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优化课堂》课件: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优化课堂》课件: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8 15:01:30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中华古韵
4
烛之武退秦师
◆作品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为“十
三经”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
春秋》、 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
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
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
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
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
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
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两
年后还是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
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
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
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
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
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
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关于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通过记述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fán

zhuì
quē

páng
shù
gōng
2.通假字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理智)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文章通过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
秦晋联盟,说服秦伯退兵,消除郑国的危机,塑造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全文脉络如下:
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
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鉴赏明确: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
心战术,大体说来可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
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
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 125 个字,却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
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的现状,
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来
祸患。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
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
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
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
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倾心点拨:
1.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分析明确: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
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令人信服。他在说辞里
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
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
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
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
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
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
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
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
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
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
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
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
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
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倾心点拨:可以从揭示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方面分析。
分析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
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
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
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
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
了必要的铺垫。
3.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有人认为这样写有损其形象,
你是怎样看的?
倾心点拨:可以从揭示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方面分析。
分析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
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烛之武是一个能言善辩之人,从
后文的游说可以看出这一点,但直到年老仍然不被重用,心中
难免会有感伤和牢骚。面对郑伯的请求发一发牢骚,这不仅不
会损害烛之武的形象,反而更突出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为
了捍卫国家主权,他抛开了个人的恩怨,临危赴难,只身入强
秦,最终说退秦师,挽救了郑国。这样,就使人物形象更显得
有血有肉。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倾心点拨:分析秦、郑、晋三国重新组合之后势力的变化
并猜测晋国的用心。
分析明确: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
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
“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
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
之数,难以预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
作用。
5.分析佚之狐、郑伯的形象特征。
倾心点拨:分析这两个人的形象,先看他们在“退秦师”
事件中的身份是什么,再结合他们在事件中的表现和所起的作
用来谈。
分析明确: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
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当郑国居于危险境地,
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的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承认“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
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
之武也没有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
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
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
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
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
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也”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
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对方没有驻扎在一
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
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
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
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
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
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
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
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
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
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
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
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
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
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
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即学即用】
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完成一篇小作文,字数 500 字左右。
有一天,一广告商猝死。他死后痛苦至极,灵魂无所寄托。
他的灵魂来到了天堂和地狱的门口。守门神问他,是进天堂呢,
还是下地狱呢?他犯难了。守门神看出了他的犹豫,于是就领
着他去看展示在地狱和天堂门前的大屏幕广告。他看到,地狱
里黑咕隆咚,到处是野兽,他害怕极了。同时,他又看到天堂
里到处鸟语花香,人们出入于高档宾馆,去乐园打高尔夫球,
其乐融融。
于是,他决定选择让灵魂去天堂。
可当他的灵魂真的进了天堂之后……
要求:续写出广告商的灵魂到了天堂之后的情形和结局,
叙事要有急转和剧变,富有积极性和可信度。
楼主
【解读主题】烛之武形象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
说是相当丰满的。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
个“志士”,有人称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
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到底
应该怎样评价“烛之武”这一形象呢?
第 1 楼 烛之武是一个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
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
“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
武满腹的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
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第 2 楼 烛之武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
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
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续表
续表
烛之武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
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
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力量。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
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
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
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
第 3 楼 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
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
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
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
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
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能耐。“辩士”形
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第 4 楼(共41张PPT)
6 鸿门宴
◆知人论世
司马迁(约前 145-前 90),字子长,夏阳
人,西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
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
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完成所著史籍。
代表作有:《史记》。
司马迁作《史记》时坚持“实录”精神,在选取人物时,
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对后世史
学有深远的影响。
◆作品介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
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
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 3000 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
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
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史
记》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
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故事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
206 年)。陈涉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
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涉失败后,项梁扶持
楚怀王的孙子孙心为楚王,刘邦也投靠了。公元前 207 年,项
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援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
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封为关
中王。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
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
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气愤,就攻破
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
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
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情势危急,于是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
发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古代座次的讲究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
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
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
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
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
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
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
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wàng
shuì

