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5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5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22: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著名作家冯骥才,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我们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呢?
毛主席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的难题,“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拿来主义》,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导入
毛泽东像(来自网络)
鲁 迅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像(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
鲁迅像(来自网络)
文体特点
鲁迅像(来自网络)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作者简介
鲁迅像(来自网络)
本文《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
写作背景
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写作背景
《且介亭杂文》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冠冕堂皇   吝啬   玄虚   蹩进
 残羮冷炙  脑髓  孱头  自诩
guān miǎn sè xuán bié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掌握下列词语:
博而不精:
自 诩: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孱 头:
残羹冷炙: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广博而不精深。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准字音
自诩 脑髓 糟粕 国粹 孱头 犀利 吝啬 徘徊 譬如 蹩进 
残羹冷炙 冠冕堂皇
2.理解词义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残羹冷炙
3.将文章进行分层,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围绕题目,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整体感知
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请根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基本思路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第一部分
( 1--7 )
阐明“拿来主义” 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 8--9 )
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部分
( 10 )
文本解析
阅读课文1—7段思考: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论述了什么问题?提到的几个“主义”?这几种主义有什么特点?实质是什么呢?有什么利弊?
主义 主义 主义
特点
实质
利弊
研读课文
速读第1—6段,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的几个“主义”?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研读课文
研读第1-6段,思考:
1.“闭关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是什么?
2.“送去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
3.“送来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是什么?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研读课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闭关主义
表现:
实质:
惧外、排外
危害:
1.鸦片战争
2.割地赔款
3.导致
研读课文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送去主义
表现:
(1)送古董到巴黎展览——先送
(2)捧画挂到欧洲各国——捧送
(3)送梅兰芳到苏联——还要送
捧:恭敬的媚态
发扬国光:反语,讽刺自欺欺人
几张、挂:“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讽刺卑下地炫耀,卖力地讨好
进步:激愤的反语,讽刺媚外求荣
实质:
虔诚恭敬之态、崇洋媚外之心(卖国)
研读课文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去主义
丰富、大度:反语、讽刺,“丰富”和“大度”都是媚外求荣的借口,是自欺欺人的疯话,突出了当局的自高自大。“丰富”其实是贫乏,“大度”其实是背叛出卖。
危害:
文化堕落
贻害子孙
研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
尼采 中国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发疯而死
自诩地大物博
煤矿丰富
只送去,不拿来
亡国灭种
类比论证
作用:讽刺和批判送去主义的愚蠢可笑。
反语、讽刺,“丰富”和“大度”都是媚外求荣的借口,是自欺欺人的疯话,突出了当局的自高自大。“丰富”其实是贫乏,“大度”其实是背叛出卖。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达到论证效果
类比论证
例1《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例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也称对比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 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研读课文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送来主义
表现:
实质: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危害:
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研读课文
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来:
抛给:
送来:
拿来:
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好意。
有目的、恶意地输出。
“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实质一样。
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第一部分小结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特点
实质
利弊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盲目排外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一味媚外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嗟来之食,强加侵略
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
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本文标题是“拿来主义”,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要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说起?
答:有两个作用 1、作者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表面上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再趁势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就顺理成章了。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反正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研读课文
论证思路
闭关主义
排外
误国
送去主义
媚外
卖国
送来主义
军事、经济、文化的外来侵略
因为
所以
拿来主义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否定
肯定


先破后立
提出观点
拿来主义: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独立思考 心到
鉴别精华与糟粕 眼到
独立自主地选择 手到
文本解析
作者在批判前三种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 阅读8-9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大宅子”实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里有什么东西?该怎样“挑选”
文化遗产
比喻论证
研读课文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错误态度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指哪类人?
孱头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研读课文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指哪类人?
昏蛋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
研读课文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指哪类人?
