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适应性练习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2.(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
3.(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我们将系列的一类书分为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该分类方式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4.(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烟草在明朝中期由美洲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烟于岭南、江东诸州及齐鲁秦晋间往往有之……而黄甫川市口比他处较盛,昔年行茶者与烟并至,每岁额课千余金,不数年,边口既众。”据材料可知清朝( )
A.商税收入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政府正试图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D.区域间贸易发展推动了边疆开发
5.(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A.旗袍 B.连衣裙 C.上衣下裙 D.长袍
6.(2017高三上·上高月考)民国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下列符合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是: ( )
A. B.
C. D.
7.(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2008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等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农民进城务工
9.(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观察下列图片,其中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
A.北京四合院
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
D.福建土楼
10.(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1979年,中国掀起电影创作高潮,不少优秀影片都诞生在这一年:《小花》《从奴隶到将军》《吉鸿昌》《七品芝麻官》《哪吒闹海》《甜蜜的事业》《瞧这一家子》……不论是题材、内容、形式、质量,还是观众人数,都算得上是最辉煌的一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D.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1.(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两种类型“垄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2.(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依据如图,可推知当时( )
A.工业革命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B.棉花产业发展影响黑奴的境况
C.欧美资本家热衷于投资新兴产业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3.(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如图是“1700-184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收税道路商业信托机构数和道路里程总数折线图”,由图片可推断( )
①机构数和里程数呈持续上升态势
②工业革命后加速了英国的道路建设
③英国的道路里程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商业信托机构适应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到,“新生的工业能够成长起来,……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贵族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产阶级产生和壮大
B.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出现
D.工业革命将英国资产阶级转化为新贵族
15.(2019高一下·长春期末)美国罗斯福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拯救,从而使单纯的经济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两者所确立的新的经济模式分别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美国总统柯立芝(1923-1929年在任)曾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的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最大影响是( )
A.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17.(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可以佐证作者观点的是( )
①推行自由放任政策②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④欧洲走向联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直接原因是( )
A.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提高
19.(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
A.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B.都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经济
C.都率先从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D.都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继承
20.(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列宁指出,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租让制、租借制等,其本身就有危险性。……谁能找到没有危险的革命道路、革命阶段和革命方法吗?据此可知,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A.要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步到位 B.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克服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 D.体现了战胜资本主义的艰巨性
21.(2018高二上·牡丹江期末)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这表明当时他意识到要( )
A.实行西欧统一自主的政策 B.彻底消除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C.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D.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
22.(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战后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反映出的问题是( )
A.美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拥有对世界金融的支配特权
B.华盛顿是世界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
C.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作出的贡献最大
D.美国代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23.(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完结……欧洲也开始摸索属于欧洲的强大之策——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是( )
A.成立欧共体 B.北约东扩 C.东欧剧变 D.建立欧盟
24.(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读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
注:虚线表示当年数据缺失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世界性贸易摩擦逐步升级
C.发达国家关税收入增多 D.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减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25.(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公元13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后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材料二: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简表
阶段 时期 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
雏形出现 新航路开辟到
18世纪中期 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
初步形成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晚期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和蒸汽时代,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最终形成 19世纪晚期到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
当今全球化 二战后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等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
(2)与材料一的丝绸之路形成过程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具有哪些新特征?与表中之前的三个阶段相比,最后阶段有哪些显著变化。
26.(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工业化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29年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摘自《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从生产技术角度看,这些企业的创办有何共同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概括实施这一战略的积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27.(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和美国都对各自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是什么?为此,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这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指出其实质。
(2)材料二表明苏俄对以往哪一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据材料概括其调整的目的。
(3)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
28.(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1500年前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美元与世界“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问题二:全球化倒退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日益增强。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呼声越来越大。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2011年全球化会倒退吗?》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把国内问题置于全球增长之上,在2011年,全球化似乎会成为一项孤立无援的事业。但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化将重新得到广泛接纳--因为它会给东西方带来互补的益处。
--《全球化进程难以逆转》
问题三:全球化与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你认为全球化会倒退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需要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 “ 但求一熟偿逋债 ” 可知,农民债务沉重,四个选项中只有 D 项能导致这一状况。
A现象始于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不相符;
B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不是整个封建社会都政治腐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 “ 但求一熟偿逋债 ”,反映了农民负担沉重。
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来看,这主要反映了黄道婆的棉纺织业技术。所以选B。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黄道婆革新了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结合所学可知,“册”、“典”、“卷”指的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故C项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造纸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册”、“典”、“卷”指的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
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清朝烟草种植量较大,范围较广,而烟草属于经济作物,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正确;