xiǎnɡ
zōu
wèi

jué
kuài


zhì
dàn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此亡秦之续耳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2)省略句
为(吾)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则与(之)一生彘肩
竖子不足与(之)谋
加彘肩(于盾)上
沛公军(于)霸上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4)倒装句
贪于财货 (状语后置)
具告以事 (状语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 (状语后置)
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全文以“______”
为中心,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详细地记载了鸿门
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项、刘两大势
力之间的矛盾,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尖锐冲突中
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
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鸿门宴
杀不杀刘邦
全文脉络如下: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范增说项羽曰:“沛
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鉴赏明确: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的流言飞语,
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
“开端”。第二件事是“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
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
张非常英明。这些事件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
展开。
2.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鉴赏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
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
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了解项伯与项羽
的关系,明白通过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
项羽的致命弱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
问题。此处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
与刘邦的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1.刘邦在鸿门宴中是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的?
倾心点拨:主要从是否认清形势、是否利用好部下、是否
抓住时机这几个方面分析作答。
分析明确: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避免军
事冲突。②凡事向谋臣讨计。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笼络
人心,化敌为友。④善于伪装欺骗,收敛锋芒。⑤说话谨慎,
言语得体。⑥内部团结,亲信得力。⑦当机立断,措施恰当——
主动上门谢罪、逃宴、杀内奸。
2.樊哙在席上对项羽说的话和刘邦的说法大体一致,区别
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倾心点拨:找出两段话,仔细对比,再结合两人的身份、
性格来分析。
分析明确:两人讲话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
侧重于辩解,强调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
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
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
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
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
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
看,二者区别也很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
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说话的语调、
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
3.很多人认为项羽错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你觉得责
任全在他吗?鸿门宴上该负责任的还有谁?
倾心点拨:全面分析文中的人物,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辩证地分析其他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
分析明确:该承担责任的不只是项羽一人。范增急躁易怒,
不能针对项羽的心理状态为之出谋献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
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
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
将,一个徇私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
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
问题的严重性。
倾心点拨:仔细推敲文中描写项羽的细节之处,并结合史
实来谈。
分析明确:①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
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
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
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
在武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
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
4.你认为项羽这个人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他?
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
上的脆弱。②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身上有许多缺点错误,
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应当实
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
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
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
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
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
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这就很投合
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
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中
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实力。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
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颇多,能随机应变。项
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
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
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
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即学即用】
请用上面所讲的技法描写某个同学的吃相,要求能从描写
中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楼主 假如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了刘邦,历史将会如何改写?项羽能一统天下吗?
第 1 楼 项羽干掉刘邦,消灭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可以统一天下的。但是,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和自以为是的霸气很可能使他变成一个新的“秦始皇”,最终又被新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第 2 楼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统一是必然趋势,只不过恰好由刘邦这个人来完成。即使项羽杀掉刘邦,他性格上的缺陷也决定他无力去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那么统一就会由下一个“刘邦”来完成,这是历史的必然。任何阻碍历史趋势的人最终都会被历史淹没。
【解读主题】假如项羽杀掉刘邦
第 3 楼 假如项羽杀掉刘邦,历史可能将会这样改写:项羽杀了刘邦后,想把张良一并除掉,范增极力反对,建议项羽留用张良。刚愎自用的项羽一意孤行,范增只得偷偷地把张良救出,两人秘密约定合力除掉项羽,建立像泰山一样长久的“泰朝”,范增为王,张良为臣……
第 4 楼
续表(共39张PPT)
5 荆轲刺秦王
◆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
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
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
记载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长于议论和叙事,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
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6 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
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 222 年),接着,又
派大军预备向燕国进攻,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
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
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挡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
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
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①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
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姬光欲刺其兄
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
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
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
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
即吴王阖闾。
②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
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
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阖闾因
此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
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
“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③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
姐荣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
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
的韩相国侠累。
④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
成。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
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
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jiǎn

kàng
zhèn

zhǐ

cuì
chēn
wèi
chuāng

2.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取之(以)百金
欲与(之)俱(往)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使(之)毕使于前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定语后置)
7.成语典故
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了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事已成
陈迹。唐崔颢《黄鹤楼》有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③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
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④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
出来。
⑤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
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⑥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
悲壮苍凉的气氛。
⑦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
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本文围绕一个“_______”字展开情节,通过私见樊於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
全过程。塑造了荆轲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侠士形象。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
的思想。全文脉络如下:

易水送别
秦廷行刺
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
视死如归
1.顾计不知所出耳!
鉴赏明确:这里的“顾”为文言虚词,意思是“只是,但
是,反而”。“所出”,意思是“从哪里出”。荆轲私见樊於
期,动之以情,启发他对秦的仇恨。樊於期痛恨秦国,但苦于
无计可施。这和前面的“仰天太息流涕曰”一样,将樊将军复
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2.群臣怪之。
鉴赏明确:这里的“怪”,是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之”,代“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在秦廷上的表现果如
荆轲所料,这里照应了前文荆轲迟迟不肯动身的原因,也以秦
武阳反衬了荆轲的大勇大智和善于权变、镇定从容的性格。
1.诵读“易水诀别”一段,进一步探究:作者是怎样描写
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倾心点拨:从写法上分析,看看作者写作的角度、侧重点,
写景的目的。同时注意体会气氛。
分析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
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的场面。③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
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气
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荆轲刺秦王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
惨重:除了荆轲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燕国
督亢地区的地图落入秦国之手,后来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等
等。但是荆轲却成为“中国千古第一侠客”。这是什么原因?
决定的。
分析明确:荆轲的英名与成败无关,他之所以比历史上其
他的刺客高出一筹,且被称为“中国千古第一侠客”,是因为
秦王比其他刺客要刺的人要高出一筹。更加了不起的是,这个
倾心点拨:司马迁的历史观:刺客的地位是由对手的地位
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了中国,变成了秦始皇。连荆轲自己
都不会料到,他的生命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联系在了
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荆轲的英雄形象是通过他的敌人秦始
皇塑造起来的。
3.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刺秦王失败而扼腕叹息,纷纷分
析这次行动没有成功的原因。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倾心点拨:可以从刺杀的策略和荆轲的能力入手。
分析明确:原因主要有两点:①目的不明确,造成行动迟
疑。 燕太子丹派荆轲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
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
者之间徘徊。 刺杀秦王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动用一
切的可能来保障尚不能有完全成功的把握, 在行动的目的上就
更不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将导致荆
轲刺杀行动上的迟疑,从而给荆轲带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文中
所记载的对荆轲刺秦王的一段描写,“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如果荆轲抱定的是坚决刺死
秦王的这种唯一想法,那么在匕首即将现显的一瞬间荆轲就能
将匕首拿到手,并且一刀刺进秦王的胸膛,从而完成这一闪电
般的行动。根本轮不到秦王先是大惊,而后又站起身这一系列
的反应。②荆轲的个人能力有问题。 秦王挣脱后绕着柱子跑,
荆轲在后面紧跟着追,绕着柱子跑了几圈之后,还没追上,可
见荆轲的奔跑速度不够快。秦王拔出剑来之后,回身一剑向荆
轲砍去,这时荆轲应该飞起一脚将秦王的剑踢飞,至少也应该
来个侧闪,然后再刺秦王一刀,哪怕只将秦王划破点皮,也足
以致秦王于死地了。可是荆轲居然没能躲开秦王这一剑,被人
家砍断了大腿,紧跟着又被连劈了七剑。由此可见荆轲剑法不
够高超,身手不够灵活。
1.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在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中,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
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该怎么办,然后针对“顾
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
能保全燕国的计划,层层递进,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
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
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
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
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
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
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
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 “士皆垂泪
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
壮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
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
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
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
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
够的了解、尊重和信任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
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
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
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
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
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
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
秦王殿宇上下的情状,动作,表情,高呼,怒骂,组织成一
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即学即用】
请你运用上面所讲的技法,描写一个“挤公交车”的场面。
字数在 300 字左右。
楼主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刺杀行动中最负盛名的
一次。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
刺秦王的行动是不是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呢?你是
如何看待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
第 1 楼 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
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但是秦国统
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
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给被兼
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对于秦国的兼并,六
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
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充分肯定荆
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解读主题】 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刺杀秦王的行动
续表
荆轲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
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
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太子丹初见
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
兼并而出力的。后来荆轲激励樊於期自刎献首时说
第 2 楼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这说明荆轲
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
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
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而这样
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
人们所感佩、所称颂。
续表
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
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於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
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
于樊於期来说,燕国若亡,他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
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
第 3 楼 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
而言也并非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
私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
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
虑,精明多智。
第 4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