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鹤岗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9 10:01:29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鹤岗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是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传(  )
A.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C.佛教强调众生平等 D.佛教仅对低种姓开放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陀罗”是古代印度比地位很低的种姓,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这位首陀罗,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体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故C正确。
A、B两项不符合材料内容主旨,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均排除。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不只对低种姓开放,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首陀罗”“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厂。”这句话揭示了(  )
A.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 B.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
C.爱琴海文明源于埃及 D.地理环境对爱琴海文明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可知,爱琴海地区因联接亚非欧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文明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故D项正确;
题干并未反映爱琴海地区航海业的发展,排除A项;
题干并未强调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排除B项;
题干未涉及爱琴海文明的发源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本题依据题干“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结合古希腊文明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
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拜谒埃及太阳神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亚历山大此举(  )
A.传播了马其顿帝国的先进文化 B.重建了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
C.调节了埃及与巴比伦间的矛盾 D.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亚历山大在征服过程中,拜谒、重建当地人的神庙,亲自祭祀当地的守护神,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亚历山大“传播了马其顿帝国的先进文化”,A项错误。
“重建”宗教信仰与尊重当地人的信仰不符,B项错误。
材料与“调解埃及与巴比伦间的矛盾”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拜谒埃及太阳神庙”“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在统一以前,其历史的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各小国之间相互征伐的原因错综复杂,就战争目的而言。下列可能不为人们所关注的是(  )
A.争夺水源 B.争夺土地 C.争夺劳动力 D.争夺市场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都是农耕文明,因此它们战争的目的不是争夺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农耕文明下,水源、劳动力以及土地都是重要的资源,是它们战争的目的,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经济形态去分析它们进行战争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度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
A.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B.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C.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D.无法集中中央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答案】B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可以看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是在政治体制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的,说明封君封臣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积极意义,D项体现的是局限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项中的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是在政治体制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的,进而分析得出封君封臣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6.(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在作用是(  )
A.保存古代文化 B.提供道德规范
C.控制人们思想 D.进行宗教迫害
【答案】A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教育”可以得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故A正确。
B、C两项理解片面,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教育”。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家,自己成为他们的庄民。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来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庄园经济。
根据所学,日本于723年公布了《三世一身法》,743年公布了《垦田水世私财法》,导致贵族积极开垦占有土地,贵族阶级土地私有制逐渐居于统治地位,日本庄园经济兴盛。由此可见,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庄园经济。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从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通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
B.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C.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D.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最具价值,其中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草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
《新全球通史》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
象牙不是非洲特产,排除B项;
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最有力的证据”。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设置县,县下设置村,分别派省长和县长管理。这说明(  )
A.笈多帝国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B.笈多帝国专制色彩浓厚
C.笈多帝国重视宗教在维护自身统治中的作用
D.笈多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笈多王朝通过行省和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笈多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笈多王朝统一南亚次大陆、专制色彩浓厚及对宗教的重视等信息,因此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印度文明,考生可根据材料“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设置县,县下设置村,分别派省长和县长管理”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6世纪末,荷兰一些省区出资组建了一支船队,船队在探险过程中绘制了准确的地图和海图,搜集了北极地区丰富的气象资料。领导这支船队的著名航海家是(  )
A.卡伯特 B.巴伦支 C.哈德逊 D.德雷克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故B正确。
英国人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哈得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荷兰航海家巴伦支的航海活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是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  )
A.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B.人文主义思想已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C.远航探险促进了经济发展
D.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近代科学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在思想领域的影响。
1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马克思说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地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见,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统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C.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 D.颠覆了欧洲生产、生活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应该是在工业革命时期。
C.从材料中“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明显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当时的社会转型。
B.材料没有涉及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表现。
D选项中的颠覆表述不准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C.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信息“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后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才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解答本题根据题干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及条件进行分析即可。需掌握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1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A.丝绸 B.茶叶 C.玉米 D.香料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的丝绸就能够在西欧出现。
B.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一样,在很早就能够出现在欧洲市场。
C.玉米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从美洲传播到欧洲。
D.香料产于东南亚地区,新航路开辟之前,就有香料在欧洲进行销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的特点来分析。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美洲的物产和世界其他各地物产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使世界各地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奠定基础。
1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说:“卢梭目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批评从古以来天经地义的道理”。罗丹所说的“共同性格”是指(  )
A.反对君主专制 B.强调社会契约
C.主张主权在民 D.倡导开明君主实行立宪
