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总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即材料所述现象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和畜牧的发展,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而不是得益于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阶级分化是社会生产与分工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和文字的产生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 馈赠”,意思是( )
A.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B.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C.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的意思是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约,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A正确;
BCD理解不准确,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3.(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苏美尔人不仅建立了最早的国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属于苏美尔人文化成就的是( )
A.创作了史诗《罗摩衍那》 B.发明了书写材料莎草纸
C.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D.发明了60进制和楔形文字
【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A.史诗《罗摩衍那》是古印度人创作的,而不是苏美尔人,故A选项错误;
B.莎草纸,又称纸莎草、莎草片,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故B选项错误;
C.古埃及诞生了最早的太阳历。他们发现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多一点,故C选项错误;
D.60进位制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美尔人的文化成就。需熟知有关苏美尔人的文化知识是解题关键。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埃及、印度、苏美尔人的文化成就的掌握。
4.(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分析可知:阿拉伯帝国接受了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具有包容性,C正确;
AB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
5.(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瓦解 B.教皇鼓励市民自治
C.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D.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十一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的兴起,形成了市民阶级。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A符合题意;
教皇鼓励市民自治不是材料中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B不符合题意;
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说法绝对,C不符合题意;
早期资产阶级出现是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的过程中的事件,不是主要的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的兴起,形成了市民阶级。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6.(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农奴
③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④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经济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整个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因此③正确;耕地由领主自营和农民份地组成,领主自营地归领主所有,因此①正确。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领主,因此②错误。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通过排除法较为简单。
7.(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
A.亚述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D
【知识点】奥斯曼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453年5月,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麦哈穆二世在重型大炮的帮助之下,攻占了防卫虚弱的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的陷落也代表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兴盛时控制了亚、欧两大陆的陆上交通要道,对商人征收高额税,对陆上商贸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奥斯曼帝国。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奥斯曼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1453年”“君士坦丁堡”“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等信息判断这个巨人是奥斯曼帝国。
8.(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答案】B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分析可知: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B正确;
ACD错误,与材料和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美洲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
9.(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他开始执政后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据此可知,“他”是( )
A.亚历山大 B.查士丁尼 C.伊凡四世 D.穆罕默德
【答案】C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及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对俄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和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他也是一个残暴的专制君主,迷信武力的扩张主义者,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沙俄的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对俄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和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起了重大的作用。
10.(2021高一下·南平期中)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面临世界变局,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的海外往来,禁止基督教的传入,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学习明朝政策
C.抵御西方侵略 D.保护传统文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西方殖民势力对外扩张、侵扰日本时期,为维护本国封建统治,德川幕府颁布了“锁国令”,故A正确;
学习明朝政策是方式,而不是目的,故B错误;
抵御西方侵略是直接目的,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故C错误;
德川幕府“锁国令”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保护传统文化只是“锁国令”的客观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紧扣德川幕府的阶级立场分析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的是( )
A.古代埃及人 B.印度人 C.苏美尔人 D.印第安人
【答案】D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的是美洲的玛雅人,D符合题干要求;
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玛雅文明,要求学生结合玛雅文明的农业生活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玛雅文明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菲律宾马克坦岛上有一个双面碑亭,其正面刻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下列与此相关的选项是( )
A.到达好望角 B.发现美洲 C.直达印度 D.环球旅行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从材料“费尔南多 麦哲伦死于此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9-1521年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
A项是迪亚士,排除;
B项是哥伦布,排除;
C项是达·伽马,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13.(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
A.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船水平的提高 D.宗教扩张的狂热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4.(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比较出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的巨大差异,中国没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而西方新航路开辟却促进了社会巨大发展,其主要的原因是中西经济的巨大差异,导致航海结局的不同,故答案应该为C。
ABD不能说明根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B.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加速 D.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原产美洲的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出现在17世纪欧洲的书籍中,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A项正确;
欧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B项错误;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欧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农作物之间的洲际交流。
16.(2017高三·辽宁月考)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许多“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的地名。这些地名客观上反映了( )
A.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B.非洲物产极其丰富
C.探求新知的主动性
