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自治区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9 15: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文科综合试卷
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实行“赐姓制度”,即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如《左传》记载“周天子封舜后胡公满于陈,赐姓曰妫”。“天子赐姓”在当时( )
A.造成了大量新姓产生 B.旨在顺利推行分封制
C.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 D.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25.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摘录历代巾帼名媛的言行并加以评述,编纂出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章程,是为《女则》。太宗“令梓行(雕版印行)之”。请你判断《女则》的印行应依次经过( )
①尚书省 ②御史台 ③中书省 ④门下省 ⑤礼部 ⑥工部
A. ①④③⑤ B. ③④①⑤ C. ③④①⑥ D. ③②①⑤
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
27.古雅典的海外殖民贸易把城市、土地与海洋相联系,使得国内民众的经济实力普遍增
强,也壮大了对抗贵族的胆量,他们在社会中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参与政事的能力也明显提
升。这表明,古代雅典 ( )
A.地缘环境激化公民与贵族的矛盾 B.海洋文明决定民主政治产生
C.商业发展有利于参政程度的提高 D.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8. 罗马法中有一案例:“一个人在自己的地里焚烧庄稼收割后的余茬,火势加大而蔓延,烧毁了别人的谷物或葡萄树,如果他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引火,他就像一个放任损害发生的人一样地被认为犯有过失而承担责任。”这说明古代罗马( )
A.严禁人们破坏农业生产 B.强调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注重规范人的社会行为 D.保护环境已走向法制化
29.在古雅典,公民大会掌握了所有城邦事务的决策权,但普通公民不具备专门知识和演说
能力,因而部分受过专门教育和掌握演说术的“民众蛊惑家”在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现象( )
A.违背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 B.表明雅典民主属于少数公民
C.强调了民主政治的道德要求 D.体现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弊端
30.在《杂文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其中写到:“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对这些话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是一党执政 B. 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
C. 这反映出美国的政党政治 D. 美国是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1.“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意思是说:(在民主宪政的框架内)即使是两个魔鬼,也可以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句格言形象、典型地概括了民主宪政的基本特点。民主宪政的关键和核心是 ( )
A. 民主宪政可以有效地限制权力 B.民主宪政可以保障公民的利益
C. 民主宪政可以使坏人变成好人 D. 民主宪政可以将罪恶减少到最低程度
32.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着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 )
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 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 D. 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
33.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B.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C.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
34.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 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 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D. 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35.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
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城市,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8分)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8分)
(3) 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9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 近代美国 现代中国
希腊城邦公民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美国通过了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了选举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国当代政治从近现代中承接过来。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便形成这样一种“一元”的政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该体系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改革开放后,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在其中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 ——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选做题(15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不到%,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呈现出停滞状态。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很难抵御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攻击;甲午战败,唤醒有识之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通过转变观念和实践探索,推动中国社会全方位地向近代社会转型。在这次变法中,改良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发展农业;编印“外洋农学诸书”;“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直省即由各该督抚设立分局”;“设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提倡民间普遍采用农业新技术等。变法失败后,变法期间定下的一些农业改良措施,并未停止,农业改良并未中断。可见,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戊戌变法的推动密不可分。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卷四》、闵宗殿《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重视改良农业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农业改革的历史意义。(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美英苏三国签订协议,将朝鲜置于美苏两国相互争夺的势力范围,后美苏分别占领朝鲜南方和北方。南北分别成立了“一边倒”政府,都把“推翻对方,统一朝鲜”作为使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的祖国保卫战,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1954年,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直接用武力阻挠中国的领土统一,并企图把台湾变成美国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美国与日本签订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与南朝鲜签订了《美韩安全保障条约》。美国抓紧时机落实以苏联为假想敌、以全面战争为背景制定的“68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同时更加具体地提出了研制氢弹、加速军队建设、大幅度提高军备等计划。
——摘编自金正浩《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明代土地开垦面积达到极限后,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宋应星关注水稻栽培,把《稻》作为全书之首。科学家丁文江道:“先生(指宋应星)生于豫章。广信之铜,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天工开物》之作非偶然也。”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法国汉学家儒莲把《天工开物》中的生产技术信息不断翻译出来,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德国学者薛凤的《开万物之技艺·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在美国出版,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
——摘编自张志清《<天工开物>的守护与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影响。(9分)
历史答案
选择题
24.D 25.B 26.B 27.C 28.C 29.D 30.A 31.A 32.C 33.B 34.A 35.D
材料分析题
41题(25分)
(1) 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8分)
(2)起因:源自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8分)
(3) 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9分)
42. (12分)示例一:
论题:民主政治因历史阶段不同,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
阐述:古代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众多的城邦,这些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中国、美国是人口大国,地大物博,实行直接的民主不符合实际,且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国情,致使中国和美国在管理国家政治中实行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
由此可见,民主政治模式是与历史传统和本国国情密切相关,要素不同而各具特色。
示例二:
论题:雅典、美国的民主制具有阶级局限性,中国的民主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最广泛性。
阐述:雅典只有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奴隶、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是奴隶主阶级民主。美国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民主。中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即是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力。
由此可见,雅典和美国的民主制并不具有广泛性,而中国的民主真正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三、选做题
45题
(1)原因:人地矛盾的激化,粮食危机严重: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推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
(2)意义:有利于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农业管理机构的近代化:有利于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促进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
46题
(1)原因:美苏冷战的进行;朝鲜国家分裂;朝鲜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愿望。
(2)影响:使美国更加敌视中国,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使美国加强对日本和南朝鲜的扶持;加剧了东北亚的“冷战”局势;推动了美苏军备竞赛,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对峙。
47题
(1)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及手工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2)总结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了日本和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