【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卢梭”、“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都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B项是霍布斯的主张,C项是卢梭的主张,D项是伏尔泰的主张,均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卢梭”、“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判断出材料强调的是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然后结合启蒙思想的内容解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6.(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英国方式”的是(  )
A.贵族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B.“光荣革命”维护革命成果
C.热衷扩张确立了全球优势 D.参加协约国集团对抗德国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但通过光荣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体现了英国“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的发展方式,故B正确。
贵族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对英国发展方式影响深远,但不能最能体现这一方式的事件,故排除A。 C、D两项与材料中的发展方式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7.(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修正案。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法国(  )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度
C.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 D.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而是含蓄地承认,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不同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故答案为D项;
这一现象与资本主义发展速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B项中的“不适合”说法绝对,排除;
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高潮,思想动员充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法国代议制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一票共和”及 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为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各自进行了一场改革,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②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③都废除了落后的奴隶制度 ④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改革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都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二者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①②④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的共同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二者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互惠关税协定,降低进口税率;1849年取消了《航海条例》;到1875年,英国工业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降到几乎为零。这反映出英国(  )
A.自由主义成就了工业革命 B.与荷兰经济竞争关系结束
C.彻底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D.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能力提高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英国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迅速提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厂,英国取消贸易保护政策更有利于英国向外商品输出,故D正确;
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经济政策,排除A;
B竞争关系结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后倡导自由主义贸易原则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公社认为纪念拿破仑一世胜利的凯旋柱是一个波拿巴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象征,于是将其拉倒。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举行集会并传递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这反映出(  )
A.法德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B.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应用
C.第二国际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
D.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精神
【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C.据材料“推倒凯旋柱”表明巴黎公社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主张对外扩张,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国外的工人组织对巴黎公社表示支持,可知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精神,故D正确;
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凯旋柱是一个波拿巴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象征,于是将其拉倒”“ 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举行集会并传递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基本原则不断变化 B.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理论来源逐步扩大 D.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A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不断变化;
B错误,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此说法过于绝对;
C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能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逐步扩大;
D符合题意,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克思注意理论诞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资本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
A.《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
B.《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C.《资本论》从经济学角度充分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
D.《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最后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资本论》揭示了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C正确;
A不是最大意义,排除;
《共产党宣言》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产生的意义,考生可根据材料“《资本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 B.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大工厂的确立 D.手工工场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的是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大量农民丧失了他们赖以生活的资源,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货币工资,然后到市场去购买消费品,对国内市场的扩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工厂的确立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对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工场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改进,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并正确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C.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马克思的意思在于说明资本主义的英国的侵略比落后的土耳其、波斯或俄国对印度征服要好些,主要是因为英国在征服过程中客观上带来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并不是肯定侵略的合理性,只是这种侵略具有建设与破坏的双重作用,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理解,需要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积极、消极影响,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把帝国推向民主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这反映了德国发动一战主要是由于(  )
A.国内民主势力强大 B.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C.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D.英德商业竞争激烈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C.从材料中“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明显可以看出他们是要重新瓜分世界,才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A.国内民主势力强大不是主要原因,只是次要因素。
B.当时还没有法西斯。
D.商业竞争激烈,材料看不出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一战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6.(2019·全国Ⅰ卷)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拉丁美洲殖民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西葡,它们当时是欧洲落后的封建国家,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因此是导致拉丁美洲长期落后的根源,D选项符合题意。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属于掠夺的方式,A选项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的说法不是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B选项排除。
在拉丁美洲殖民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西葡,它们当时是欧洲落后的封建国家,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因此是导致拉丁美洲长期落后的根源。
27.(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荷兰。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进人17世纪,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荷兰。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荷兰对外扩张的史实。
2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550年—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
A.将宗教改革思想传播到美洲 B.为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C.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D.以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和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B项,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西班牙正在对美洲进行殖民侵略,因此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为征服美洲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
