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学制)(2001) 六年级下册3.13风从哪里来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学制)(2001) 六年级下册3.13风从哪里来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09 16: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风从哪里来
时间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指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进而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学生用简单的器材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用简单器材设计操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学习活动。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准备扇子,气球,纸风车,小刀,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与风有关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交流风从哪儿来这一科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做一做、摆事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交流对风的认识,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并将交流讨论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填写到科学记录卡上,进而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猜想、假设,通过交流初步达成共识,根据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风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实验结果,汇总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关于风的科学探究问题。以“地球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活动:进一步思考问题,搜集关于风的科学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风从哪儿来这一科学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做一做、摆事实,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对风的认识,小组内交流探讨,并将交流讨论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填写到科学记录卡上,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学生思考认识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猜想、假设,通过交流初步达成共识并根据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小组学习活动中交流、讨论并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风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实验结果,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3、 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关于风的科学探究问题。以“地球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为切入点,积极进行课后延伸拓展学习活动。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活动空间,自由展开制造风、描述风的活动,使学生在说一说、做一做、摆事实、讲道理、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课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和热情。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养成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课标要求中“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这一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学生在对风的成因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活动的设计充分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只要有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提优测试卷
板书设计
13、风从哪里来
风的成因:自然界中,由于各地气温的差异,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这就造成了空气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叫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叫陆风。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知道了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意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但是,在学习风与人类的关系时,只是停留在比较笼统的概念上,没有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