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整式及其加减 课时 内容 去括号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线索:(1)由本章第一节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情境钟体会去括号必要性,通过探究多角度对去括号法则的合理性进行说明。(2)应用: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 去括号是整式的化简和整式加减的基础,并对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以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去括号法则.数学思想:类比、一般与特殊、分类讨论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小学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式的运算还十分陌生,解决好字母表示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通过类比数学习式,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式通行”,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从而实现数到式的飞跃。
课标解读 掌握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心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掌握的行为动词:能 使用、迁移、归纳、总结. 运用的行为动词:证明 设计、选择、解决、推广.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 课标27页: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2.经历去括号法则的形成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 课标12页: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3.归纳去括号法则,能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难度:括号前“-”去括号,括号前系数不是“+1”“-1”去括号) 课标28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评价设计 1.通过环节一问题2评价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环节二活动一、二评价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环节三评价目标3归纳去括号法则的达成; 4.通过环节四检测目标3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的达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去括号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思维上呈现出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启发诱导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以及启发诱导,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辅以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推送试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前准备 1.导学案 2.希沃5课件 3.易课堂平板
思维 导图
教 学 过 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评价目标1) 回顾本章“搭火柴棒”的游戏中,学生曾经给出的多种不同的表达式,思考: 1.这几个表达式合并同类项之后的结果相同吗? 2.在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课后深度备课:在本章“搭火柴棒”的游戏中,学生曾经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表达式,但当时受学生知识水平所限,并没有讨论它们本质上的一致性.本课时延续了这个情境,一方面使同一个情境能够贯穿全章内容,使教科书内容有很好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自然地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及其价值,达成学习目标1.】 环节二:自主探究—去括号法则的依据(评价目标2) 1.活动一(勇者闯关一): 计算:+(+5)= -(+5)= +(-9)= -(-9)= 总结运算的依据; 2.活动二(勇者闯关二): 计算: 思考:可以借助什么去括号?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平板完成闯关一、二练习题并总结去括号依据: 1.( )前的“+”可以看作本身;( )前的“-”可以看作相反数。 2.可以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去掉括号。 【课后深度备课:本环节原设计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有理数运算出发,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多角度归纳去括号法则的依据,拓宽学生思维。但是在上课时发现提前预设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所以此环节可以多设置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翻阅曾经做过的题,找出其中含有括号的式子,引导学生思考去括号的依据,这样才是真正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环节三:合作探究—去括号法则(评价目标3) 1.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给下列两组式子去括号: 小组合作:(1)订正两组式子去括号的结果;(2)组员分享去括号的方法。 2.结合生活实例解释,两个代数式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3.观察并思考,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发生了什么变化?归纳总结去括号法则。 【学生活动】1.学生利用平板独立完成闯关三,小组合作分享去括号的方法,即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用“+1”,“-1”分别乘以括号里的各项; 2.学生编写应用题,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3.归纳总结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课后深度备课:本环节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上一环节探究出的去括号依据完成问题1,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去括号法则;另外对于整式化简出现困难的第4个代数式鼓励学生利用生活情境对其合理性进行说明。课堂上对于问题2学生题目编写新颖并具有针对性,能够合理解释,两个代数式的意义,但是对于去括号法则结论的得出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提前预习过本课,对于课本上的定理已经形成机械式的记忆,所以在探究环节积极性不高,思维定式,一味的记忆法则内容而忽视了法则的获得过程,也引发思考对于一些探索规律的章节,并不提倡学生提前预习。】 环节四:即时检测(评价目标3) 1.检测一:去括号 2.检测二: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3.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思考:你有做题的小技巧吗? 4.检测三: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5.他们能顺利登顶吗?如果不能,你加以改正。 思考:你能总结在去括号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1.学生利用平板独立完成检测一; 2.师生共同完成检测二中(1)步骤书写,学生独立完成(2); 3.小组合作完成挑战,并总结当括号前系数不是+1,-1时,先将括号内各项乘以系数的绝对值,再按照法则去括号。 4.学生纠错并归纳:(1)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各项都变符号;(2)括号里每一项都要乘括号前的系数,不要漏乘。 【课后深度备课:本环节的习题设计很有梯度,学生对于括号前系数不是+1,-1的化简存在困难,尤其是括号前系数为负数,课堂上忽视了学情,此环节没有真正落实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处理不够深刻,可以第一次做检测三让学生都分享自己的错误,然后再紧跟一组变式题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环节五:情境再现 解决问题 回顾课前的问题,这三个表达式合并同类项的结果是否相同,你有什么启示? 这三个表达式合并同类项的结果相同。数学让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像表达式看似不同,其本质相同。 评价备用题: 1.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有这样一道题:“当a=0.25,b=-0.37时,求代数式的值。”有一位同学指出,不用条件就可以求出结果,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课堂小结 1.对照学习目标分享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哪些错题经验? 2.猜想一下之后我们要学习什么? 学生先同学交流,再班级内分享,教师评价引导,希望同学们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作业布置 A: 1.利用思维导图完成课堂再现; 2.完成习题1-4. 3.观看微课学习如何添加括号; B: 1.观看微课二次学习,利用思维导图完成课堂再现; 2.完成习题1,2
板书设计 去括号 1.依据:(1)“+”本身,“-”相反数; (2)乘法对加法分配律 2.法则:(1)“+”,括号内各项符号都不改变; (2)“-”,括号内各项符号都改变. 3.注意:不漏项,不漏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