A项,宗教改革期间,西班牙成为罗马天主教的坚定维护者。故A项错误。
C、D项,材料反映的信息是通过传教促进殖民统治,与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和宗教传播取代殖民掠夺无关。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早期西班牙殖民扩张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前进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
C.激发了民族平等意识 D.促进了社会移风易俗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C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得中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不会在只受到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的影响。而出现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
A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材料主要强调的出现了民族平等意识,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夸大材料的说法,排除。
D材料不是强调改变社会习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解答本题根据 “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前进而准备着。”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3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A.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材料中叙述了罗素关于一战持续发展的看法,从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各自势力范围的不满造成了战争的爆发,故A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是强调持续发展的原因,排除;
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这一内容,排除;
D选项错误,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关键,除此之外还有波兰自身的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3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移;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强调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主要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选项符合题意;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A选项排除;
B选项指的是二月革命,排除;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建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即可。侧重对材料分析及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上述原则的提出(  )
A.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利益
C.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 D.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重申基本人权......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体现了国际法对国家主权的尊重和对殖民主义的否定,这有利于推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故D正确。
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故排除A。
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故排除B。
二战后,全球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故排除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重申基本人权......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
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墨索里尼曾经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这段话意在说明(  )
A.石油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重要性
B.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
C.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
D.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
【答案】D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等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意在说明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故D正确。
A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绥靖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为“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
A.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B.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德国狂热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答案】A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正确;
C项,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项,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符合历史事实,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侧重考查二战初期欧洲战场的形势,考查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弄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主要过程和主要战役以及影响.
3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
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B项正确;
没说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
也没有说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中档题, 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36.(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当时,西欧各国致力于(  )
A.调整产业结构 B.建立福利国家
C.实施计划经济 D.发展社会主义
【答案】B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据“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故选B项;
调整产业结构与“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无关,排除A项;
西欧各国的“三驾马车”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并非发展社会主义,排除C项;
西欧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但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的社会福利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二战后.....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37.(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62年10月30日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 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C.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D.古巴不愿屈服美国的压力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出在古巴的导弹军事部署而结束,表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题意重点是古巴面对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劝说时,表态不愿屈服于美国强权势力的压力,故D项正确。
A项与题意重点不符,排除。
题干未能体现B项美与苏、古和平共处的意思,排除。
题干也未能体现C项的意思,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要掌握美巴关系和古巴导弹危机。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56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这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前奏。影响该公报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
A. 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B.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形成 D.西欧国家开始走上联合之路
【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超级大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广大新独立的国家不希望卷入大国集团之间的冲突,迫切要求团结合作,反帝反殖,走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故C项正确;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A项表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故B项为题干现象的直接意义,并非历史背景,故排除B;
D.不结盟运动在英法等老殖民主义国家走向衰落时兴起,与西欧联合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特征。
3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89年,苏联领导人认为:45年来,我们一直设法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源自意识形态信念的冲突并没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从战略角度而言,“冷战”的方法……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普通人或许已经更好地明白了这点。这说明(  )
A. 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结束 B.美苏意识形态冲突严重
C.苏联普通人更理解“冷战” D.苏联将转变“冷战”思维
【答案】D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1992年苏联解体,排除A;
B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
C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冷战的方法......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到了这一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戈尔巴乔夫主张放弃冷战思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主要考查苏联对待冷战的态度。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看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1997年,国际金融投资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进行货币投机炒作,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它们的财富顷刻遭到洗劫,外汇短缺,债台高筑,经济迅速衰退。这股风暴先后波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国家股市打击沉重,也使世界股市连连下挫。这表明(  )
A.各国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大多会发生经济危机
B.东南亚各国缺乏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
C.旧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危害世界经济
D.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炒作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导致的,不是繁荣导致的.
