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随堂优化训练》课件:语文 选修2 广教版 第一单元(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随堂优化训练》课件:语文 选修2 广教版 第一单元(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8 15:01:30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山水游记
单元导读
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纵情于登临览胜,寄意于山水泉石,营
造了物我相融的清幽意境,形成了言志载道的独特风格,是我
国古代散文中的璀璨明珠。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本单元
的四篇文章,展现了一幅幅美妙奇异的山水画卷。小石城山记》
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作者徜徉于大自然的美景
之中,惋惜绝美山石陈列于偏远之地,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
之境,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黄州快哉亭记》极写


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即景生情,寓理于景,畅谈了人生见解,
即只要保持旷达的胸襟,则无往而不快; 道山亭记》形象地描
述了道山的奇异风光,生动地描写了福州的山川形势、风土人
情,给人以奇、险、美之感,热烈而真挚地赞扬了程公知山乐
水的情怀及其治闽新其城、新其学的政绩; 百丈山记》着力描
述循水游览的情景,展示了涧水美的形貌,再现了“于林薄间
东南望”的瀑布的壮丽,描绘了夕照绚烂、云海变幻的奇妙景
象,表明了作者不畏艰险、热爱自然的情怀。


在写法上,四篇游记各有特色。 小石城山记》语言凝练而
生动,议论抑扬婉转,将个人的身世之感融入山水景物的描写
之中,物我合一。《黄州快哉亭记》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
议论层层递进,淋漓尽致。全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
一炉。 道山亭记》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构思严谨朴
实,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排比,语言富有音韵美。《百丈
山记》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循水游览的情景;采用定点
换景的方法,描写瀑布、日光、云海等壮丽景象,极具层次感。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领悟作者从自
然中获得的感悟,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所作的哲理性思考,探
究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1 小石城山记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著有《河东先生集》。与
韩愈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
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山水游记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
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
2.关于“记”的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
言志。
3.《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共八篇,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 《 钴
潭记》、《钴 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
家渴记》、 《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是我国
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
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
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一方面直接刻画
山水景色,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处处浮现着
作者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
浓郁的凄幽情调。
4.背景资料
柳宗元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遭到保守势
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到永州后,他
的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
和攻击,心情抑郁。在被贬永州的十年间,柳宗元到处游览,
搜奇探胜,借以开阔心胸,寻找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
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1

字音识记


(yín)
睥睨


(pì nì)

(lì)


(kuī)



(cù)



(y
ǎ
n)



(dí)


(tǎnɡ)
2.一词多义


②以
动词,应该
介词,拿、用
动词,认为
介词,按照
通“已”,已经


í

ì



如是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可使
(
副词,恐怕,大概
)


副词,稍微
副词,一会儿
形容词,密集
名词,运数、命运
代词,那,指水声
连词,表转折,却
助词,的
向下走
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怪
3.
词类活用

逾黄茅岭而



名词用作动词,
________)



之可上

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


其一
西


,寻之无所得

名词作状语,
________)




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__________
_______
__
_
__
________

不超过
这,指示代词
5.文言句式
①投以小石 (状语后置)
②其响之激越 (定语后置)
③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省略句)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译文:没有(肥沃的)土壤而生长着美好的树木与箭竹。
③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
很洪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真是劳而无功。
角度一:品景
1.在文章里,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奇”的特点来写,具体表
现在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
的情态。
2.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
答。
【分析】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
角度二:品情
3.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
的感叹?
【分析】“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
有神灵才能创造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
上有。
4.作者在第二段中对造物者之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
【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
“果无”。
5.如何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质疑?
【分析】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但像小石城
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
景只有神灵才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
物者确实有。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
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
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
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
弃置而愤愤不平,同时也是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在议论
中虽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
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
与愤懑之情。
6.“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
【分析】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慰之辞都不
能代替柳宗元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
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
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是
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
如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作者在抒发身世之叹、
愤懑之情后,还在议论中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
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共14张PPT)
3 道山亭记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建昌南
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北宋散文家、
学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
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
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其文风则源
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
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的主要成就
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 400 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
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著有《元丰类稿》。
副词,连续、接连
动词,连接
名词,一类
3

一词多义




í

ì


数驿乃一得平地


九层之台,起于




动词,堆叠、积累







í



ì
山相


无间断


舟载者昼夜


于门庭

动词,集中、聚集





也,可以一战





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



予作文以记之

动词,请托、嘱托

动词,夸耀
动词,怜悯
连词,即使




í

ì
人以屋室巨丽相




凡在故老,犹蒙





不侮





“鳏”
,名词,老而无妻的人





í

ì


其土长川居之人




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连词,虽然

⑤于
⑥以
介词,表比较的对象
连词,因为
介词,用来


í

ì
开其地,列


中国

介词,在

可比


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之山
(
)



í


ì
不敢


舟楫自任也

介词,用、拿






多阻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介词,凭、按



寓其耳目之乐


如钩子一样弯曲
走下
使……更新、革新
4

词类活用

侧径


出于不测之溪上
(
名词作状语,
____________)




簟席而尽于四瞩
(
名词用作动词,
____________)

三山者鼎



(
名词作状语,像脚趾一样
)




其城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__
______________)

