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五单元
议论散文
单元导读
本单元共选录四篇唐宋议论散文。这四篇议论文论题广泛,
无论是儒学传统的重新发现与回归、人格与学术的互动,还是
政治智慧与战争艺术的彰显,都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
题,同时也凸显了作者的文化心态与人格魅力。
韩愈的《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
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诽谤之风,并指出“怠与忌”是
“毁”的根源。苏洵的《心术》从治心、尚义、养士、智愚、
知己、审势、出奇、守备等方面阐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柳宗
元的《鞭贾》利用鞭贾事例对当时无真才实学却窃居高位的腐
败官员进行讽刺,表达了对朝廷不辨贤愚、不识真伪,势必导
致祸国殃民的悲惨结局的忧虑。王安石的《兴贤》对历史兴亡
与是否兴贤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证,阐述了“兴贤”的重要性。
《
唐宋议论散文富有创造力,不为儒术所拘限,渊雅雄放的
文风激荡着个体生命的阳刚之气。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散文都体
现了这一特色。《原毁》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心术》分条
论述,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鞭贾》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主旨深刻,结构精巧; 兴贤》为文环环相扣,说理透彻,逻辑
性强,文笔劲健。
学习本单元,我们应通过与“唐宋八大家”对话等表达交流
活动,感知古人的心灵世界,体味唐宋议论散文的文体特征,
探讨唐宋议论散文的审美维度,领略“唐宋八大家”的人格魅力。
17 原 毁
1.文体知识
论辩体散文,是指那些以分析事理和辨明是非为主,而又
带有一定文学性的文章。而那些虽以议论为主,但在语言章法
等方面没有多少文学价值的文章,不应划入论辩体散文的范畴。
这也是区别文学和非文学论辩文的一个大致界限。
唐宋两代,是论辩体散文由衰落到复兴并进一步发展的重
要时代。当时,在论辩文的文体形式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出现了“议”、“论”、“辩”、“说”、“解”、“原”等
文体。如韩愈的《师说》、《进学解》、《原毁》等。
论辩文的写作讲究气势。气势是一种居高临下、奔腾不息、
势不可当的力量。文章有了这种力量,就会有一种慑服人心的
艺术魅力。“理”和“情”又是密不可分的,刘勰说:“情与
气偕。” (《文心雕龙·风骨》)气势和感情往往相伴而生。
一篇论辩文,如果说理透彻、深刻,而且带有强烈的感彩,
势必会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讲究论辩的艺术技巧,是我国古代论辩体散文的优良传统。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辩文是说理的文章,如果
没有文采,就更加不能远行了。再说,论辩文从《尚书》到诸
子,到“唐宋八大家”,向来都很重视实用性。写作论辩文,都
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或某种政治学术观点。因此,在
写作中,一般都要反复琢磨,精益求精。
2.背景资料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尤其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了这篇《原毁》,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3.一词多义
名词,缺点、缺陷
名词,好事、善事
动词,擅长
动词,擅长
②
善
í
ì
轻以约,故人乐为
善
.
(
)
能
善
.
是,是足为艺人矣
(
)
咨诹
善
.
道,察纳雅言
(
形容词,好的
)
素
善
.
留侯张良
(
)
太祖曰:
“
善
.
。
”
乃南征
(
表示同意
)
子
善
.
视之
(
副词,好好地
)
①
病
í
ì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
病
.
也
(
)
亮疾
病
.
,卒于军
(
动词,病情加重
)
君子
病
.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动词,担心
)
动词,比得上
③
及
í
ì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
及
.
焉
(
)
自古
及
.
今,未常闻也
(
动词,到
)
彼众我寡,
及
.
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介词,趁着
)
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动词用作名词,取得的进步或收获
动词用作名词,名望
形容词用作名词,过去的(错误);现在的(表现)
形容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的原因
即使这样,承接上文,稍停顿
一般人
判断句
固定句式,不也……吗
6
.
