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15
荔枝赋并序
1.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
东曲江)人。唐朝开元宰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岭
南诗祖,世称“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封“始兴伯”,谥
“文献公”,赠“司徒”。擅长于山水诗和感遇诗。在唐代诗歌
发展史上,张九龄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
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他在使唐诗的品格由初唐的“正”
向盛唐的“醇”的发展方面,主要作出了三个方面的贡献:第
一,进退随缘,“九龄风度”为盛唐文人确立了一代美的风范;
第二,倡导恢复诗歌缘情体物的传统;第三,自成一家,开盛
唐山水田园诗一派。他的诗风可用“清省醇厚”来概括。他的
诗歌语言素练质朴,意境清淡自然,艺术手法娴熟,韵味悠长。
著有《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
2.相关知识
(1)描写荔枝的诗句
①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②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③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王逸《荔枝赋》)
④嚼凝天上味,嗅异世间香。(白居易《荔枝诗十八韵》)
⑤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
酪。(白居易《荔枝图序》)
⑥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渤《咏荔枝膜》)
(2)曲江风度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
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在位期间,张九龄为
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
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
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
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其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3.背景资料
开元十八年,张九龄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写
了这篇文章。在此之前,张九龄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
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当重贤能,不徇资历。当时,他的文才
为宰相张说所器重。后张说罢相,他也受累外迁,其心中自然
也有对现实诸多的无奈,对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愤慨。因而,
写作此文,作者也是有感而发。
“固”通“故”,所以
“匪”通“非”,不
“曷”通“何”,如何
2
.
通假字
①
诸公莫之知,而
固
.
未之信
(
)
②
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
匪
.
亏
(
)
③
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
缋
.
(
“
缋
”
通
“
绘
”
,华丽
)
④
不丰其
华
.
,但甘其实
(
“
华
”
通
“
花
”
,花朵
)
⑤
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
曷
.
通
(
)
3.一词多义
①效
动词,显现,引申为“施展”
名词,错误
í
ì
况士有未
效
.
之用
(
)
斯用兵之
效
.
也
(
名词,效果
)
不
效
.
,则治臣之罪
(
动词,见效、奏效
)
②
疾
í
ì
亦古人之深
疾
.
(
)
寡人无
疾
.
(
名词,病、小病
)
问民之所
疾
.
苦
(
名词,痛苦、忧
患
)
声非加
疾
.
也
(
形容词,强、猛烈
)
草枯鹰眼
疾
.
,雪尽马蹄轻
(
形容词,锐利
)
③因
连词,于是
í
ì
因
.
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
)
罔不
因
.
势象形
(
介词,顺着、就着
)
因
.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介词,依靠、凭借
)
不如
因
.
善遇之
(
介词,趁着、趁此
)
因
.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介词,通过、经由
)
中国未闻有
因
.
变法而流血者
(
介词,因为、由于
)
蒙故业,
因
.
遗策
(
动词,沿袭
)
形容词用作动词,被轻视
使动用法,使……丰盛
使动用法,使……沉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陋、瞧不起
4
.
词类活用
①
未
玉齿
.
.
而殆销
(
名词用作动词,用玉齿咬
)
②
夫物以不
知而
轻
.
(
)
③
不
丰
.
其华
(
)
④
但
甘
.
其实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甘美
)
⑤
沉
.
美李而莫取
(
)
⑥
浮
.
甘瓜而自退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浮
)
⑦
不高不卑,
陋
.
下泽之沮洳
(
)
5.文言句式
)
①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 (
②果之美者 (定语后置)
)
③孔翠于斯 (
④诸公莫之知 (宾语前置)
⑤而固未之信 (
)
判断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6.重点句子翻译
①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
何以异也?
译文: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
没有对他深入了解,那么他与处于偏僻地区的荔枝有什么不同?
②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译文:承蒙安逸平和的传播,经历冬寒夏暑而不凋零。
③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
以吐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
之不工。
译文:山有五岭高入白云,江有千里岸生清枫,为什么这
么美好的生物却生长在偏远之地呢?嗟叹你的命运太不顺利。
蒂部像芍药的子房一样聚集,外皮像龙鳞一样紧密
排列,内膜像润洁的玉,果肉像向阳盛开的萍花。
确实是雕刻精美的杯盘中的仙液,是华美宴席上
的珍品。
角度一:内容理解
1.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
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分析】“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
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并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
文人士子鸣不平。
2.第二段写了荔枝树的哪些特点?