A错误,农业税是封建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
B错误,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
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开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之际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5.【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改良旗袍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深受女性欢迎,成为代表服饰,A正确;
BCD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服饰的变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以来,服饰呈现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6.【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过两次发展时期,一是民国成立后一战期间,二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求同存异”方针和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发生在1955年,①③说法发生在1978年以前,不符合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时间要求,凡是有①③说法的选项即BCD排除。
而发展之路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如1992年以来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等,所以②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是A项才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8.【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离土不离乡”指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C正确;
A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田在家单干”;
B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符;
D错误,“离土又离乡”是农民进城务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分别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民进城务工。
9.【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石门库里弄是近代最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代表建筑,B正确;
ACD都是典型的传统建筑,与材料“中西合璧”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华,西方文化传统中国,导致衣食住行呈现近代化特征。
10.【答案】B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事业再度呈现出繁荣景象,这与中共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双百”方针相关,B正确;
AD错误,材料强调文艺领域的变化,不是经济和法制;
C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1.【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立的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项正确;
后者垄断公司和前者性质完全不同,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A项错误;
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前者不是B项错误;
前者是前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产物,后者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特权贸易公司和垄断组织,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2.【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促使美国棉花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而棉花生产依赖于南方种植园,因此也促进了奴隶价格的提升,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南北战争;
C错误,材料中棉纺织业不属于新兴产业;
D错误,材料主旨在于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不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数据分析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格兰和威尔士收税道路商业信托机构数和道路里程总数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之相符合的是①②④,A项正确;
③说法错误,材料只能看出英国道路里程数的发展,没有其他国家相对比,不能得出世界领先,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在结合工业革命这一背景进行分析。
1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工业革命“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故B项符合题意。
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壮大;
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D错误,新贵族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5.【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因此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进行对比分析。
16.【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及所学可知:材料中柯立芝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D正确;
ABC都是这一思想带来的危害,但不是最主要的危害,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17.【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时间二战后,从题干中“除了炸毁它,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的信息,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可以看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修补;欧洲走向联合,具有超国家的性质,是对民族国家的修正,因此②④ 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①③项在二战以前就已出现,且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故排除①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8.【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动力,注意题干中是限制性时间——19世纪中期,那时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女子服饰有所简化,正是适应参加工作的需要。答案为A。
BCD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使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促进了服饰的变迁,有助于提升其政治地位。
19.【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正确;
A错误,是现象,不是根本共同点;
C错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符合,但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D错误,新经济政策过早终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及中国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解题关键信息是“根本共同点”。
20.【答案】D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租让制、租借制等,其本身就有危险性”分析可知:“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租让制、租借制等”等市场经济的措施,在苏俄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危险性和艰巨性,D正确;
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步到位;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危险性,不是强调效果;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是不得已而实施的经济政策,本身具有危险性,不能说明他克服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和货币的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21.【答案】A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戴高乐认为西欧要合作一致,要统一自主而不能各自为战,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B说法也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63年尚未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因为是在1967年才启动了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根本就没说要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可以看出,要对付美国,必须消除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相互反对的局面,建立彼此的联合,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小。
22.【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拥有在世界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A正确;
B、C、D三项都是表面现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拥有在世界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
23.【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苏联的解体”及“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计划是建立欧盟,D正确;
A错误,与苏联解体的背景时间不相符;
BC错误,与材料“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盟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这是欧洲最大的区域集团,涉及政治、经济和防务领域合作,也是目前世界上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
24.【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1988年以来,材料中国家的关税逐渐降低,说明全球化不断深入,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贸易摩擦;
C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税率降低,不能看出关税收入增多或者减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全球化深入发展。
25.【答案】(1)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由: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 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2)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 把各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 济手段控制为主.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可以得出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理由是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2)第一小问的新特征,依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依据材料二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表格可以得出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把各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二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中从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初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二战后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的比较可以得出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
故答案为:(1)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由: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2)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把各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丝绸之路时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点、世界市场形成的新特点以及二战后世界市场的变化.