B.材料看不出东南亚国家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缺乏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并且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可以利用这一体制,来洗劫发展中国家.
D.材料只能看出国际货币金融炒作,但看不出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求结合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3道,41题14分,42题13分,43题13分,满分40分)
4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推进现代化。
——摘自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美苏)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较四:冷战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不要企图将本国的制度强加于人,也不要输出革命。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搞任何形式的扩张主义,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凭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
——摘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经济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对两极格局构成挑战的力量中心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冷战带来的深刻教训。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2)特点:①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牺牲农业;③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⑤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3)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
(4)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发展规律;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材料“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2)特点:根据材料“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可归纳出政府主导和牺牲农业;根据材料“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可归纳出主要以行政手段理经济;根据材料“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推进现代化”可归纳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3)力量:结合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进行作答即可,如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
(4)教训:根据材料“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可归纳出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发展规律;根据材料“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凭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可归纳出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故答案为:(1)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2) 特点:①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牺牲农业;③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⑤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3) 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 (4) 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发展规律;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点评】(1)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需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措施来解答。(2)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需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来解答。(3)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需结合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来解答。(4)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结合美苏冷战的影响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欧资产阶级最初阶段的反封建斗争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资产阶级什么样的政治要求?与材料一相比,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4—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有哪些,并分析其呈现阶段特点的根本原因?
【答案】(1)特点:带有宗教色彩。(披着宗教外衣)原因:基督教对欧洲影响深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2)政治要求: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特点:抛开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相体系)。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3)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具有真正普遍息义的革命也只有在烫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可得出带有宗数色彩(或披着宗教外衣)。原因:根据“中世纪的历史只如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可得出基督教对欧洲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从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这一角度极活。
(2)政治要求:根据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可得出是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特点:根据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可判断出这一时期的斗争是指后蒙运动,结合所学可从抛开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等角度概话,原因酒合所学回答启蒙运动开展的原因即可。
(3)斗争:根据所学可得出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原因:根据所学从经济方面概括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水平的阶段性。
故答案为:(1)特点:带有宗教色彩(或技着宗教外衣)。原:基督教对欧洲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2) 政治要求: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特点:抛开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相体系)。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3) 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近代西方思想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其次要搞清楚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4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14世纪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部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政治力量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材料二:植物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幕后英雄,它们是发现、征服以及各种文明变迁的根源……
——摘自〔德〕苏珊娜·保罗森《吃太阳的家伙》
中世纪的欧洲人……半生不熟的肉是佳肴。储藏的肉既不新鲜,又要用盐腌制,极为难吃,这就需要胡椒、生姜、桂皮来调味。因此,这些东西就被视为珍品。最早到亚洲的欧洲人都是为了寻找香料。葡萄牙、荷兰、英国在亚洲的领地最初也与香料有关。
——摘自〔澳大利亚〕杰克·特纳《香料传奇》
材料三: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植物如何成为“发现、征服以及各种文明变迁的根源?分别写出1487年、1492年,1497—1498年,1519—1522年开辟新航路的代表性航海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域的变化。
【答案】(1)城市中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工商业者发展为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
(2)寻找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出现植物大交流。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3)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14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得出城市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可以得出城市工商业者发展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可以得出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可以得出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
(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原因和影响分析,即寻找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出现植物大交流。第二小问的航海家,依据题干时间可知,航海家分别是迪亚士和哥伦布。
(3)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手工工场到工厂制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 城市中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工商业者发展为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
(2) 寻找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出现植物大交流。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3) 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近代欧洲经济发展。(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逐句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第二小问,抓住题干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3)本小问,依据材料三,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社会形态、生产力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黑龙江省鹤岗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是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传(  )
A.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C.佛教强调众生平等 D.佛教仅对低种姓开放
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厂。”这句话揭示了(  )
A.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 B.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
C.爱琴海文明源于埃及 D.地理环境对爱琴海文明的影响
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拜谒埃及太阳神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亚历山大此举(  )
A.传播了马其顿帝国的先进文化 B.重建了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
C.调节了埃及与巴比伦间的矛盾 D.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在统一以前,其历史的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各小国之间相互征伐的原因错综复杂,就战争目的而言。下列可能不为人们所关注的是(  )
A.争夺水源 B.争夺土地 C.争夺劳动力 D.争夺市场
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度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
A.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B.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C.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D.无法集中中央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6.(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在作用是(  )
A.保存古代文化 B.提供道德规范
C.控制人们思想 D.进行宗教迫害
7.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家,自己成为他们的庄民。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来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通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