D.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在皇室的支持下大举掠夺,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直接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当时欧洲人为了大量掠夺美洲的白银、作物等,以各种手段对美洲的土著进行屠杀,此后近百年中大约95%的印第安人死亡,但是由于过量屠杀,原由的青年劳动力不足,不能为奴隶主开采银矿,管理种植园,因此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非洲南海岸运送大量的奴隶去北美,这些海岸线成为“奴隶海岸” ,可知是主要奴隶出口地方而得名。而“黄金海岸”是指因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发现金矿而得名。至于象牙海岸,就是现在的科特迪瓦共和国,因为当地生产象牙得名。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体现的冒险,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掠夺,而不是物产的丰富,故排除B项。C项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7.(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如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哀悼基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者的意图是( )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米开朗琪罗及“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分析可知:作品对人物表情进行了真实的刻画,体现了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带有人文主义倾向,A正确;
B错误,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是中世纪画作的风格;
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对人的肯定和尊重。
18.(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西方历史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盛行以对人性美好的歌颂,以人为核心内容的故事、诗歌层出不穷。这一社会思潮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性美好的歌颂,以人为核心”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的作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联系所学属于文艺复兴时期,A正确;
B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对人性美好的歌颂,以人为核心”,是人文主义的表现。
19.(2020高一下·天津期中)伏尔泰说:“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由此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
A.标志着人文主义兴起 B.完全否定了天主教的合理性
C.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D.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分析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正确;
A错误,人文主义的兴起是在智者运动时期;
B错误,“完全”一词过于绝对化;
C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启蒙运动的背景,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20.(2018高二下·城固开学考)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则应独立于行政权之外。这表明他的核心主张是( )
A.自由平等 B.社会契约 C.民主共和 D.三权分立
【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则应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契约的理论,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题目较简单,结合三权分立的相关知识即可。
21.(2017·江苏)“(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 )
A.共和制的确立 B.联邦制的确立
C.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答案】B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从制定宪法背景来看,制定宪法前,美国是个松散的邦联,为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为防止政府独裁,而制定联邦宪法。而其联邦制原则,建立了强大的联邦中央政府,突出总统的地位和联邦宪法的至上性。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故选B项。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及1787年宪法。
22.(2019高三上·东莞月考)如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 )
A.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B.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C.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D.完善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图片显示共和形式不得修改以及禁止皇族后代当选总统,主要是防止专制形式出现,以保卫共和制形式,C正确;
A不是主要目的;
C中三权分立不符合法律特点;
D中否定不是法律主要目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国1875年 宪法的确立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政体,复辟道路从此无法实行。
23.(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大工厂的确立 D.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与材料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相符合,D正确;
ABC与材料“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
24.(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技术与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了市场和资金
【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大量资金,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故D选项正确;殖民地提供的条件并不在政治方面,故A选项错误;殖民地提供的条件也没有技术条件,故B选项错误;殖民地提供的条件也没有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5.(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1750-1800年间”“1880年”“1913年”等信息分析可知:18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国家迅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B正确;
ACD错误,都是造成欧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26.(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具有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B.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C.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D.主张复辟波旁王朝
【答案】A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根据“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分析可知:巴黎公社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尝试变革生产关系,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A正确;
BC错误,巴黎公社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
D错误,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27.(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884年,英、法、德等国就非洲殖民地问题在柏林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一决定( )
A.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B.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C.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动摇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答案】A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归属问题的,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这次会议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A正确;
B错误,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C错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能完全消除;
D错误,一战动摇了世界霸主地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柏林会议是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28.(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有统计数字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这些数字表明( )
A.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B.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
C.中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美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具有残酷屠杀戮的特点,B正确;
A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D错误,说法本身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
29.(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毛泽东指出:“(这次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评价的是( )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二月提纲
【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评价的是十月革命,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月革命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使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30.(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反映了计划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B.说明广告不断推动苏联经济发展
C.再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卓有成效
D.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社会生机
【答案】D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商品经济得以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苏俄出现了这种状况,D正确;
AC错误,材料无关计划经济和斯大林模式;
B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广告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不是广告推动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40分)其中31题13分;32题15分;33题12分)
31.(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至少答出4点)
