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B D A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B B A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B C C D D B B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加强:明朝设立内阁制度2分,清朝建立军机处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4分
(2)12分过程:图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图三是甲午战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图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2.【答案】
(1)10分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10分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西宁市海湖中学
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卷
高一历 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分值: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
①王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 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A.王位世袭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 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 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 “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D.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 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6.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 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历史学习要注意对主干知识结构的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B.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
C.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D.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8.1894 年 9 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 年 9 月,考古 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 53 毫米格鲁森炮弹、120 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 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9.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 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10.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
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1《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 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 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 鸦片战争后,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清廷统治者竟不知道英吉利在何处。这主要体现了清王朝
A.吏治腐败 B.小农经济异常顽固 C.军备废弛 D.对世界的茫然无知
13.“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4.太平天国制定了繁琐的“礼乐制度”;对诸王及其妻子儿女、亲戚和各级官员的称呼都做 了严格的规定;各级官吏之间,上下的等级界线也十分严格。这说明太平天国 A.追求合理社会秩序 B.崇尚绝对平均主义
C.认同封建等级观念 D.效法西方礼仪制度
15. 1911 年 10 月 31 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 “革命捷报频传,东京 50 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6.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
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
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A.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
17.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 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 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 D.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 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9.“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 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 重特征是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20 晚清爱国诗人张维屏在诗中写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 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关 于此次斗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斗争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强徒”指英国和法国侵略者
C.清政府对斗争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D.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
第
3
页
共
8
页
) (
◎
) (
第
4
页
共
8
页
)
21.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
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 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22.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的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 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张謇记录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 2019 年 9 月 17 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 物馆开幕,在展品中有“圆明园青铜虎蓥”、“圆明园马首”等珍贵的回归文物。劫掠圆明园 珍贵物品的侵略者是
A.英法联军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
2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 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5.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 映了中国古代
A.家族社会和睦 B.贵族王位世袭 C.宗法观念浓厚 D.分封等级森严
26.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27.下列关于“门户开放”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28.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 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 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分析,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经济严重依赖
D.“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9.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 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0.《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 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 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
第
5
页
共
8
页
) (
◎
) (
第
6
页
共
8
页
)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
(
第
7
页
共
8
页
) (
◎
) (
第
8
页
共
8
页
)
二、材料分析题(共 40 分)
31.(本题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 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 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列 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主要 影响。)
32.(本题 20 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 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 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 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
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 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 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