【分析】①生长环境:受气于东方,生长于偏远的南方。
②生活习性:向阳生长,寒暑不凋。③外形:树干粗壮,枝叶
繁茂,树形如盖。④生长之地:不高不卑,枝干刚直。
3.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分析】在前文充分描摹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
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远之地,山川阻隔而难以被
“贵人”所知。这一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
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
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
角度二:佳句品味
4.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灵根所盘,
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
侧生之见疵?
【分析】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出荔枝的姿态美,对云烟、
孔雀、翠鸟的描写,衬托出了荔枝的勃勃生机和美好姿态。荔
枝的生长地势 “不高不卑”, 暗示了仁人志士的品格。
5.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
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
人之深疾。
【分析】用人们的感受来间接描写荔枝的甘美与价值。指
出古人的谬误,再次指明荔枝不为人知的事实。呼应前文,为
后文作铺垫。(共16张PPT)
16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迁居四川。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涯。天宝初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被排挤出京。此后漫游江湖间。李白的作品
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
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李白是盛唐
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2.李白的名句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⑤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⑧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⑩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一词多义
①假
动词,给予
í
ì
大块
假
.
我以文章
(
)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
.
于物也
(
动词,凭借、借助
)
以是人多以书
假
.
余
(
动词,借给
)
乃悟前狼
假
.
寐,盖以诱敌
(
动词,假装
)
乃以吴叔为
假
.
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
形容词,暂时代理
)
府吏闻此变,因求
假
.
暂归
(
名词,假期、假日
)
名词,原因、道理
副词,诚、真
③
良
í
ì
古人秉烛夜游,
良
.
有以也
(
)
良
.
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
(
形容词,良好、优秀
)
此皆
良
.
实,志虑忠纯
(
名词,善良、贤良的人
)
秦王目眩
良
.
久
(
副词,很
)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雅的话题
3
.
词类活用
①
古人秉烛
夜
.
游
(
)
②
飞
.
羽觞而醉月
(
使动用法,使
……
飞动
)
③
高谈转
清
.
(
)
大自然
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从弟,堂弟
5.特殊句式
)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②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判断句)
)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④罚依金谷酒数 (状语后置)
判断句
状语后置
6.重点句子翻译
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译文:何况温暖的春天以其烟柳美景来召唤我们,大自然
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
②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摆出丰盛美好的宴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
醉倒在月光之下。
角度一:内容理解
1.作者与从弟宴游桃李园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短暂,韶华
易逝;“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效仿古人,及时行
乐;“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提
供的繁复、斑斓的形态、色彩吸引了他们。
2.文章运用了哪些典故?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典故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用《庄子》
中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人生欢乐有限,今晚要尽情欢乐。典
故二: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用南朝文学家谢惠连的典故。
目的是赞颂堂弟们聪慧。典故三: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用晋代石崇《金谷诗序》的典故。既表痛饮狂欢之意,又
表现诸弟高雅的一面。
角度二:佳句品味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分析】这句话只用了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
字前着一“阳”字,让人仿佛感到春天的温暖,看到春天的多姿
多彩。春天地气上升,形成袅袅轻烟弥漫于空气中,给自然景
物披上一层轻纱,给人以文采焕然、赏心悦目的感受。另外,
这两个句子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阳春”是多情的,她用美
丽的“烟景”来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
章”献给我。
4.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
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分析】作者处处以谢家子弟作比,赞美诸位堂弟人才俊
秀,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大家高谈阔
论,坐花醉月,豪情纵横,把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文赋骈散
单元导读
赋和骈文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宋文赋
行文似散文,押韵似诗歌,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对称美、建筑美、
音乐美和典雅美。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骈文,四位文学家充分
运用骈文特有的方式表情达意,语言华丽典雅,具有对称美,
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冲击和审美愉悦。
内容上,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着力描写了
滕王阁壮丽的景色,铺叙了宴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
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体现了“居卑位而思有为”
的蓬勃进取精神。苏轼的《后赤壁赋》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景
物风光,创造了一个奇异迷离的意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表现出作者外儒内道的思想,折射出作者身处逆境而又能超脱
的人生境界。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以荔枝为描写对象,托
物言志,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难伸的苦闷和无奈。
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描写了李白与诸从弟在春夜
欣赏美景、高谈阔论、饮酒作诗的情形,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
《
《
行文上,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句式对偶,音韵和谐,
辞采华美。《后赤壁赋》景物与情理相交融,具有诗情画意,给
