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21:5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导 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天是浪漫的
夏天是热情的
那么
,秋天呢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一种情调呢?
学习目标
1、把握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2、学习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
作家——郁达夫
创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第二部分
整体感知
返回
从标题看本文写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情感?
1
2

怀念
标题解读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本文写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情感?
1
1、快速浏览全文,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
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的呢?
2
3
秋味
挚爱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2、我们应该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
牵牛花 槐蕊
秋蝉 秋雨
秋枣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
下面请同学重点看3-11段,边看边解决两个问题:
①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②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请大家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
教师精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孤独寂寞
冷色调
清凉、冷清
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观秋色
听秋声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以声衬静
孤独、痛苦
品秋味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悲 凉
第五部分
归纳总结提升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景)与作者的主观感受(个人心情)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字里行间也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流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心情。
归纳总结
第六部分
当堂检测
1、课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D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D
第七部分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完成《素养提升训练》P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