废物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小结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昏蛋
废物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大宅子”里有什么东西?该怎样“挑选”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
文化遗产种类 实质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精华
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
旧形式
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
——吸收
姨太太
糟粕
送到药房里去
——批判地吸收
送一点进博物馆
——适当保存
请她们各自走散
——坚决抛弃
比喻论证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比喻修辞,因而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加以区分。
比喻,首先要建立在不同类事物之间,其次二者之间要具有相似性。比喻论证亦完全符合这两个特点。
对于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的成分分别比做“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将时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比作“昏蛋”、“孱头”、“废物”,形象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以达到先破后立的效果。
比喻论证: 也叫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
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化抽象为具体。
举例:孩子不是裸机,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全然的接纳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特质,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好的教育是唤醒、影响和熏陶,而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
二、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1、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描写更生动、形
象、逼真。
2、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
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
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三、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
1、举例论证所举例子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2、比喻论证所举例子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四、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应用形式。
1、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三句,然后引出
观点,展开论述。
例: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 也应明白 , 一枝
独放不是春天 ,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
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2005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运用了排比式比喻)
2、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
总结比喻、重申观点。(参见《拿来主义》)
(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提出观点)
(2)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3)、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分析比喻)
文本解析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创新!
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孱 头
昏 蛋
废 物
新人
使用
存放
毁灭
(消极逃避)
(完全否定)
(全盘接受)
占有 挑选 创新
鱼 翅
鸦 片
烟枪和烟灯
反对三种态度
(破)
提出三种方式
(立)
拿来主义观点
论证艺术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立”
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破”
论证艺术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办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先驳后立
论证艺术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①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②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④因果论证(因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我们要拿来)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论证艺术
请赏析以下句子,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明确了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运用拿来主义。季羡林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顾城告诉我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要用它寻找光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灵活运用拿来主义!
小结
季羡林像(来自网络)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2017年全美共有109所孔子学院和348所孔子课堂,约40万人在学习汉语
特朗普总统的女儿伊万卡不仅寻找中文保姆教授子女学习中文,还送阿拉贝拉和约瑟夫到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一所私立语言学校专门学习中文,并会与校方保持密切沟通
美国现代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末,西点军校就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
 美国弗兰克斯上将,以闪电般的作战短期间攻陷巴格达而声名大噪,这位军事将领的座右铭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曾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孙子兵法》在现代的意义:“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18年8月26日新闻:一位美国退役军人发帖吐槽这本被老外称为“军事圣经”的神作,却意外遭到了外国网友的嘲讽围攻。
《孙子兵法》的美国热
这位名叫约恩的军人说:“记得大学毕业后我找的第一份
工作,我那干了一辈子销售的经理一上来就跟我扯什么
《孙子兵法》。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在海军陆战队
当下士的时候,我觉得有点荒唐。”
在评论下方,一名英国网友毫不留情的说:这本书是一
个军队高级指挥官的心理学,是高级指挥系的必修课,
是写给将军看的,不是普通下士可以了解的!
还有一位美国网友说,自己的父亲收藏了六本《孙子兵法》,里面的话永远不会过时!
在美国人意识到《孙子兵法》的厉害时,日本、法国人
和德国人就已经把它视为“天才之作”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孙子兵法》
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
公司才能发达。”
  德国的威廉二世皇帝在一次大战失败后,经人推荐读
了孙子兵法。
  他对《火攻篇〉中的“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
以愠而致战”这一段感慨万分,叹息“可惜20年前没有
看到这本书!”
  在滑铁卢一战败北后,拿破仑看到此书无不饮恨道:
“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牛顿、 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一九七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19年俄罗斯将汉语纳入高考
不仅仅俄罗斯开始可汉语课程,并且还有进行统一的考试,就连爱尔兰大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中,也出现了汉文这个选项,有消息称,从2022年开始,爱尔兰的高考科目中也会包含汉语考试;
你如何看待当下“洋节当道VS春节无味”的现象?
你如何看待当下“洋电影、洋快餐”大行其道的现象?
你如何看待国宝熊猫被拍成美国电影,反输出中国大发其财的现象?
文化输出VS文化入侵
文化输出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
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宗教、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登
文化入侵,即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
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
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
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