文言句式
①
彼,人也;予,人也
(
判断句
)
②
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
)
③
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
状语后置
)
④
不亦
.
.
待于人者轻以约
乎
.
(
)
⑤
求其
所以
.
.
为舜者
(
固定句式,
……
原因
)
7.重点句子翻译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周密,他要求
别人既宽容又简约。
对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办好事情;对自己
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
③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
尊己也。
译文: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
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跟着产生了,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
角度一:理解内容大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分析】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第三段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分析】当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
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
(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和不应者表现不一
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韩愈作论的缘由是什么?
【分析】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
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
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
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角度二:鉴赏写作特点
4.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分析】 特点之一是以“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在“责己”
与“待人”方面的截然不同态度作比较:前者“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后者“其责人也详,其待人也廉”。以“古”
映“今”,针砭“今之君子”人心不古。
特点之二是曲尽人情,“假托他人之言辞,摹写世俗之情
状”(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一),显得生动可读。文末点出毁
谤之根源在于“怠与忌”,仍摹写人情薄恶,曲尽其态,击中时弊。
特点之三是语言朴实生动,表现出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
特点。(共14张PPT)
18 心 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
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
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
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其文章“指事析
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艺术风格以雄为
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
苏洵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忧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
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
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
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
乎吾心”,写“胸中之意”;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
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
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2.背景资料
《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
丹的侵略气焰日益炽盛。为求苟安,宋朝每年都得向契丹、西
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共处中,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
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
法和战例, 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
著,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3.一词多义
名词,战争
名词,士兵、军队
名词,武器
②举
动词,发动
动词,攻下
动词,举出、提出
①
兵
í
ì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
兵
.
(
)
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
兵
.
不殆也
(
)
据
兵
.
而寝
(
)
í
ì
知理而后可以
举
.
兵
(
)
举
.
所佩玉
玦
以示之者三
(
动词,举起、抬起
)
戍卒叫,函
谷
举
.
(
)
举
.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傅说
举
.
于版筑之间
(
动词,任用、选拔,句中是
“
被
选拔
”
之意
)
杀人如不能
举
.
(
形容词,尽
)
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
③所
表被动,为……所……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名词用作动词,戴,穿
名词用作动词,做将领
形容词用作名词,长处,短处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悠闲自在
4
.
词类活用
①
冠
.
胄
衣
.
甲
(
)
②
不
义
.
,虽利勿动
(
名词用作动
词,合乎正义
)
③
知此者,可以
将
.
矣
(
)
④
尺
.
箠
.
当猛虎
(
名词作状语,拿着一尺长的鞭子
)
⑤
兵有
长短
.
.
,敌我一也
(
)
⑥
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
险
.
(
)
⑦
然后可以制
利害
.
.
,可以待敌
(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和
不利的形势
)
⑧
丰犒而
优游
.
.
之
,所以养其力
(
)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5
.
文言句式
①
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
判断句,
“
也
”
表判断
)
②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
)
③
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
(
)
④
而又以敌自尝
(
宾语前置
)
⑤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
)
⑥
此黄帝
之所以
.
.
.
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
固定句式,
……
原因
)
⑦
小利小患不
足以
.
.
辱吾技也
(
固定句式,能够、可以
)
⑧
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
.
.
(
固定句式,怎么办、为什么
)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
制利害,可以待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文: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卒,士卒激起义愤,就可以投
入一切战斗。
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
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③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
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即使兼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
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虚实,
又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
角度:写法探究
1.文章第七段在形式上有何特点?这样处理材料有何好
处?
