 chuò 
④妯娌  zhóu  ⑤私塾 shú  ⑥周济 jì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diàn nì chuò zhóu shú jì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0多人为朱德的母亲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领袖的母亲开追悼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毛主席也送了一副挽联,上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请你根据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内容,拟写出下联。
【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解答】答题时,首先要分析上联的形式,紧扣对联“一一相对”的特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事迹、品德作答即可。
根据文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结合上联“民族英雄贤母“,概括归纳为“劳动阶级完人”;根据文中“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结合上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概括归纳为“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答案: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 怨  和蔼 ǎi  妯娌 zhóu  和mù 睦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解释说明 。
(3)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分析】第一小题考查字音字形。第二小题考查标点的使用。第三小题考查修改病句。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第一个字写作怨,第二个字读作ǎi,第三个字读作zhóu,第四个字写作时睦。
(2)本题考查分析有破折号的作用。细读破折号后的句子可知,这一句是对破折号前面母亲这种行为的解释和说明。所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细读材料可知,“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一句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无论“改为“虽然“。
答案:
(1)任劳任yuàn(怨) 和蔼(ǎi) 妯娌(zhóu) 和mù(睦)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3)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五.作文(共1小题)
9.《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品质。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写出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写法分析】选段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母亲勤劳的品质,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刻画人物时,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解答】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以身边某一个人物为写作对象,表现某人的可贵品质。作答本题时,需从生活中选材,选取自己最为熟悉的一个人物,然后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某人身上的可贵品质,表现出自己对某人的赞美之情。语意清晰,语序合理,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即可。
答案:
【例文】表弟不仅饭量大,对家乡的一些特色食品,更是百吃不厌。每年春节前,姥姥都要做一大盆糯米子糕。子糕蒸熟后,姥姥总要先切一大盘,让表弟饱餐一顿。切好的子糕一上桌,表弟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一大盘子糕就被他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要知道,这子糕,大人一次也不过吃四五块。吃饱了,表弟打着嗝,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慢条斯理地说:“嗯,太香了,太好吃了!”每年姥姥做的子糕,起码有一大半都进了他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