【答案】(1)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宗教改革时期:抨击天主教会,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启蒙运动时期:崇尚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理论旗帜:理性主义。主要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其人文主义的内涵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宗教改革时期:抨击天主教会,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启蒙运动时期:崇尚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启蒙运动,理论旗帜是理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学说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故答案为:(1)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宗教改革时期:抨击天主教会,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启蒙运动时期:崇尚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理论旗帜:理性主义。主要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32.(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
类别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成果 备注
能源 1866年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交通 1885年 德国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 汽车 最早的汽车
1893年 德国 本茨 开始生产四轮车 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4年 美国 福特 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年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至少答出4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 不同。(至少5个不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加剧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开始国家不同;两次工业革命中心不同;第二次科学与技术结合,第一次没有;交通运输工具不同(蒸汽火车与新型交通工具飞机);把人类带入不同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发明成果不同。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三幅图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殖民扩张方面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中表格分析可从开始国家、中心地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交通运输工具及影响方面 进行分析。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故答案为:
(1)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加剧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开始国家不同;两次工业革命中心不同;第二次科学与技术结合,第一次没有;交通运输工具不同(蒸汽火车与新型交通工具飞机);把人类带入不同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发明成果不同。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涉及特点和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33.(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从2001年到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由37%下降到30%,欧洲从26%下降到22%。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上仍然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但优势正逐渐缩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在全球科技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快速上升。
——白春礼《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格局出现的背景。
【答案】(1)趋势:科技中心由欧美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背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崛起。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可得出科技中心由欧美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方向发展;根据材料“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可得出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背景:根据材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可得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可得出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崛起。
故答案为:
(1)趋势:科技中心由欧美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背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崛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一问结合“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分析;第二问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归纳。本题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 / 1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总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 馈赠”,意思是( )
A.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B.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C.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3.(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苏美尔人不仅建立了最早的国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属于苏美尔人文化成就的是( )
A.创作了史诗《罗摩衍那》 B.发明了书写材料莎草纸
C.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D.发明了60进制和楔形文字
4.(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5.(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瓦解 B.教皇鼓励市民自治
C.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D.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6.(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农奴
③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④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
A.亚述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8.(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9.(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他开始执政后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据此可知,“他”是( )
A.亚历山大 B.查士丁尼 C.伊凡四世 D.穆罕默德
10.(2021高一下·南平期中)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面临世界变局,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的海外往来,禁止基督教的传入,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学习明朝政策
C.抵御西方侵略 D.保护传统文化
11.(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的是( )
A.古代埃及人 B.印度人 C.苏美尔人 D.印第安人
12.(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菲律宾马克坦岛上有一个双面碑亭,其正面刻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下列与此相关的选项是( )
A.到达好望角 B.发现美洲 C.直达印度 D.环球旅行
13.(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
A.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船水平的提高 D.宗教扩张的狂热
14.(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5.(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B.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加速 D.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16.(2017高三·辽宁月考)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许多“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的地名。这些地名客观上反映了( )
A.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B.非洲物产极其丰富
C.探求新知的主动性
D.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17.(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如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哀悼基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者的意图是( )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18.(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西方历史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盛行以对人性美好的歌颂,以人为核心内容的故事、诗歌层出不穷。这一社会思潮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空想社会主义
19.(2020高一下·天津期中)伏尔泰说:“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由此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
A.标志着人文主义兴起 B.完全否定了天主教的合理性
C.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D.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
20.(2018高二下·城固开学考)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则应独立于行政权之外。这表明他的核心主张是( )
A.自由平等 B.社会契约 C.民主共和 D.三权分立
21.(2017·江苏)“(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 )
A.共和制的确立 B.联邦制的确立
C.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22.(2019高三上·东莞月考)如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 )
A.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B.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C.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D.完善三权分立体制
23.(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大工厂的确立 D.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4.(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技术与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了市场和资金
25.(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26.(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具有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B.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C.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D.主张复辟波旁王朝