【分析】在第七段中作者采用情境问答式来提出“扬长避短”
的作战策略。采取这种方式来行文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制造出
了一种真实的情境,使文章具有最大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文章第八段的材料组织与其他段落有何不同?请具体分
析。
【分析】文章第八段采取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式来阐
述自己的观点。用“尺箠当猛虎”和“徒手遇蜥蜴”两个比喻的对比
来说明“有所恃”和“无所顾”的区别;又用“袒裼而按剑”和“冠胄衣
甲,据兵而寝”的具体事例作比来说明“善用兵者以形固”的道理。
全段文字通俗易懂,与前文的纯粹说理截然不同,使文章充满变
化而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3.本文的特点之一便是论述自然流畅,试分析其论述过程。
【分析】由治心而养士,而审势,而出奇,而守备,即先
从智谋胆略说起,接着谈正义战争激发士气,善于备战养兵,
保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可以取得
战争的胜利。段落分明,井井有条。(共10张PPT)
19 鞭 贾
背景资料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气,许多官员好高
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高爵显
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
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
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
“遫”通“速”,迅速
3.一词多义
形容词,顺
副词,终于
名词,纹理
动词,整理
①
遂
í
ì
视其首,则拳蹙而不
遂
.
(
)
四者无一
遂
.
(
动词,顺利完成
)
寻向所志,
遂
.
迷,不复得路
(
)
成事不说,
遂
.
事不谏,既往不咎
(
副词,已经
)
②
理
í
ì
其
理
.
若粪壤
(
)
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
.
(
动词,治理
)
当窗
理
.
云鬓
(
)
是未明天地之
理
.
,万物之情者也
(
名词,规律
)
动词,吝惜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④
而
í
ì
则伏
而
.
笑
(
)
必五万
而
.
后可
(
连词,表承接
)
其节朽黑
而
.
无文
(
)
子何取于是
而
.
不爱五万
(
连词,表转折
)
③
爱
í
ì
子何取于是而不
爱
.
五万
(
)
吾
爱
.
其黄而泽
(
动词,喜欢
)
动词用作名词,把柄
名词用作动词,用蜡打
状语后置
4
.
词类活用
①
视其
握
.
,则蹇仄而不植
(
)
②
向之黄者
栀
.
也
(
名词用作动词,用栀染
)
③
泽者
蜡
.
也
(
)
5
.
文言句式
①
复之以五十
(
)
②
出五万,持
(
之
)
以夸余
(
省略句
)
③
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
(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
6.重点句子翻译
①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
怒;必五万而后可。
译文:还价五十,他就笑弯了腰;还价五百,就小怒;还
价五千,就大怒;一定要五万才肯卖。
②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
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译文:凭他那空空之腹,泥土一样的纹理,却要求他承担
重大的责任,哪有不出事,落得像摔伤一样的祸患呢?
角度一:深层探究
1.文章为何对鞭的色泽进行详细的描绘,有何具体的作
用?请简要分析。
【分析】文中写到当富者子向作者夸鞭之时说道“吾爱其黄
而泽”,并且还引用了贾者的话,当作者“汤以濯之”后,即成
“枯”,“苍然白”,到最后则成“空空然,其理若粪壤”。作者之所
以如此详细具体地描绘鞭的色泽变化,其目的是为文章主旨服务,
使读者首先形成一种主观的感觉印象,再在后文进行类比写朝中
部分官员的现象,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如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
【分析】应该说文章的作者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其政治
上的理想抱负和个人情操在文中表现得比较充分。在最后,作
者写到“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而获坠伤之
患者乎!”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当朝者担忧,也是在为社会
担忧——有如此官员在朝,如何不让人揪心?