B.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C.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D.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设置县,县下设置村,分别派省长和县长管理。这说明(  )
A.笈多帝国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B.笈多帝国专制色彩浓厚
C.笈多帝国重视宗教在维护自身统治中的作用
D.笈多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6世纪末,荷兰一些省区出资组建了一支船队,船队在探险过程中绘制了准确的地图和海图,搜集了北极地区丰富的气象资料。领导这支船队的著名航海家是(  )
A.卡伯特 B.巴伦支 C.哈德逊 D.德雷克
1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是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  )
A.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B.人文主义思想已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C.远航探险促进了经济发展
D.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1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马克思说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地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见,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统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C.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 D.颠覆了欧洲生产、生活方式
1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C.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1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A.丝绸 B.茶叶 C.玉米 D.香料
1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说:“卢梭目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批评从古以来天经地义的道理”。罗丹所说的“共同性格”是指(  )
A.反对君主专制 B.强调社会契约
C.主张主权在民 D.倡导开明君主实行立宪
16.(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英国方式”的是(  )
A.贵族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B.“光荣革命”维护革命成果
C.热衷扩张确立了全球优势 D.参加协约国集团对抗德国
17.(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修正案。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法国(  )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度
C.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 D.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
1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为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各自进行了一场改革,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②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③都废除了落后的奴隶制度 ④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互惠关税协定,降低进口税率;1849年取消了《航海条例》;到1875年,英国工业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降到几乎为零。这反映出英国(  )
A.自由主义成就了工业革命 B.与荷兰经济竞争关系结束
C.彻底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D.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能力提高
2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公社认为纪念拿破仑一世胜利的凯旋柱是一个波拿巴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象征,于是将其拉倒。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举行集会并传递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这反映出(  )
A.法德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B.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应用
C.第二国际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
D.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精神
2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基本原则不断变化 B.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理论来源逐步扩大 D.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2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资本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
A.《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
B.《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C.《资本论》从经济学角度充分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
D.《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最后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 B.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大工厂的确立 D.手工工场的发展
2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C.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2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把帝国推向民主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这反映了德国发动一战主要是由于(  )
A.国内民主势力强大 B.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C.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D.英德商业竞争激烈
26.(2019·全国Ⅰ卷)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27.(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2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550年—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
A.将宗教改革思想传播到美洲 B.为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C.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D.以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2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前进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
C.激发了民族平等意识 D.促进了社会移风易俗
3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A.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3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移;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3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上述原则的提出(  )
A.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利益
C.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 D.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3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墨索里尼曾经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这段话意在说明(  )
A.石油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重要性
B.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
C.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
D.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
34.(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
A.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B.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德国狂热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35.(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36.(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当时,西欧各国致力于(  )
A.调整产业结构 B.建立福利国家
C.实施计划经济 D.发展社会主义
37.(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62年10月30日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 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C.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D.古巴不愿屈服美国的压力
38.(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56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这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前奏。影响该公报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
A. 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B.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形成 D.西欧国家开始走上联合之路
39.(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1989年,苏联领导人认为:45年来,我们一直设法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源自意识形态信念的冲突并没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从战略角度而言,“冷战”的方法……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普通人或许已经更好地明白了这点。这说明(  )
A. 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结束 B.美苏意识形态冲突严重
C.苏联普通人更理解“冷战” D.苏联将转变“冷战”思维
40.(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1997年,国际金融投资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进行货币投机炒作,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它们的财富顷刻遭到洗劫,外汇短缺,债台高筑,经济迅速衰退。这股风暴先后波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国家股市打击沉重,也使世界股市连连下挫。这表明(  )
A.各国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大多会发生经济危机
B.东南亚各国缺乏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
C.旧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危害世界经济
D.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炒作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3道,41题14分,42题13分,43题13分,满分40分)
41.(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推进现代化。
——摘自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美苏)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较四:冷战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不要企图将本国的制度强加于人,也不要输出革命。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搞任何形式的扩张主义,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凭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
——摘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经济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对两极格局构成挑战的力量中心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冷战带来的深刻教训。
42.(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欧资产阶级最初阶段的反封建斗争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资产阶级什么样的政治要求?与材料一相比,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4—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有哪些,并分析其呈现阶段特点的根本原因?