27.(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1884年,英、法、德等国就非洲殖民地问题在柏林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一决定( )
A.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B.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C.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动摇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28.(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有统计数字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这些数字表明( )
A.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B.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
C.中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美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9.(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毛泽东指出:“(这次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评价的是( )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二月提纲
30.(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反映了计划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B.说明广告不断推动苏联经济发展
C.再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卓有成效
D.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社会生机
二、非选择题(40分)其中31题13分;32题15分;33题12分)
31.(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至少答出4点)
32.(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
类别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成果 备注
能源 1866年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交通 1885年 德国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 汽车 最早的汽车
1893年 德国 本茨 开始生产四轮车 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4年 美国 福特 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年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至少答出4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 不同。(至少5个不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3.(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从2001年到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由37%下降到30%,欧洲从26%下降到22%。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上仍然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但优势正逐渐缩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在全球科技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快速上升。
——白春礼《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格局出现的背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即材料所述现象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和畜牧的发展,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而不是得益于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阶级分化是社会生产与分工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和文字的产生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答案】A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的意思是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约,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A正确;
BCD理解不准确,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3.【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A.史诗《罗摩衍那》是古印度人创作的,而不是苏美尔人,故A选项错误;
B.莎草纸,又称纸莎草、莎草片,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故B选项错误;
C.古埃及诞生了最早的太阳历。他们发现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多一点,故C选项错误;
D.60进位制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美尔人的文化成就。需熟知有关苏美尔人的文化知识是解题关键。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埃及、印度、苏美尔人的文化成就的掌握。
4.【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分析可知:阿拉伯帝国接受了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具有包容性,C正确;
AB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
5.【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十一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的兴起,形成了市民阶级。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A符合题意;
教皇鼓励市民自治不是材料中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B不符合题意;
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说法绝对,C不符合题意;
早期资产阶级出现是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的过程中的事件,不是主要的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的兴起,形成了市民阶级。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6.【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经济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整个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因此③正确;耕地由领主自营和农民份地组成,领主自营地归领主所有,因此①正确。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领主,因此②错误。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通过排除法较为简单。
7.【答案】D
【知识点】奥斯曼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453年5月,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麦哈穆二世在重型大炮的帮助之下,攻占了防卫虚弱的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的陷落也代表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兴盛时控制了亚、欧两大陆的陆上交通要道,对商人征收高额税,对陆上商贸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奥斯曼帝国。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奥斯曼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1453年”“君士坦丁堡”“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等信息判断这个巨人是奥斯曼帝国。
8.【答案】B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分析可知: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B正确;
ACD错误,与材料和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美洲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
9.【答案】C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及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对俄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和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他也是一个残暴的专制君主,迷信武力的扩张主义者,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沙俄的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对俄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和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起了重大的作用。
10.【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西方殖民势力对外扩张、侵扰日本时期,为维护本国封建统治,德川幕府颁布了“锁国令”,故A正确;
学习明朝政策是方式,而不是目的,故B错误;
抵御西方侵略是直接目的,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故C错误;
德川幕府“锁国令”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保护传统文化只是“锁国令”的客观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紧扣德川幕府的阶级立场分析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的是美洲的玛雅人,D符合题干要求;
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玛雅文明,要求学生结合玛雅文明的农业生活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玛雅文明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从材料“费尔南多 麦哲伦死于此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9-1521年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
A项是迪亚士,排除;
B项是哥伦布,排除;
C项是达·伽马,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13.【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4.【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比较出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的巨大差异,中国没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而西方新航路开辟却促进了社会巨大发展,其主要的原因是中西经济的巨大差异,导致航海结局的不同,故答案应该为C。
ABD不能说明根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原产美洲的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出现在17世纪欧洲的书籍中,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A项正确;
欧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B项错误;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欧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农作物之间的洲际交流。