角度二:艺术鉴赏
3.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析】(1)比喻恰当,效果强烈。文中对鞭的质地进行
了详细的描绘,并以之比喻朝中的官员,如“空空然”、“其理若
粪壤”等语同时出现在鞭和官员身上,自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另
外,鞭击马而折,富者子“坠于地,伤焉”又与文末“而获坠伤之
患者乎”相呼应,使人一看即明白。
(2)语言生动传神。文章的叙述语言不多,但刻画人物形象、
叙述人物语言的文字却极为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如鞭贾的
神态,先是“伏而笑”,继而“小怒”,再则“大怒”,最后才“可”,这
一系列情态动作的描述,将一个狡诈的商人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
在了读者面前。又如对鞭的描写,从“首”到“握”,再到“行水”,然
后是色泽的描绘,无不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行文技
法。(共15张PPT)
20 兴 贤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临
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
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
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
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
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2.相关知识
(1)王安石为文的特点
以议论为主,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
而多是针砭时弊,通过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较
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评议简练、朴素,立意非凡。
(2)王安石的名句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③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④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春夜》)
⑤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二首》)
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
唱,后庭遗曲。(《桂枝香》)
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3.背景资料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力主变法,救
国救民。在变法前,为制造舆论,引起士大夫与封建集团最高
首脑——皇帝的重视,王安石写下了此文。
“涂”通“途”,治世的境界
3.一词多义
动词,践行、履行
动词,依凭、凭借
介词,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并列
动词,以为、认为
②
以
í
ì
国
以
.
任贤使能而兴
(
)
愿
以
.
十五城请易璧
(
)
久之,能
以
.
足音辨人
(
介词,凭、靠
)
夫夷
以
.
近,则游者众
(
)
日削月割,
以
.
趋于亡
(
连词,表结果
)
受命
以
.
来,夙夜忧叹
(
介词,表时间的界限
)
皆
以
.
美于徐公
(
)
①
践
í
ì
然后
践
.
五帝、三皇之涂哉
(
)
马蹄可以
践
.
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
动词,踩、踏
)
然后
践
.
华为城,因河为池
(
)
③而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递进
代词,通“尔”,你的
í
ì
魏、晋
而
.
下,至于李唐
(
)
蟹六跪
而
.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连词,表并列
)
楚怀王贪
而
.
信张仪
(
)
死
而
.
有知,其几何离
(
连词,表假设
)
而
.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
④其
代词,它
代词,那些
副词,还是
连词,表选择
í
ì
其
.
衰也亦有祭公谋父
(
)
而余亦悔
其
.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第一人称
代词
,我
)
既
其
.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
如土石何
(
表反问,相当
于
“
难道
”
、
“
怎么
”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
其
.
还也
(
)
于乱石间择
其
.
一二扣之
(
指示代词,其中的
)
呜呼!
其
.
真无马邪?
其
.
真不知马也
(
)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粗俗鄙陋的人,一般人
直到
有才有能
4
.
词类活用
国以任
贤
.
使能而兴
(
)
5
.
古今异义
①
古今之通义,
流俗
.
.
所共知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
。
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
(
含贬义
)
。
②
魏、晋而下,
至于
.
.
李唐
古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③
则
才能
.
.
者进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一般指个人的才思和能力。
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说的就是……吧
6
.
文言句式
①
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
(
判断句,
“……
也
”
表判断
)
②
不责人以细过
(
)
③
(
君主
)
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
省略句
)
④
盖用之与不用
之谓
.
.
矣
(
)
7
.
重点句子翻译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放弃贤能之士自负
专断而衰败。
角度一:深层理解
1.“兴贤”与国家的兴衰有何联系?
【分析】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
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现状,实行新政,有远大的抱负。要使
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而且变法
会涉及社会的多方面,特别触及官场的腐败和用人体制,如果
朝廷能够广开贤路,招揽英才,君王能任贤使能,虚心纳谏,
那么兴邦就有希望。如果有贤不用,必将导致国家衰亡。
角度二:探究论证思路
2.作者是如何在本文中论证“兴贤”对于当时的政治实际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分析】作者在文末连用五个假设句,细致地描述了“有贤
而用”之后将会出现的廉洁清明的社会局面,从而凸显出“兴贤”
对当时政治的重大现实意义。
3.本文是怎样进行严密的论证的?
【分析】文章先讲“兴贤”的重要性,然后讲“兴贤”的
具体做法,从而完整地回答了包括“重才”、“用才”两个重
点方面的“兴贤”问题,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历史事实,以古鉴今,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