43.(2021高二上·鹤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14世纪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部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政治力量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材料二:植物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幕后英雄,它们是发现、征服以及各种文明变迁的根源……
——摘自〔德〕苏珊娜·保罗森《吃太阳的家伙》
中世纪的欧洲人……半生不熟的肉是佳肴。储藏的肉既不新鲜,又要用盐腌制,极为难吃,这就需要胡椒、生姜、桂皮来调味。因此,这些东西就被视为珍品。最早到亚洲的欧洲人都是为了寻找香料。葡萄牙、荷兰、英国在亚洲的领地最初也与香料有关。
——摘自〔澳大利亚〕杰克·特纳《香料传奇》
材料三: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植物如何成为“发现、征服以及各种文明变迁的根源?分别写出1487年、1492年,1497—1498年,1519—1522年开辟新航路的代表性航海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域的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陀罗”是古代印度比地位很低的种姓,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这位首陀罗,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体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故C正确。
A、B两项不符合材料内容主旨,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均排除。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不只对低种姓开放,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首陀罗”“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可知,爱琴海地区因联接亚非欧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文明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故D项正确;
题干并未反映爱琴海地区航海业的发展,排除A项;
题干并未强调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排除B项;
题干未涉及爱琴海文明的发源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本题依据题干“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结合古希腊文明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
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亚历山大在征服过程中,拜谒、重建当地人的神庙,亲自祭祀当地的守护神,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亚历山大“传播了马其顿帝国的先进文化”,A项错误。
“重建”宗教信仰与尊重当地人的信仰不符,B项错误。
材料与“调解埃及与巴比伦间的矛盾”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拜谒埃及太阳神庙”“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都是农耕文明,因此它们战争的目的不是争夺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农耕文明下,水源、劳动力以及土地都是重要的资源,是它们战争的目的,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经济形态去分析它们进行战争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可以看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是在政治体制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的,说明封君封臣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积极意义,D项体现的是局限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项中的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是在政治体制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的,进而分析得出封君封臣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6.【答案】A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教育”可以得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故A正确。
B、C两项理解片面,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教育”。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庄园经济。
根据所学,日本于723年公布了《三世一身法》,743年公布了《垦田水世私财法》,导致贵族积极开垦占有土地,贵族阶级土地私有制逐渐居于统治地位,日本庄园经济兴盛。由此可见,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庄园经济。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从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最具价值,其中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草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
《新全球通史》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
象牙不是非洲特产,排除B项;
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最有力的证据”。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笈多王朝通过行省和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笈多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笈多王朝统一南亚次大陆、专制色彩浓厚及对宗教的重视等信息,因此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印度文明,考生可根据材料“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设置县,县下设置村,分别派省长和县长管理”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故B正确。
英国人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哈得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荷兰航海家巴伦支的航海活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近代科学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在思想领域的影响。
12.【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应该是在工业革命时期。
C.从材料中“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明显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当时的社会转型。
B.材料没有涉及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表现。
D选项中的颠覆表述不准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信息“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后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才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解答本题根据题干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及条件进行分析即可。需掌握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14.【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的丝绸就能够在西欧出现。
B.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一样,在很早就能够出现在欧洲市场。
C.玉米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从美洲传播到欧洲。
D.香料产于东南亚地区,新航路开辟之前,就有香料在欧洲进行销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的特点来分析。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美洲的物产和世界其他各地物产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使世界各地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奠定基础。
15.【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卢梭”、“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都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B项是霍布斯的主张,C项是卢梭的主张,D项是伏尔泰的主张,均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卢梭”、“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判断出材料强调的是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然后结合启蒙思想的内容解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但通过光荣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体现了英国“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的发展方式,故B正确。
贵族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对英国发展方式影响深远,但不能最能体现这一方式的事件,故排除A。 C、D两项与材料中的发展方式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而是含蓄地承认,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不同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故答案为D项;
这一现象与资本主义发展速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B项中的“不适合”说法绝对,排除;
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高潮,思想动员充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法国代议制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一票共和”及 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改革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都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二者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①②④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的共同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二者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9.【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英国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迅速提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厂,英国取消贸易保护政策更有利于英国向外商品输出,故D正确;