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荔枝赋并序》借荔枝表达心中的
感怀,运用对偶句式,语言富有韵律美。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
序》紧扣题目,层次井然,富有修辞美。
学习本单元,重点要了解唐宋赋和骈文的文体特征,注意
唐宋文赋骈散相宜的结构,体味骈文对偶句式的韵律美和感染
力,领悟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和哲理。
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1.作者简介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初唐文学家,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六岁
便善写文章,人称神童。据说约十五岁时被荐于朝任职,后因写
文章得罪权贵而被革职。约二十六岁时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
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探亲途中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学识渊博,著述极多。其诗文俱佳,
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
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人们所传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而最为人所称
道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的《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
不朽”的天才之作。
2.文学常识
(1)序
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
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赠
序类的文章。
(2)骈文
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
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
上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
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
典和藻饰。
3.中国三大名楼
(1)黄鹤楼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之巅,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
鹤矶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的千杯之恩,
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
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跨上黄鹤
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
取名“黄鹤楼”。此后,历代许多名士曾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
作赋。
(2)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始建
于唐开元四年(716)。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气更甚。该楼高19米,为四
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纯木结构。楼顶承托在玲珑剔透的如意
斗拱上,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为我国现
存古建筑中所罕见。现在的岳阳楼是1984年重修的,保持了原有
的历史风貌。登岳阳楼可观赏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3)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坐落在江西南昌赣江东岸,规模宏大,阁高九丈,
共三层。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 28次之多,为
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是仿宋风格,建于1985年,高57.5米,
占地47 000平方米。王勃的《滕王阁序》使其作为文化名楼而
扬名天下。
4.背景资料
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即其去世前的两个多月,
适逢重阳日,王勃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
阎某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
榜政绩,同时都督阎某还有一个目的——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
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
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再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准备了
纸笔,遍请众客,别人不便驳阎某的面子,都不肯贸然提笔。
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不推辞,当场写
下了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轴”通“舳”,船尾把舵处,代指船
2
.
通假字
①
俨
.
骖
于上路
(
“
俨
”
通
“
严
”
,整齐
)
②
青雀黄龙之
轴
.
(
)
3.一词多义
①故
形容词,与“新”相对,旧
动词,穷尽
í
ì
豫章
故
.
郡,洪都新府
(
)
君安与项伯有
故
.
(
名词,交情
)
既克,公问其
故
.
(
名词,原因
)
广
故
.
数言欲亡
(
副词,故意、特意
)
故
.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名词,故乡、故地
)
②
尽
í
ì
宾主
尽
.
东南之美
(
)
潦水
尽
.
而寒潭清
(
动词,消尽
)
聊乘化以归
尽
.
(
名词,完、尽头
)
尽
.
信书则不如无书
(
副词,全部
)
动词,属于、是
动词,连接
③
属
í
ì
时维九月,序
属
.
三秋
(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
(
名词,类别
)
属
.
予作文以记之
(
动词,通
“
嘱
”
,嘱托
)
在骨髓,司命之所
属
.
(
动词,掌管
)
④
引
í
ì
控蛮荆而
引
.
瓯越
(
)
恭疏短
引
.
(
名词,一种文体,序
)
左右或欲
引
.
相如去
(
动词,牵、拉
)
名词用作动词,看、望
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使动用法,使……委屈
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
谦辞,后生,晚辈
迎接
朝廷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
高高的大道
6.文言句式
①奉晨昏于万里 (状语后置)
②童子何知 (
)
③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状语后置)
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
)
⑤纤歌凝而白云遏 (
)
⑥物(有)华天(有)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被动句
7.重点句子翻译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文: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会悲悯那仕途失意的人呢?
(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③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落的晚霞与孤单的野鸭一齐飞向天边,秋天的江水
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运气不顺,命运多艰;冯唐老得快,李广封侯难。
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日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
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坚强,绝不能放弃崇高远大的志向。
⑤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文: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扶摇之风仍可到达;少年的时
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晚。
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译文: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只能拿着自己的作
品深深叹惜;既然已遇到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弹奏一曲《高
山流水》又有何羞愧呢?
