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曲靖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9 15: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秋季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文科综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地理:;政治:;历史: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是先秦文献中的部分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时期
史料 出处
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既受 《尚书·君奭》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尚书·无逸》
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尚书·武成》
A.政治行为带有神秘性
B.具有重德和重实际的特点
C.君权神授具有合理性
D.带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25.东汉前期,选官尚可大致维持清平。东汉中期,清流士大夫对选官的批评,多着于“儒者寂
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与“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之上,抨击政府重文吏而轻儒生。东汉后期,遂出现了大量士大夫们对选官“清浊不分”的谴责。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察举制不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
B.国家的治理思想发生了新变化
C.士人舆论左右了地方政治事务
D.清流士大夫对选官公平的追逐
26.唐玄宗开元间,裴耀卿谈到江南漕运时说:“江南户口多,而无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调物,以岁二月至扬州入斗门。”杜甫《舟中》谈到他在长江中见到“连樯并米船”,《后出塞》中又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这些反映出当时
A.南方农户赋税负担十分沉重
B.南方政府力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江南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27.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
言保甲称:“保甲之役······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
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28.甲午战争后,时人口称的“新书”“新报”作为“新学”的具体承载物,其关注度与传播度均有显
著提升。“新书”“新学”“新党”与“旧书”“旧学”“旧党”成为两组互相对立的流行语汇。这反
映出当时
A.知识分子知识取向与身份认同的分化
B.民间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D.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
29.1921年,李大钊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
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他提出了“耕地农有”的口
号,花了很大功夫调查、统计、研究土地问题。他在北方区委党校的讲课中特别强调了依靠
农会和建立农民武装的重要性。这表明李大钊
A.强调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B.准确判断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提倡普遍推广国民革命运动
D.较早注意到革命同盟军问题
30.1946年2月25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开放外汇市场案》,重新规定了汇率,允许黄金外汇的买卖;3月4日,中央银行又制定了《黄金买卖细则》,在上海抛售黄金;至1947年3月,各地纷纷涌向上海抢购黄金,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也快到达临界点。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
说明
A.经济改革中蕴含着政治危机
B.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C.民族工业发展空间得以扩大
D.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31.2005年3月7日,BBC广播电台公布了一项全球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
世界各国民众心目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良好。其中,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
的国家和人数,超过了对美国和俄罗斯进行的同类调查。这说明
A.中国积极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B.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凸显
C.英国对华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
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32.《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逐渐成熟的标志,他确立了罗马私法的三大中心:人、物和诉讼。围绕“人”这一中心,论述了罗马市民、拉丁人和归降者等基本问题。围绕“物”这一中心,论述的是物法关系、债法关系(包括契约之债和非契约之债)以及财产继承和转移等基本问题。这
表明罗马法
A.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
B.揭示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C.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
D.体现了公民法的法律主体
33.13~17世纪的中西方科技发明
由此表可知,中西科技不同成就取得的根本因素在于
A.经济结构
B.政治制度
C.文化传统
D.思维方式
34.俄罗斯学者阿·福明根据列宁的“四月提纲”得出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这一结论,并
认为苏维埃国家是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没有在社会形态上取得突破。
据此可知,该学者
A.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基本条件 B.肯定了十月革命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C.认为十月革命性质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旨在强调十月革命影响的不深刻性
35.2020年11月15日,历时8年,关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议签订,协议由东盟十国发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为重要贸易伙伴参与。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定义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区域自贸协定。该协定的签署
A.利于区域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B.推动了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C.创造并完善了自由投资环境
D.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得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
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羡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
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
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
予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
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新变化及其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共同特征。(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城市工业体制,从许多方面来看,是苏联工业中指令性体制的翻版。决策过分集中,已被看作造成工业效率日益低下的一个原因。1978年之前,解决这一弊端的主要办法是把决策权下放到省甚至县一级。但是,这种指令性体制的基本特征却仍旧未动。1979年,中国的计划制定者已开始了改革这种指令性体制的试验:允许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竞争,而在这之前每家企业在本地区的市场享有垄断;另外,他们还试图重新利用奖金来刺激工人和管理人员,而且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以从内部提高企业的效率。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影响。(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外侵略的祸水急骤囤积,欧洲和平格局被打破。希特勒虽然野心很大,想称霸世界,但他连“一举占领欧洲的力量也没有,只能一步一步地来
实现他的扩张计划,或者先向西线出击,或者先向东线出击,而不能两线同时开战”。他下决
心接受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教训,竭力避免两线作战。在当时的局势下,制止德国外侵祸水的进一步溢出,是当时欧洲各国的共同目的,当时对希特勒最有效的制裁是苏、英、法结成可靠的、紧密的军事同盟,但是英、法一心实行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处心积虑地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以从中谋利,因此对苏联提出的苏、英、法谈判毫无诚意。1939年8月1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该条约的签订,是面对英、法的绥靖,集体安全无望,德入
侵波兰之箭已成离弦之势,苏联不得不退而自保的产物。
——摘编自张玉璋 李周全《外交推迟战争的范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诸葛亮(181~234年),琅琊阳都人。诸葛亮七岁时父母均离世。当时,正处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群雄割据,战乱不已。诸葛亮的故乡也遭到了曹操军队的血洗
屠杀。诸葛亮兄弟被迫离开家乡,在襄阳附近的隆中隐居下来,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他爱读兵法和《申子》《韩非子》等著作,用心研究各种学派的观点和主张。诸葛亮经常和徐庶、庞
统等有才华的年轻人交往,切磋学问,议论国事,并成为挚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
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又夺占荆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
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
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理,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
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范志忠《诸葛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所作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葛亮成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的原因。(7分)
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秋季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24.B 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第一则材料的大概意思是:商纣王不敬重上天,给殷国降下了大祸,殷国已经丧失了福命,我们周国已经接受了;第二则的大概意思是:做君主的自始就不该贪图安逸啊!如果他先去知道了耕种和收获的艰难之后再去享受安逸的生活,那就可以明白小民们的疾苦;第三则材料大概意思是:注重人民的五常之教和民食,丧葬和祭祀。重视诚信,讲明道义,于是武王垂拱而天下治。据此可知,《尚书》中所反映的思想,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重德”和“重实际”的特点,故B项正确。殷商时期,统治者往往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体现出政治行为的神秘色彩,但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君权