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经济政策,排除A;
B竞争关系结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后倡导自由主义贸易原则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0.【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C.据材料“推倒凯旋柱”表明巴黎公社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主张对外扩张,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国外的工人组织对巴黎公社表示支持,可知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精神,故D正确;
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凯旋柱是一个波拿巴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象征,于是将其拉倒”“ 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举行集会并传递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A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不断变化;
B错误,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此说法过于绝对;
C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能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逐步扩大;
D符合题意,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克思注意理论诞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2.【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资本论》揭示了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C正确;
A不是最大意义,排除;
《共产党宣言》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产生的意义,考生可根据材料“《资本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的是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大量农民丧失了他们赖以生活的资源,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货币工资,然后到市场去购买消费品,对国内市场的扩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工厂的确立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对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工场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改进,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并正确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马克思的意思在于说明资本主义的英国的侵略比落后的土耳其、波斯或俄国对印度征服要好些,主要是因为英国在征服过程中客观上带来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并不是肯定侵略的合理性,只是这种侵略具有建设与破坏的双重作用,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理解,需要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积极、消极影响,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5.【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C.从材料中“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明显可以看出他们是要重新瓜分世界,才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A.国内民主势力强大不是主要原因,只是次要因素。
B.当时还没有法西斯。
D.商业竞争激烈,材料看不出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一战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6.【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拉丁美洲殖民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西葡,它们当时是欧洲落后的封建国家,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因此是导致拉丁美洲长期落后的根源,D选项符合题意。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属于掠夺的方式,A选项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的说法不是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B选项排除。
在拉丁美洲殖民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西葡,它们当时是欧洲落后的封建国家,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因此是导致拉丁美洲长期落后的根源。
27.【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荷兰。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进人17世纪,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荷兰。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荷兰对外扩张的史实。
28.【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和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B项,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西班牙正在对美洲进行殖民侵略,因此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为征服美洲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
A项,宗教改革期间,西班牙成为罗马天主教的坚定维护者。故A项错误。
C、D项,材料反映的信息是通过传教促进殖民统治,与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和宗教传播取代殖民掠夺无关。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早期西班牙殖民扩张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9.【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C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得中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不会在只受到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的影响。而出现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
A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材料主要强调的出现了民族平等意识,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夸大材料的说法,排除。
D材料不是强调改变社会习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解答本题根据 “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前进而准备着。”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30.【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材料中叙述了罗素关于一战持续发展的看法,从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各自势力范围的不满造成了战争的爆发,故A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是强调持续发展的原因,排除;
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这一内容,排除;
D选项错误,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关键,除此之外还有波兰自身的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31.【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强调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主要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选项符合题意;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A选项排除;
B选项指的是二月革命,排除;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建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即可。侧重对材料分析及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重申基本人权......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体现了国际法对国家主权的尊重和对殖民主义的否定,这有利于推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故D正确。
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故排除A。
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故排除B。
二战后,全球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故排除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重申基本人权......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
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3.【答案】D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等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意在说明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故D正确。
A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绥靖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为“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4.【答案】A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正确;
C项,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项,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符合历史事实,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侧重考查二战初期欧洲战场的形势,考查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弄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主要过程和主要战役以及影响.
