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 )
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 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
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 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阶段,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构想理想的社会,因此材料中的“道”指的是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A符合题意;BCD均属于“道”的具体表现,不能涵盖本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生可结合材料“天下有道”“王道乐土”“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2.(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即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 )
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
C.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D.反映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A项经济重心南移应该是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开始的,A不符合题意;
B项西周时期和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为了控制上一个王朝的残余势力,B不符合题意;
C项西周时期和隋朝时期营建东都洛阳,主要是为了加强王朝在东部地区的控制力量,C符合题意;
D项西周和隋朝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并没有出现向东转移的趋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期和隋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和隋朝时期政治统治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作者为( )
A.王祯 B.贾思勰 C.徐光启 D.沈括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农书《齐民要术》,它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并涉及畜牧业等,其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故B符合题意;A是元代的,C是明代的,D是宋代的,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4.(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 )
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
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符合题意;
B项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皆冠冕之胄”分析。
5.(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 )
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
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形势,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解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冲突,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与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6.(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据题意可知,隋朝时期,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B符合题意;
AC项门下省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和国家的廉政建设无关,AC不符合题意;
D项仅根据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隋唐时期政治体制发展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
文献 文献
《夷坚支癸》卷5《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底佣,负担远迄”
《夷坚支景》卷5《郑四客》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杨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祊四年(1256)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根据“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可知出现了雇佣关系。根据“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可知反映了海外贸易发展。根据“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可知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发展的表现。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溢出”的这些记载体现了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
B项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B不符合题意;
C项宋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动摇,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记载并不能说明我国当时人口分布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分析。
8.(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基层治理的低效
C.百姓税赋的沉重 D.城乡差距的缩小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说明市镇经济发展,国家为了适应管理重新划分行政等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据材料“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可知,加强了基层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进行城乡比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进行分析。
9.(2019·山东模拟)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乾隆时期修订地方志,把《赋役志》为《田赋志》,《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由此可见清朝前期很多地方台进行了赋役制度和户役制度的调整,尤其是“役”的消失,说明政府减轻了对民众的徭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符合题意;
AC与材料无关;
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强化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赋役制度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役”一词的消失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0.(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下图为列强侵华时“京师形势”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与图中所示对应正确的是( )
A.“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B.“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
C.“庚子年发生义和团……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D.“国难日亟,东北四省沦亡之后,华北五省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下了!”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 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列强(即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京师形势与“庚子年”(1900年)的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相对应,C项符合题意;
A项两个走进圆明园的强盗指的是发动第二次战争的英法联军,与“列强侵华”形势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竟被东方小国打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并未进攻“京师”,B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东北沦亡、华北危急是19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的表现,与1900年的列强侵华形势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和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特点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特征来分析。
11.(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鸦片战争中,道光帝给前线官员发密旨称,“该逆如果真心求和,于通商而外别无妄求,朕亦何乐而不罢兵?即令仅止求给□□一处栖止贸易,或该国船只偶至闽、浙口岸,暂时停泊,售卖货物,旋即驶去,虽非旧例,然随时变通”。文中□□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军事压力而开放的通商口岸,其位置是在广州,根据地图我们可知广州的位置在选项③的位置,故C符合题意;
AD项①和④是长江沿岸,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
B项2是北京,故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结合题干“鸦片战争中···即令仅止求给口□一处栖止贸易,或该国船只偶至闽、浙口岸,暂时停泊,售卖货物,旋即驶去,虽非旧例,然随时变通”进行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结合鸦片战争的进程进行分析解答。
12.(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文化专制日益松动 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启蒙思想影响不断加深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时间“道光与同治年间”和关键信息“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可知,道光同治年间原有的诸子学“羽翼六经”的说法产生变化,出现了新的说法,这说明传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动,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思想的变化,不是政府文化政策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
B项道光同治年间国人对西学的认识尚未出现深化,故B不符合题意;
D项此时清政府没有进行科举制的改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的主旨,结合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
13.(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 )
A.导致了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
B.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体现洋务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D.标志着汉族地主掌握了朝廷实权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放权给汉族官僚地主组织地方武装,使得清王朝的中央权力下降,故A符合题意;
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不符合题意;
C项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并不能证明洋务运动得到广泛支持,C不符合题意;
D项这一政策调整使汉族地主官僚开始获得更多实权,但并不是掌握了朝廷实权,D项说法过于夸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4.(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与①所示国家有关的是( )
年份 ① ② ③ 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1-1873 34.7 52.9 0.5 14.1 0.2 3.3 3.7 1.7
1881-1883 23.8 33.3 3.7 12.4 0.2 7.3 4.9 2.4