虽下贫必


其居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宽敞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势,水流动的规律
6.文言句式
①闽,故隶周者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为亭于其处 (状语后置)
③石错出(于)其间 (省略句)
7.重点句子翻译
①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
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译文: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
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
水流激射如箭。
②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
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
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③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
之外,其志壮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山亭)用来寄托他(程公)耳目的欢乐,不但
忘掉了其路远和险峻,又将他的思绪漂浮于尘世之外,他的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多么伟大啊!
角度一:赏析作者所描之景
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分析】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①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
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
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出山路的奇险。②再写水之险。
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
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
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分析】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
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
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给水赋予了生命。可
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3.第二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分析】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
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
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角度二:探讨作者写作目的
4.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
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分析】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
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
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共18张PPT)
2
黄州快哉亭记
1.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
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都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随着革新与保守派人物
的交替上台执政,苏辙为官也几起几落。到崇宁元年(1102),
革新派又当权,苏辙再度被贬,于是他决意退职,回颍川居住,
平日或静坐禅诵,或读书著述,如此达十年之久。政和二年
(1112)卒,享年 74 岁。苏辙一生的进退出处和政治态度,与
其兄苏轼很相似。在文学方面,虽然诗文作品很多,但成就不如
苏轼。其文多议论而少记叙,比较重视“养气”,所以文势奔放,
笔力雄健,说理透辟。他的诗歌创作,多是生活实录,缺乏提炼,
缺乏形象和美感。晚年退居颍川后写的一些诗作,较注重反映现
实生活,即使是描写个人心境和情态的,也多带有真情实感,如
《秋稼》、《南斋竹》和《游西湖》等。有《栾城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
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
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怀民,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
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
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
为它作记以表纪念。
2.一词多义


动词,像
连词,假如
连词,假使、假如



í


ì
与海相


(
)




(
代词,你的
)



有情天亦老
(
)


夫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
文言句首助词,与



连用
)
动词,靠近
介词,和
动词,给






介词,用来
介词,因为
取名 
在晚上
使……惊动
使……惊骇
向西
排成行列
使……跟从
3

词类活用

而余兄子瞻


之曰

快哉


名词用作动词,
__________)



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名词作状语,
__________)








使动用法,
__________

__________ )

西

望武昌诸山

名词作状语,
__________)

草木
行列



名词用作动词,
__________)

昔楚襄王


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使动用法,
________ )







牖无所不快

名词用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


房屋
利用
疾病
5.文言句式
①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被动句)
②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状语后置)
③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状语后置)
④今乃得玩之(于)几席之上(省略句)
⑤快哉,此风(主谓倒置)
⑥而风何与焉(宾语前置)
⑦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
⑧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宾语前置)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译文:这些都是墨客骚人、心怀忧思之士触景伤情、痛苦
难堪而不能承受的景象。
②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在夜间,鱼龙在
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
读书人活在世上,如果心中不舒畅,那么,他到
什么地方不会感到忧愁呢?
角度一:整体感知
1.快哉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析】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都在被贬之中;身处逆境,但都很达
观。
2.作者登临快哉亭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
【分析】登临快哉亭,昼夜可以于“几席之上”尽情览赏
雄壮景色,放眼四周,可见西边武昌冈陵起伏的诸山,草木成
排成行,渔夫樵夫的屋舍清晰可数。此为“快哉”之一。沿江
两岸的沙洲,正是当年曹操、孙权觊觎的战略要地,也是周瑜、
陆逊为争夺此地奔走劳形的地段,这也可以让世俗之人睹此称
快。此为“快哉”之二。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两种忧乐观,分别是哪两种?
【分析】一般人的忧乐观:“人有遇、不遇之变”,地位
处境不同,心情亦自不同。苏辙在这里提出了更高一级的忧乐
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也是文章的中心。
角度二:体会评价
4.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由此,
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分析】宋玉是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刺,寓意在借风
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
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
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5.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析】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
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
能辅之以成快。所以作者对他是赞赏与肯定的。从中可见作者
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之情。
角度三:品味鉴赏
6.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本文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
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
然则无往而不快。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
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
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
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
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阖,淋漓尽致。前段寓情
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
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共14张PPT)
4 百丈山记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
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著名的
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对日
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
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代定为
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思想深受“二程理学”的影响,
更将其发展为“程朱理学”,其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
600 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的
作用。
2.一词多义
②穷
动词,迫近
形容词,穷尽




í

ì



西山


不宜妄自菲



动词,轻视、看不起

儿已


禄相

形容词,微少、微薄



í

ì
至是则亦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形容词,不得志、
不显贵

④当
动词,越过
动词,估计
介词,面对、对着
动词,把守




í



ì


水石,峻激相搏处
(
)
垣墙周庭,以


南日

动词,遮挡

一夫


关,万夫莫开

)


是时,项王兵四十万

介词,处在某个时间




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副词,将要、将





í

ì
十余级乃得






,然后知长短

动词,量长短



我至军中,公乃入


名词用作动词,筑壁
名词用作动词,照着
3

词类活用

循两崖曲折而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


循磴而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名词作状语,在南面





其后无所睹



日光






于林薄间
东南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久而益



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悲伤


正对着看
5.文言句式
①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判断句)
②而作神祠于其东 (状语后置)
③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 (定语后置)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涧水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阁建在水上,正对着水石相激处,石峻水激,
互不相让,势如搏斗,这景致最有韵致,很值得玩味。
③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
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
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
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也是值得喜爱的地方。
角度一:赏析作者所描之景
1.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
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分析】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它们的
共同特点是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
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
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课文第三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分析】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
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
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
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角度二:鉴赏作者写作技巧
3.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分析】作者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
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
力集中。
4.本文是如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一呈现出来的?这对总体
把握山水美景有何作用?它在详略布置上有何特点?
【分析】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三段采用
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一呈现出来。这让读者既
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又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在详略布置上,可观之处重点描绘,如小涧、西阁、瀑布、山
峰等。无足观之处则一笔带过,如山庵。其他方面的内容则干
脆不写,如上山经过,省去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
盖自此始”。因此,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方式灵活,富
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