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1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1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1 11:49:40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木兰辞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问题:为何必须参加出征?为何自备兵器?可能是哪个时代的故事?
新课导入
了解淝水之战,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本课知识结构
一、淝水之战(P93-94)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P94-95)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P95-96)
知识目标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
苻坚像
王猛像
材料:苻坚具有较深的汉文化修养,继位后重用王猛,加强中央集权,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提倡儒学。国势强盛后,苻坚开始扫荡北方的割据政权,先后攻灭了前燕、前凉和鲜卑拓跋部所建的代国,统一了北方地区。他又大举进攻东晋,夺取益州。
探究新知
2、概况
(1)时间:
(2)交战双方:
前秦
公元383年
(4)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87万 VS 8万
东晋
(3)兵力对比:
(5)结果: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前秦大败
(3)结果:
PK
投鞭断流
视频:淝水之战
鲜卑拓跋氏崛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2)北方各族长期杂居,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鲜卑拓跋部保持原有习俗,不利于国家治理。
材料:前秦统一北方时,拓跋部政权一度灭亡。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即代王位。396年, 拓跋珪即皇帝位(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北魏太武帝)于431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灭汉人建立的北燕,439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探究新知
内蒙古嘎仙洞刻石拓片:嘎仙洞遗址摩崖石刻祝文,位于嘎仙洞入洞前厅西侧15米的石壁上,通高9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竖行,每行12字至16字不等,全文201个字,对鲜卑民族起源、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建国,后定国号为“魏”,定都城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北魏与南朝宋(420年-479年)、齐(479年-502年)、梁(502年-557年)南北对峙。
2、改革概况
(1)皇帝:
(2)目的:
①直接目的: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拓跋宏
(467-499年)
材料:孝文帝(467-499年),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471-499年在位,庙号高祖。他4岁即位,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冯太后去世后,独揽朝政,提倡以儒学治国,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改革概况
(1)皇帝:
(2)目的:
①直接目的: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措施:
①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性质:
(5)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467-499年)
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卷十九
平城:①位置偏北,受柔然扰袭,不便控制整个北方地区,也不利于学习先进的文化。②气候干旱,粮食短缺;③保守势力较大。
洛阳:1、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说一说: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
视频:改革概况
2、改革概况
(1)皇帝:
(2)目的:
①直接目的: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措施:
①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汉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4)性质:
(5)影响:
材料:(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卷七
2、改革概况
(1)皇帝:
(2)目的:
①直接目的: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措施:
①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汉化: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4)性质:
(5)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均田制:北魏时期,鉴于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知识链接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经济:
①内迁民族由畜牧转向农业生产;
②汉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各族生活习惯。
蒸馍、烙饼(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探究新知
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家具,打破了席地而坐的传统,家具向高大型发展。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经济:
(2)政治:
少数民族政权重视世家大族,实行君主专制。
①内迁民族由畜牧转向农业生产;
(3)文化:
用汉语、民族舞乐传播、儒佛道发展。
(4)心理:
②汉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各族生活习惯。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
百官上朝示意图
三教合流
北魏陶俑
2、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凉·佛、菩萨
北燕·提梁铜腹壶
前秦瓦当
前凉 铜钱
北魏·书法
西魏     北周
北朝政权更迭
东魏     北齐
北魏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7年) (557~581年)
(439~534年)
534年,高欢扶植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扶植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1.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了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形成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地区对应出现的景象是( )
A.“王与马,共天下”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D.“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是指荆州扬州人民生活安乐,户籍和人口充实,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发展,C项正确;A项是士族门阀制度的体现,排除A项;B项是南北朝时期民歌《敕勒歌》的内容,反映的不是江南地区,排除B项;D项描述的是汉朝文景之治时期的场景,与材料不符合,排除D项。太选C项。
课堂练习
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答案】A
【详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符合题意,B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鲜卑习俗,C排除;北魏孝文帝没有实现南北统一,D排除。故选择A。
3.热干面是武汉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在古代,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各类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生产经验、技术,甚至是农作物,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改变了南方老百姓的饮食习惯,D项正确;南方人口增多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面食口感更好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