1891-1893 20.4 11.3 4.5 9.8 0.6 8.6 4.7 7.2
A.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
B.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C.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
D.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最先入侵中国,而且在工业革命后推动工业产量的发展,并致力于打造世界工厂,因此贸易出口额增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开始慢慢衰败,故对华出口变少,因此材料中①是英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符合题意;
A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项19世纪六十年代,伊犁人民反抗清政府,沙皇俄国趁乱侵占伊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结合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列强入侵中国的历程及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5.(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919年8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B.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实现了国民思想启蒙 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最先入侵中国,而且在工业革命后推动工业产量的发展,并致力于打造世界工厂,因此贸易出口额增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开始慢慢衰败,故对华出口变少,因此材料中①是英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符合题意;
A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C项不符合题意;
B项19世纪六十年代,伊犁人民反抗清政府,沙皇俄国趁乱侵占伊犁,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结合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结合所学周代有关史实,构建出“互相配合”“一整套”制度的关系示意图,并对所示关系进行合理阐释。
【答案】示意图:
阐释: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一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本题相对,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及井田制等制度的相互关系及对西周社会带来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
故答案为:
示意图:
阐释: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一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
【点评】 本题考查分封制、宗法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7.(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某同学学习明清专题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并得出了两个分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玛窦的贡品》(油画) 《农政全书》 《明夷待访录》
徽商会馆 《日知录》 明朝万历五年银锭
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对分论点1进行阐释。
(2)探讨分论点2时,以上史料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
(3)从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史料,为该专题再提炼一个分论点,并说明理由。
(4)为使该同学更全面掌握本专题知识,请你帮他再搜集一个史料,并简要说明
【答案】(1)图4和图5。阐释: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
(2)图6和图8。图6和图8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3)图7和图9。论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图7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9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
(4)示例1史料: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添加军机处设立这个史实,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示例2史料:十三行的设立。说明: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添加十三行这个史实,能够印证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1)阐释:依据材料中的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依据图片信息可选择图1和图2作为史料,然后结合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实解答,如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
(2)史料及其价值:依据材料中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4反映的是顾炎武的著作,图6反映的黄宗羲的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直接证据。
(3)分论点及其理由:依据图片信息,图3和图5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徽商会馆和白银的广泛使用,因此可提出的分论点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4)史料及说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对外贸易政策等角度分析,如军机处的设立和海禁政策,然后结合军机处设立和海禁政策的表现和影响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1) 图4和图5。阐释: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
(2) 图6和图8。图6和图8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3) 图7和图9。论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图7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9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
(4) 示例1史料: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添加军机处设立这个史实,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示例2史料:十三行的设立。说明: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添加十三行这个史实,能够印证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一问抓住分论点1的内容,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明清时期中西方交流史实解答;第二问抓住分论点2,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第三问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及其表现分析;第四问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对外政策及其史实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商品经济发展、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以及君主专制加强和海禁政策等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
序号 信思
1 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 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宫僚体制),诚宜尽撤。”
3 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
4 康有为说如要“孳君权”,“非去太后不可”。
5 雉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6 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7 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闰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老,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8 赫德说维新派“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
9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10 “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
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答案】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托古改制不仅顽固派反对,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罔顾国情的盲目乐观: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太后和旧的官僚体制。急于求成的改革措施: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诸臣“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阴谋与新政为敌。”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可知,要求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从维新派在思想特点、盲目乐观、政治策略、改革措施、群众基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封建势力强调等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托古改制不仅顽固派反对,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罔顾国情的盲目乐观: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太后和旧的官僚体制。急于求成的改革措施: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诸臣“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阴谋与新政为敌。”
【点评】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正确分析表格信息,结合戊戌变法失败的各个原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600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宫员也参与了投资。
1699年 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
1720年 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陶瓷、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
1730年 东印度公司有5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
1736年 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南京布”。
1757年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荚国社会各阶层普及。
1773年 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
1797年 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生产利润逐年增加。
1818年 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整个西印度地区。
1829年 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攻击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
1833年 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鸡片贩卖到广东。
1858年 东印度公司被撇销。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
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
【答案】阶段划分:1600--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阶段。
1829--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丧失阶段。