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故排除C项;材料与重视人文主义无关,故排除D项。
25.D 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结合材料信息“时人对选官的批评”“抨击政府重文吏而轻儒生”“清浊不分”等可知,东汉察举选官的方式受到冲击,清流士大夫对这一选官方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选官方式,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不是察举制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是其选官方式具有弊端,受到抨击,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的治理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对地方政事的干预,故排除C项。
26.C 考查唐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由材料“江南户口多,而无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调物”“长江中见到*连樯并米船'”“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可知,唐玄宗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兴盛,因此推动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赋税沉重这一信息,故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南北是统一的,所以不存在所谓南方政府,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主旨并未强调商品经济的活跃,故排除D项。
27.B 考查清代的地方治理。根据题干,在清代,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地方宗族关系是地方家族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在封建官僚政治下不是执政的基础,故排除A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地方官员不可能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的,故排除C项;保甲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
28.A 考查晚清时期的思想。根据题干,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追求“新学”,“新学”的传播制造了大量“新党”与“志士”,导致读书人群体中“新党”与“旧党”的分野日益突出,也反映了清末读书人群体知识取向与身份认同的分化,故A项正确。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受到猛烈冲击,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发生了分化,并未强调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融合,故排除D项。
29.D 考查李大钊思想。结合材料中“农民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花了很大功夫调查、统计、研究土地问题”等可知,李大钊很早重视到农民问题,认识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之一,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社会革命的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中虽提到了半殖民地的中国,但是并未准确表达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李大钊提倡普遍推广国民革命运动,故排除C项。
30.A 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黄金采取的措施,结果使国民政府损失大量外汇黄金,导致国民党统治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库更加空虚,国民政府的威望也必然大大降低,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国民政府对黄金采取的措施,没有提到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故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黄金储备的急剧下降是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故排除C项;通货膨胀是因为国家发行货币量增加导致的,故排除D项。
31.B 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根据题干,“在世界各国民众心目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良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的国家和人数,超过了对美国和俄罗斯进行的同类调查”可知,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良好的印象来自于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完善,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英国的广播电台对22个国家的调查,并未涉及英国政府,故排除C项;“根本性变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32.C 考查古代罗马法。根据材料“人、物和诉讼”“围绕“物”这一中心”“物法关系”“财产继承和转移等基本问题”可知,在《法学阶梯》中,有关私有财产的内容占据很大的篇幅,体现了罗马法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罗马法的编排和主体次序,无法体现其逻辑体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等自然法精神,故排除B项;根据“罗马市民、拉丁人和归降者”可判断当时为万民法,故排除D项。
33.A 考查中西方的科技。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重技术、重经验总结,这适合需要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而西欧重科学、重理论概括,适合商品经济社会,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要素,均排除。
34.C 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根据题干,该学者依据列宁的判断,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仍旧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并未上升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故C项正确。材料中学者是对十月革命的性质进行评判,并未揭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基本条件,故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D项也不是学者强调的主旨,故排除。
35.A 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题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完成签署,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这些地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故A项正确。这是经济组织,不是政治组织,所以谈不上对政治格局的影响,故排除B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有利于创造自由的投资环境,但目前与自由的投资环境尚有一定距离,故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故排除D项。
41.(1)危机:消极避世,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西冲突凸显。(4分)成因: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中国坚持“天朝上国”理念;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殖民扩张。(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新变化:复辟帝制与民主共和斗争激烈;从学习西方到走以俄为师的道路。(4分)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6分)
(3)共同特征:新旧思想出现交锋;出现社会转型之势;深受国际局势影响。(5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2.示例一:
观点: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具有时代特性。(2分)
阐释: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文精神的产生使人们的思想逐渐脱离宗教神话的束缚,一些哲学家对美和艺术进行了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形成了最早的美学思想。到中世纪时期,罗马天主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占有最多的地产,控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罗马天主教会主张禁欲主义,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受到排斥和打击。进入近代,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传播了人文精神,解放了思想。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美学思想也呈现出对人的肯定并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8分)
综上所述,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时代特性。
(2分)
示例二:
观点:文艺复兴时的美学思想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2分)
阐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这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也得益于意大利保存了较多的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从人的角度出发认识世界、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追求现世的幸福。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也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10分)
45.(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工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6分,任答两点即可)特点:由局部试验到全面展开;由仿效苏联到日益结合国情;加大市场因素的作用。(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影响: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加快了工业增长的步伐,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7分)
46.(1)背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德国法西斯上台;希特勒为转嫁危机,对外侵略扩张,危及欧洲安全;希特勒吸取一战中两线作战的教训;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和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计划落空;苏联为确保自身暂时的安全。(8分,任答四点即可)
(2)简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苏联赢得了短暂的和平时间以加强战备;使德国在二战爆发后一段时间内避免了两线作战,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侵略。(7分)
47.(1)贡献:联合东吴于赤壁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民族交融;实行屯田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军事改革,提高军队战斗力。(8分)
(2)原因:勤奋好学,自立自强;善于结交良师益友;忠心辅佐幼主,任劳任怨,赏罚分明;多才多艺,为人正直。(7分,任答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