26.【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共同点:采用机器大生产。
(2)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制订政策发展重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特征:较快发展。
(3)战略:制订“一五”计划。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依据本国国情的变化, 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知识点】洋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本题据材料一图片中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有关。再从轮船招商局的性质和所属行业回答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影响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再从阶级力量、民主革命转型等方面回答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本题结合材料二“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即可回答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的角度说明其主要原因。
(4)本题根据材料三“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一五”计划。再从工业化的基础的角度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影响。
故答案为:(1)运动:洋务运动。 共同点:采用机器大生产。
(2)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制订政策发展重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特征:较快发展。
(3)战略:制订“一五”计划。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依据本国国情的变化, 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建设,涉及洋务运动、南京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一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27.【答案】(1)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 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3)苏: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3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取的措施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同时也意味着自由放任的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根据“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得出:材料措施是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的调整。
目的:根据“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等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
故答案为:
(1)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 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3)苏: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8.【答案】(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如何: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 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态度及理由:会,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正在形成且日益增强;贸易 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不会,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实现东西优势互补,各国会重新接纳。
(3)应对:如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表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如何: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的命脉;从世界经济的角度出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2)态度及理由:本问相对开放,如认可这种观点,可从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不认可这种观点,可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应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可从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如何: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 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态度及理由:会,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正在形成且日益增强;贸易 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不会,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实现东西优势互补,各国会重新接纳。
(3)应对:如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点评】本题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1 / 1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适应性练习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 “ 但求一熟偿逋债 ” 可知,农民债务沉重,四个选项中只有 D 项能导致这一状况。
A现象始于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不相符;
B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不是整个封建社会都政治腐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 “ 但求一熟偿逋债 ”,反映了农民负担沉重。
2.(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来看,这主要反映了黄道婆的棉纺织业技术。所以选B。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黄道婆革新了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我们将系列的一类书分为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该分类方式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结合所学可知,“册”、“典”、“卷”指的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故C项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造纸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册”、“典”、“卷”指的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
4.(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烟草在明朝中期由美洲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烟于岭南、江东诸州及齐鲁秦晋间往往有之……而黄甫川市口比他处较盛,昔年行茶者与烟并至,每岁额课千余金,不数年,边口既众。”据材料可知清朝( )
A.商税收入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政府正试图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D.区域间贸易发展推动了边疆开发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清朝烟草种植量较大,范围较广,而烟草属于经济作物,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正确;
A错误,农业税是封建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
B错误,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
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开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之际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5.(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A.旗袍 B.连衣裙 C.上衣下裙 D.长袍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改良旗袍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深受女性欢迎,成为代表服饰,A正确;
BCD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服饰的变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以来,服饰呈现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6.(2017高三上·上高月考)民国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下列符合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过两次发展时期,一是民国成立后一战期间,二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故选B。
7.(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2008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求同存异”方针和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发生在1955年,①③说法发生在1978年以前,不符合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时间要求,凡是有①③说法的选项即BCD排除。
而发展之路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如1992年以来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等,所以②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是A项才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8.(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等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农民进城务工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离土不离乡”指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C正确;
A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田在家单干”;
B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符;
D错误,“离土又离乡”是农民进城务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分别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民进城务工。
9.(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观察下列图片,其中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
A.北京四合院
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
D.福建土楼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石门库里弄是近代最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代表建筑,B正确;
ACD都是典型的传统建筑,与材料“中西合璧”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华,西方文化传统中国,导致衣食住行呈现近代化特征。
10.(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1979年,中国掀起电影创作高潮,不少优秀影片都诞生在这一年:《小花》《从奴隶到将军》《吉鸿昌》《七品芝麻官》《哪吒闹海》《甜蜜的事业》《瞧这一家子》……不论是题材、内容、形式、质量,还是观众人数,都算得上是最辉煌的一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D.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B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事业再度呈现出繁荣景象,这与中共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双百”方针相关,B正确;