评析:1600-1829年,英国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追求海外扩张,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授予东
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许多贵族和官员都参与了投资,从中攫取海上贸易利润和海外财富。
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茶叶、瓷器、棉布等中国商品的贸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也向欧洲传播了饮茶习俗。
但由于清朝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处于农耕经济的发展鼎盛时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对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商品并不需要,而欧洲却急需中国的茶叶、瓷器和棉布等商品,所以在对华贸易中,东印度公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且发动战争,控制了对清朝的鸦片贸易。通过对华走私鸦片,东印度公司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利润逐年增加。
1829-1858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国内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鸦片贸易从此成为东印度公司获得利润的主要收入,罪恶的鸦片贸易不仅给印度当地的农民及农业发展带来了损害,也极大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使得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则徐开始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东印度公司代表英国殖民帝国的利益,它在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的政策,体现的是它作为一个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为谋取利润不择手段的本质。它的兴衰,与英国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密不可分,从获得垄断权到丧失垄断权,是英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概括,评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00-1829年,英国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追求海外扩张,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授予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所以1600--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阶段。1829-1858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国内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所以1829--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丧失阶段。、
故答案为:
阶段划分:1600--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阶段。
1829--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丧失阶段。
评析:1600-1829年,英国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追求海外扩张,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授予东
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许多贵族和官员都参与了投资,从中攫取海上贸易利润和海外财富。
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茶叶、瓷器、棉布等中国商品的贸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也向欧洲传播了饮茶习俗。
但由于清朝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处于农耕经济的发展鼎盛时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对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商品并不需要,而欧洲却急需中国的茶叶、瓷器和棉布等商品,所以在对华贸易中,东印度公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且发动战争,控制了对清朝的鸦片贸易。通过对华走私鸦片,东印度公司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利润逐年增加。
1829-1858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国内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鸦片贸易从此成为东印度公司获得利润的主要收入,罪恶的鸦片贸易不仅给印度当地的农民及农业发展带来了损害,也极大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使得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则徐开始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东印度公司代表英国殖民帝国的利益,它在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的政策,体现的是它作为一个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为谋取利润不择手段的本质。它的兴衰,与英国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密不可分,从获得垄断权到丧失垄断权,是英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殖民扩张,解答的关键是能依据表格信息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进行合理的阶段划分,能结合史实对东印度公司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价。做到有总结提升,史论结合,无史实错误,逻辑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即可。
1 / 1山东师大附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 )
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 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
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 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2.(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即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 )
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
C.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D.反映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3.(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作者为( )
A.王祯 B.贾思勰 C.徐光启 D.沈括
4.(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 )
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
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
5.(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 )
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
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6.(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7.(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
文献 文献
《夷坚支癸》卷5《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底佣,负担远迄”
《夷坚支景》卷5《郑四客》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杨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祊四年(1256)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8.(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基层治理的低效
C.百姓税赋的沉重 D.城乡差距的缩小
9.(2019·山东模拟)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10.(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下图为列强侵华时“京师形势”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与图中所示对应正确的是( )
A.“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B.“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
C.“庚子年发生义和团……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D.“国难日亟,东北四省沦亡之后,华北五省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下了!”
11.(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鸦片战争中,道光帝给前线官员发密旨称,“该逆如果真心求和,于通商而外别无妄求,朕亦何乐而不罢兵?即令仅止求给□□一处栖止贸易,或该国船只偶至闽、浙口岸,暂时停泊,售卖货物,旋即驶去,虽非旧例,然随时变通”。文中□□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文化专制日益松动 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启蒙思想影响不断加深
13.(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 )
A.导致了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
B.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体现洋务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D.标志着汉族地主掌握了朝廷实权
14.(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与①所示国家有关的是( )
年份 ① ② ③ 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1-1873 34.7 52.9 0.5 14.1 0.2 3.3 3.7 1.7
1881-1883 23.8 33.3 3.7 12.4 0.2 7.3 4.9 2.4
1891-1893 20.4 11.3 4.5 9.8 0.6 8.6 4.7 7.2
A.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
B.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C.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
D.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
15.(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1919年8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B.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实现了国民思想启蒙 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结合所学周代有关史实,构建出“互相配合”“一整套”制度的关系示意图,并对所示关系进行合理阐释。
17.(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某同学学习明清专题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并得出了两个分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玛窦的贡品》(油画) 《农政全书》 《明夷待访录》
徽商会馆 《日知录》 明朝万历五年银锭
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对分论点1进行阐释。
(2)探讨分论点2时,以上史料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
(3)从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史料,为该专题再提炼一个分论点,并说明理由。
(4)为使该同学更全面掌握本专题知识,请你帮他再搜集一个史料,并简要说明
18.(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
序号 信思
1 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 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宫僚体制),诚宜尽撤。”