16.【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在皇室的支持下大举掠夺,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直接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当时欧洲人为了大量掠夺美洲的白银、作物等,以各种手段对美洲的土著进行屠杀,此后近百年中大约95%的印第安人死亡,但是由于过量屠杀,原由的青年劳动力不足,不能为奴隶主开采银矿,管理种植园,因此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非洲南海岸运送大量的奴隶去北美,这些海岸线成为“奴隶海岸” ,可知是主要奴隶出口地方而得名。而“黄金海岸”是指因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发现金矿而得名。至于象牙海岸,就是现在的科特迪瓦共和国,因为当地生产象牙得名。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体现的冒险,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掠夺,而不是物产的丰富,故排除B项。C项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7.【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米开朗琪罗及“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分析可知:作品对人物表情进行了真实的刻画,体现了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带有人文主义倾向,A正确;
B错误,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是中世纪画作的风格;
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对人的肯定和尊重。
18.【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性美好的歌颂,以人为核心”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的作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联系所学属于文艺复兴时期,A正确;
B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对人性美好的歌颂,以人为核心”,是人文主义的表现。
19.【答案】D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分析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正确;
A错误,人文主义的兴起是在智者运动时期;
B错误,“完全”一词过于绝对化;
C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启蒙运动的背景,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20.【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则应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契约的理论,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题目较简单,结合三权分立的相关知识即可。
21.【答案】B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从制定宪法背景来看,制定宪法前,美国是个松散的邦联,为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为防止政府独裁,而制定联邦宪法。而其联邦制原则,建立了强大的联邦中央政府,突出总统的地位和联邦宪法的至上性。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故选B项。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及1787年宪法。
22.【答案】A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图片显示共和形式不得修改以及禁止皇族后代当选总统,主要是防止专制形式出现,以保卫共和制形式,C正确;
A不是主要目的;
C中三权分立不符合法律特点;
D中否定不是法律主要目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国1875年 宪法的确立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政体,复辟道路从此无法实行。
2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与材料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相符合,D正确;
ABC与材料“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
24.【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大量资金,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故D选项正确;殖民地提供的条件并不在政治方面,故A选项错误;殖民地提供的条件也没有技术条件,故B选项错误;殖民地提供的条件也没有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5.【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1750-1800年间”“1880年”“1913年”等信息分析可知:18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国家迅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B正确;
ACD错误,都是造成欧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26.【答案】A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根据“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分析可知:巴黎公社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尝试变革生产关系,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A正确;
BC错误,巴黎公社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
D错误,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27.【答案】A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归属问题的,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这次会议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A正确;
B错误,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C错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能完全消除;
D错误,一战动摇了世界霸主地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柏林会议是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28.【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具有残酷屠杀戮的特点,B正确;
A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D错误,说法本身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
29.【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评价的是十月革命,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月革命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使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30.【答案】D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商品经济得以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苏俄出现了这种状况,D正确;
AC错误,材料无关计划经济和斯大林模式;
B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广告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不是广告推动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1.【答案】(1)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宗教改革时期:抨击天主教会,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启蒙运动时期:崇尚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理论旗帜:理性主义。主要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其人文主义的内涵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宗教改革时期:抨击天主教会,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启蒙运动时期:崇尚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启蒙运动,理论旗帜是理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学说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故答案为:(1)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宗教改革时期:抨击天主教会,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启蒙运动时期:崇尚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理论旗帜:理性主义。主要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32.【答案】(1)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加剧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开始国家不同;两次工业革命中心不同;第二次科学与技术结合,第一次没有;交通运输工具不同(蒸汽火车与新型交通工具飞机);把人类带入不同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发明成果不同。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三幅图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殖民扩张方面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中表格分析可从开始国家、中心地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交通运输工具及影响方面 进行分析。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故答案为:
(1)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加剧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开始国家不同;两次工业革命中心不同;第二次科学与技术结合,第一次没有;交通运输工具不同(蒸汽火车与新型交通工具飞机);把人类带入不同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发明成果不同。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涉及特点和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33.【答案】(1)趋势:科技中心由欧美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背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崛起。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可得出科技中心由欧美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方向发展;根据材料“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可得出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背景:根据材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可得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可得出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崛起。
故答案为:
(1)趋势:科技中心由欧美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背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崛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一问结合“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分析;第二问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归纳。本题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