AD错误,材料强调文艺领域的变化,不是经济和法制;
C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1.(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两种类型“垄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立的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项正确;
后者垄断公司和前者性质完全不同,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A项错误;
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前者不是B项错误;
前者是前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产物,后者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特权贸易公司和垄断组织,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2.(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依据如图,可推知当时( )
A.工业革命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B.棉花产业发展影响黑奴的境况
C.欧美资本家热衷于投资新兴产业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促使美国棉花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而棉花生产依赖于南方种植园,因此也促进了奴隶价格的提升,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南北战争;
C错误,材料中棉纺织业不属于新兴产业;
D错误,材料主旨在于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不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
13.(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如图是“1700-184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收税道路商业信托机构数和道路里程总数折线图”,由图片可推断( )
①机构数和里程数呈持续上升态势
②工业革命后加速了英国的道路建设
③英国的道路里程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商业信托机构适应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数据分析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格兰和威尔士收税道路商业信托机构数和道路里程总数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之相符合的是①②④,A项正确;
③说法错误,材料只能看出英国道路里程数的发展,没有其他国家相对比,不能得出世界领先,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在结合工业革命这一背景进行分析。
14.(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到,“新生的工业能够成长起来,……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贵族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产阶级产生和壮大
B.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出现
D.工业革命将英国资产阶级转化为新贵族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工业革命“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故B项符合题意。
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壮大;
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D错误,新贵族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5.(2019高一下·长春期末)美国罗斯福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拯救,从而使单纯的经济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两者所确立的新的经济模式分别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因此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进行对比分析。
16.(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美国总统柯立芝(1923-1929年在任)曾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的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最大影响是( )
A.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及所学可知:材料中柯立芝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D正确;
ABC都是这一思想带来的危害,但不是最主要的危害,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17.(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可以佐证作者观点的是( )
①推行自由放任政策②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④欧洲走向联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时间二战后,从题干中“除了炸毁它,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的信息,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可以看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修补;欧洲走向联合,具有超国家的性质,是对民族国家的修正,因此②④ 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①③项在二战以前就已出现,且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故排除①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8.(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直接原因是( )
A.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提高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动力,注意题干中是限制性时间——19世纪中期,那时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女子服饰有所简化,正是适应参加工作的需要。答案为A。
BCD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使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促进了服饰的变迁,有助于提升其政治地位。
19.(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
A.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B.都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经济
C.都率先从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D.都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继承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正确;
A错误,是现象,不是根本共同点;
C错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符合,但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D错误,新经济政策过早终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及中国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解题关键信息是“根本共同点”。
20.(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列宁指出,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租让制、租借制等,其本身就有危险性。……谁能找到没有危险的革命道路、革命阶段和革命方法吗?据此可知,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A.要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步到位 B.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克服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 D.体现了战胜资本主义的艰巨性
【答案】D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租让制、租借制等,其本身就有危险性”分析可知:“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租让制、租借制等”等市场经济的措施,在苏俄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危险性和艰巨性,D正确;
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步到位;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危险性,不是强调效果;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是不得已而实施的经济政策,本身具有危险性,不能说明他克服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和货币的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21.(2018高二上·牡丹江期末)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这表明当时他意识到要( )
A.实行西欧统一自主的政策 B.彻底消除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C.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D.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
【答案】A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戴高乐认为西欧要合作一致,要统一自主而不能各自为战,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B说法也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63年尚未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因为是在1967年才启动了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根本就没说要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可以看出,要对付美国,必须消除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相互反对的局面,建立彼此的联合,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小。
22.(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战后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反映出的问题是( )
A.美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拥有对世界金融的支配特权
B.华盛顿是世界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
C.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作出的贡献最大
D.美国代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拥有在世界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A正确;
B、C、D三项都是表面现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拥有在世界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
23.(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完结……欧洲也开始摸索属于欧洲的强大之策——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是( )
A.成立欧共体 B.北约东扩 C.东欧剧变 D.建立欧盟
【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苏联的解体”及“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计划是建立欧盟,D正确;
A错误,与苏联解体的背景时间不相符;
BC错误,与材料“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盟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这是欧洲最大的区域集团,涉及政治、经济和防务领域合作,也是目前世界上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