3 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
4 康有为说如要“孳君权”,“非去太后不可”。
5 雉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6 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7 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闰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老,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8 赫德说维新派“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
9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10 “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
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19.(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600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宫员也参与了投资。
1699年 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
1720年 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陶瓷、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
1730年 东印度公司有5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
1736年 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南京布”。
1757年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荚国社会各阶层普及。
1773年 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
1797年 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生产利润逐年增加。
1818年 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整个西印度地区。
1829年 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攻击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
1833年 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鸡片贩卖到广东。
1858年 东印度公司被撇销。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
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阶段,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构想理想的社会,因此材料中的“道”指的是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A符合题意;BCD均属于“道”的具体表现,不能涵盖本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生可结合材料“天下有道”“王道乐土”“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2.【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A项经济重心南移应该是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开始的,A不符合题意;
B项西周时期和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为了控制上一个王朝的残余势力,B不符合题意;
C项西周时期和隋朝时期营建东都洛阳,主要是为了加强王朝在东部地区的控制力量,C符合题意;
D项西周和隋朝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并没有出现向东转移的趋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期和隋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和隋朝时期政治统治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农书《齐民要术》,它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并涉及畜牧业等,其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故B符合题意;A是元代的,C是明代的,D是宋代的,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符合题意;
B项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皆冠冕之胄”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形势,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解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冲突,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与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6.【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据题意可知,隋朝时期,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B符合题意;
AC项门下省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和国家的廉政建设无关,AC不符合题意;
D项仅根据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隋唐时期政治体制发展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根据“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可知出现了雇佣关系。根据“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可知反映了海外贸易发展。根据“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可知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发展的表现。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溢出”的这些记载体现了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
B项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B不符合题意;
C项宋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动摇,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记载并不能说明我国当时人口分布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说明市镇经济发展,国家为了适应管理重新划分行政等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据材料“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可知,加强了基层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进行城乡比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进行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乾隆时期修订地方志,把《赋役志》为《田赋志》,《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由此可见清朝前期很多地方台进行了赋役制度和户役制度的调整,尤其是“役”的消失,说明政府减轻了对民众的徭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符合题意;
AC与材料无关;
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强化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赋役制度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役”一词的消失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0.【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 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列强(即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京师形势与“庚子年”(1900年)的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相对应,C项符合题意;
A项两个走进圆明园的强盗指的是发动第二次战争的英法联军,与“列强侵华”形势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竟被东方小国打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并未进攻“京师”,B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东北沦亡、华北危急是19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的表现,与1900年的列强侵华形势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和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特点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特征来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军事压力而开放的通商口岸,其位置是在广州,根据地图我们可知广州的位置在选项③的位置,故C符合题意;
AD项①和④是长江沿岸,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
B项2是北京,故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结合题干“鸦片战争中···即令仅止求给口□一处栖止贸易,或该国船只偶至闽、浙口岸,暂时停泊,售卖货物,旋即驶去,虽非旧例,然随时变通”进行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结合鸦片战争的进程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时间“道光与同治年间”和关键信息“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可知,道光同治年间原有的诸子学“羽翼六经”的说法产生变化,出现了新的说法,这说明传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动,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思想的变化,不是政府文化政策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
B项道光同治年间国人对西学的认识尚未出现深化,故B不符合题意;
D项此时清政府没有进行科举制的改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的主旨,结合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放权给汉族官僚地主组织地方武装,使得清王朝的中央权力下降,故A符合题意;
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不符合题意;
C项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并不能证明洋务运动得到广泛支持,C不符合题意;
D项这一政策调整使汉族地主官僚开始获得更多实权,但并不是掌握了朝廷实权,D项说法过于夸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4.【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最先入侵中国,而且在工业革命后推动工业产量的发展,并致力于打造世界工厂,因此贸易出口额增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开始慢慢衰败,故对华出口变少,因此材料中①是英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符合题意;
A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项19世纪六十年代,伊犁人民反抗清政府,沙皇俄国趁乱侵占伊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结合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列强入侵中国的历程及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5.【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最先入侵中国,而且在工业革命后推动工业产量的发展,并致力于打造世界工厂,因此贸易出口额增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开始慢慢衰败,故对华出口变少,因此材料中①是英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符合题意;
A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C项不符合题意;
B项19世纪六十年代,伊犁人民反抗清政府,沙皇俄国趁乱侵占伊犁,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结合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6.【答案】示意图:
阐释: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一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本题相对,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及井田制等制度的相互关系及对西周社会带来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
故答案为:
示意图:
阐释: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一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
【点评】 本题考查分封制、宗法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7.【答案】(1)图4和图5。阐释: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
(2)图6和图8。图6和图8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3)图7和图9。论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图7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9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
(4)示例1史料: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添加军机处设立这个史实,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示例2史料:十三行的设立。说明: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添加十三行这个史实,能够印证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1)阐释:依据材料中的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依据图片信息可选择图1和图2作为史料,然后结合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实解答,如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
(2)史料及其价值:依据材料中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4反映的是顾炎武的著作,图6反映的黄宗羲的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直接证据。
(3)分论点及其理由:依据图片信息,图3和图5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徽商会馆和白银的广泛使用,因此可提出的分论点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4)史料及说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对外贸易政策等角度分析,如军机处的设立和海禁政策,然后结合军机处设立和海禁政策的表现和影响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1) 图4和图5。阐释: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
(2) 图6和图8。图6和图8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3) 图7和图9。论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图7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9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
(4) 示例1史料: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添加军机处设立这个史实,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示例2史料:十三行的设立。说明: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添加十三行这个史实,能够印证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一问抓住分论点1的内容,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明清时期中西方交流史实解答;第二问抓住分论点2,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第三问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及其表现分析;第四问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对外政策及其史实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商品经济发展、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以及君主专制加强和海禁政策等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托古改制不仅顽固派反对,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罔顾国情的盲目乐观: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太后和旧的官僚体制。急于求成的改革措施: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诸臣“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阴谋与新政为敌。”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可知,要求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从维新派在思想特点、盲目乐观、政治策略、改革措施、群众基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封建势力强调等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托古改制不仅顽固派反对,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罔顾国情的盲目乐观: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太后和旧的官僚体制。急于求成的改革措施: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诸臣“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阴谋与新政为敌。”
【点评】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正确分析表格信息,结合戊戌变法失败的各个原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阶段划分:1600--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阶段。
1829--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丧失阶段。
评析:1600-1829年,英国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追求海外扩张,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授予东
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许多贵族和官员都参与了投资,从中攫取海上贸易利润和海外财富。
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茶叶、瓷器、棉布等中国商品的贸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也向欧洲传播了饮茶习俗。
但由于清朝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处于农耕经济的发展鼎盛时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对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商品并不需要,而欧洲却急需中国的茶叶、瓷器和棉布等商品,所以在对华贸易中,东印度公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且发动战争,控制了对清朝的鸦片贸易。通过对华走私鸦片,东印度公司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利润逐年增加。
1829-1858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国内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鸦片贸易从此成为东印度公司获得利润的主要收入,罪恶的鸦片贸易不仅给印度当地的农民及农业发展带来了损害,也极大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使得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则徐开始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东印度公司代表英国殖民帝国的利益,它在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的政策,体现的是它作为一个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为谋取利润不择手段的本质。它的兴衰,与英国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密不可分,从获得垄断权到丧失垄断权,是英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概括,评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00-1829年,英国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追求海外扩张,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授予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所以1600--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阶段。1829-1858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国内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所以1829--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丧失阶段。、
故答案为:
阶段划分:1600--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阶段。
1829--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丧失阶段。
评析:1600-1829年,英国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追求海外扩张,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授予东
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许多贵族和官员都参与了投资,从中攫取海上贸易利润和海外财富。
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茶叶、瓷器、棉布等中国商品的贸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也向欧洲传播了饮茶习俗。
但由于清朝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处于农耕经济的发展鼎盛时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对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商品并不需要,而欧洲却急需中国的茶叶、瓷器和棉布等商品,所以在对华贸易中,东印度公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且发动战争,控制了对清朝的鸦片贸易。通过对华走私鸦片,东印度公司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利润逐年增加。
1829-1858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国内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鸦片贸易从此成为东印度公司获得利润的主要收入,罪恶的鸦片贸易不仅给印度当地的农民及农业发展带来了损害,也极大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使得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则徐开始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东印度公司代表英国殖民帝国的利益,它在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的政策,体现的是它作为一个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为谋取利润不择手段的本质。它的兴衰,与英国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密不可分,从获得垄断权到丧失垄断权,是英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殖民扩张,解答的关键是能依据表格信息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进行合理的阶段划分,能结合史实对东印度公司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价。做到有总结提升,史论结合,无史实错误,逻辑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