35.【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
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B项正确;
没说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
也没有说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中档题, 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36.【答案】B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据“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故选B项;
调整产业结构与“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无关,排除A项;
西欧各国的“三驾马车”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并非发展社会主义,排除C项;
西欧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但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的社会福利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二战后.....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37.【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出在古巴的导弹军事部署而结束,表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题意重点是古巴面对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劝说时,表态不愿屈服于美国强权势力的压力,故D项正确。
A项与题意重点不符,排除。
题干未能体现B项美与苏、古和平共处的意思,排除。
题干也未能体现C项的意思,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要掌握美巴关系和古巴导弹危机。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8.【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超级大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广大新独立的国家不希望卷入大国集团之间的冲突,迫切要求团结合作,反帝反殖,走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故C项正确;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A项表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故B项为题干现象的直接意义,并非历史背景,故排除B;
D.不结盟运动在英法等老殖民主义国家走向衰落时兴起,与西欧联合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特征。
39.【答案】D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1992年苏联解体,排除A;
B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
C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冷战的方法......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到了这一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戈尔巴乔夫主张放弃冷战思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主要考查苏联对待冷战的态度。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看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0.【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导致的,不是繁荣导致的.
B.材料看不出东南亚国家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缺乏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并且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可以利用这一体制,来洗劫发展中国家.
D.材料只能看出国际货币金融炒作,但看不出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求结合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1.【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2)特点:①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牺牲农业;③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⑤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3)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
(4)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发展规律;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材料“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2)特点:根据材料“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可归纳出政府主导和牺牲农业;根据材料“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可归纳出主要以行政手段理经济;根据材料“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推进现代化”可归纳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3)力量:结合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进行作答即可,如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
(4)教训:根据材料“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可归纳出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发展规律;根据材料“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凭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可归纳出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故答案为:(1)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2) 特点:①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牺牲农业;③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⑤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3) 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 (4) 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发展规律;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点评】(1)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需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措施来解答。(2)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需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来解答。(3)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需结合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来解答。(4)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结合美苏冷战的影响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答案】(1)特点:带有宗教色彩。(披着宗教外衣)原因:基督教对欧洲影响深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2)政治要求: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特点:抛开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相体系)。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3)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具有真正普遍息义的革命也只有在烫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可得出带有宗数色彩(或披着宗教外衣)。原因:根据“中世纪的历史只如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可得出基督教对欧洲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从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这一角度极活。
(2)政治要求:根据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可得出是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特点:根据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可判断出这一时期的斗争是指后蒙运动,结合所学可从抛开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等角度概话,原因酒合所学回答启蒙运动开展的原因即可。
(3)斗争:根据所学可得出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原因:根据所学从经济方面概括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水平的阶段性。
故答案为:(1)特点:带有宗教色彩(或技着宗教外衣)。原:基督教对欧洲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2) 政治要求: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特点:抛开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相体系)。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3) 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近代西方思想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其次要搞清楚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43.【答案】(1)城市中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工商业者发展为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
(2)寻找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出现植物大交流。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3)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14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得出城市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可以得出城市工商业者发展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可以得出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可以得出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
(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原因和影响分析,即寻找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出现植物大交流。第二小问的航海家,依据题干时间可知,航海家分别是迪亚士和哥伦布。
(3)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手工工场到工厂制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 城市中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工商业者发展为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
(2) 寻找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出现植物大交流。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3) 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近代欧洲经济发展。(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逐句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第二小问,抓住题干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3)本小问,依据材料三,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社会形态、生产力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