⑦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胜之地不能长存,如此盛宴也难有第二次;当年
兰亭宴集盛况已成往事,繁华的金谷园也已变为荒丘废墟。
描写对象 顺 序 特 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由古及今名称的沿革 历史悠久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由天及地 界域广大,辖境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具体的位置 地势雄伟
角度一:赏析所绘美景
1.第一段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
点?
【分析】
2.第二段“渔舟”一联所写是作者眼前的景象吗?
【分析】这是想象之景,彭蠡、衡阳,非目力所能及,正
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亦足见作者胸襟之开阔。
3.试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
【分析】这两句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
浑然一色:落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
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
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角度二:鉴赏写作技法
4.体会作者写宴会场面的作用。
【分析】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
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
作反衬。
5.第三、四两段的抒情基调含苍凉之感,试分析两者的区
别。
【分析】第三段抒情基调是抑郁,略见苍凉;第四段抒情
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
6.本文运用了很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有什么作用?试
举第五段中的例子分析。
【分析】本文中典故的运用,多达二十余处,自然贴切,
对于铺陈事物、抒发感情、丰富文章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①借典故来表达自己虽失意而不颓唐失志:“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②借典故来表示自己
幸遇嘉宾知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③用典故来表示
自己即将去侍奉父亲:“他日趋庭,叨陪鲤对。”④用典故来期
望众宾客泼墨撰文:“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共15张PPT)
14 后赤壁赋
1.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
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
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
为代表的骚体赋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
了赋的体例,称“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
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
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
2.背景资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
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
眺望,或泛舟江中。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
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联想起建功立
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苏轼又
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
赋》。
“反”通“返”,返回
“俛”通“俯”,低头
3.一词多义
①望
名词,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动词,返回
í
ì
是岁十月之
望
.
(
)
望
.
美兮天一方
(
动词,向远处看
)
先达德隆
望
.
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名词,名声、名望
)
日夜
望
.
将军至,岂敢反乎
(
动词,盼望、期望
)
吾令人
望
.
其气
(
动词,观察
)
②
归
í
ì
将
归
.
于临皋
(
)
吾妻来
归
.
(
动词,女子出嫁
)
众士慕仰,若水之
归
.
海
(
动词,归入
)
而其
归
.
书也必速
(
动词,归还
)
微斯人,吾谁与
归
.
(
动词,归附、归向
)
云
归
.
而岩穴暝
(
动词,聚集
)
③顾
副词,可是
动词,看
í
ì
顾
.
而乐之,行歌相答
(
动词,环顾
)
顾
.
安所得酒乎
(
)
时夜将半,四
顾
.
寂寥
(
)
道士
顾
.
笑,予亦惊寤
(
动词,回头看
)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
顾
.
汝也
(
动词,顾虑、考虑
)
三
顾
.
臣于草庐之中
(
动词,探望
)
三岁贯女,莫我肯
顾
.
(
动词,关心
)
连词,表承接,接着
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使动用法,使……震动
4
.
词类活用
①
履
.
巉
岩,披蒙茸
(
名
词用作动词,踏
)
②
掠予舟而
西
.
也
(
)
③
羽衣
.
.
翩跹
(
)
④
横江
东
.
来
(
名词作状语,向东
)
⑤
草木
震
.
动
(
)
⑥
顾而
乐
.
之
(
意动用法,以
……
为乐
)
“反”是“返回”的意思;“而”,连词,不译
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6
.
文言句式
①
曾日月之几何
(
)
②
步自雪堂
(
状语后置
)
③
归而谋诸妇
(
)
④
复游于赤壁之下
(
)
⑤
揖
(
于
)
予而言曰
(
省略句
)
⑥
如
.
此良夜
何
.
(
表疑问的习惯说法,如
……
何
)
7.重点句子翻译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
掠予舟而西也。
译文: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
那么大,就像穿着黑裳白衣,发出响亮的长鸣,掠过我们的船
又向西飞去了。
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也变得不认识了。
角度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
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分析】苏轼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的感慨,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
年华如逝水的无奈慨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2.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因何而悲?
【分析】①季节不同,景物相异,触景生情,从而联想到
自己一生的大起大落。②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
精神寂寞),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
悲哀到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3.你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
一笔?
【分析】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中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
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
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
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角度二:探究艺术特色
4.试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析】(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人生
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
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三段虽然重在
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虽处于困境却
能超脱的人生感悟。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
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
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
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
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
写更为自由,于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作者超
凡的文字功力。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
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