24.(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读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
注:虚线表示当年数据缺失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世界性贸易摩擦逐步升级
C.发达国家关税收入增多 D.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减少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1988年以来,材料中国家的关税逐渐降低,说明全球化不断深入,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贸易摩擦;
C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税率降低,不能看出关税收入增多或者减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25.(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公元13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后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材料二: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简表
阶段 时期 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
雏形出现 新航路开辟到
18世纪中期 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
初步形成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晚期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和蒸汽时代,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最终形成 19世纪晚期到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
当今全球化 二战后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等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
(2)与材料一的丝绸之路形成过程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具有哪些新特征?与表中之前的三个阶段相比,最后阶段有哪些显著变化。
【答案】(1)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由: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 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2)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 把各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 济手段控制为主.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可以得出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理由是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2)第一小问的新特征,依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依据材料二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表格可以得出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把各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二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中从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初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二战后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的比较可以得出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
故答案为:(1)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由: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2)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把各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丝绸之路时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点、世界市场形成的新特点以及二战后世界市场的变化.
26.(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工业化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29年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摘自《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从生产技术角度看,这些企业的创办有何共同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概括实施这一战略的积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共同点:采用机器大生产。
(2)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制订政策发展重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特征:较快发展。
(3)战略:制订“一五”计划。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依据本国国情的变化, 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知识点】洋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本题据材料一图片中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有关。再从轮船招商局的性质和所属行业回答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影响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再从阶级力量、民主革命转型等方面回答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本题结合材料二“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即可回答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的角度说明其主要原因。
(4)本题根据材料三“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一五”计划。再从工业化的基础的角度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影响。
故答案为:(1)运动:洋务运动。 共同点:采用机器大生产。
(2)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制订政策发展重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特征:较快发展。
(3)战略:制订“一五”计划。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依据本国国情的变化, 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建设,涉及洋务运动、南京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一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27.(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和美国都对各自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是什么?为此,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这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指出其实质。
(2)材料二表明苏俄对以往哪一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据材料概括其调整的目的。
(3)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
【答案】(1)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 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3)苏: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3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取的措施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同时也意味着自由放任的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根据“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得出:材料措施是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的调整。
目的:根据“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等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
故答案为:
(1)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 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3)苏: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8.(2021高二上·思明开学考)1500年前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美元与世界“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问题二:全球化倒退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日益增强。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呼声越来越大。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2011年全球化会倒退吗?》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把国内问题置于全球增长之上,在2011年,全球化似乎会成为一项孤立无援的事业。但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化将重新得到广泛接纳--因为它会给东西方带来互补的益处。
--《全球化进程难以逆转》
问题三:全球化与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你认为全球化会倒退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需要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
【答案】(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如何: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 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态度及理由:会,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正在形成且日益增强;贸易 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不会,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实现东西优势互补,各国会重新接纳。
(3)应对:如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表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如何: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的命脉;从世界经济的角度出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2)态度及理由:本问相对开放,如认可这种观点,可从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不认可这种观点,可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应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可从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如何: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 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态度及理由:会,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正在形成且日益增强;贸易 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不会,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实现东西优势互补,各国会重新接纳。
(3)应对:如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点评】本题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