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优化课堂》课件: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优化课堂》课件: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8 15:01:30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 诗两首
◆知人论世
(1)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派象征主
义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
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
《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代表作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是 20 世纪 30 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抗
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
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
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云中鹤。
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散文
集《再别康桥》、《自剖》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
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的整饬、华美,具有鲜
明的艺术个性。徐志摩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
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
◆写作背景
《雨巷》

《雨巷》写作于 1927 年夏天,当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最黑
暗的一个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
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
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
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
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
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在此一年多

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
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
工作。1927 年 3 月,戴望舒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
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
“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
写的《雨巷》等诗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
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想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
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再别康桥》
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从欧洲旅游的归途中,时值 1928
年 11 月 6 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
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
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这
次重游康桥是在夏日一个晴朗的下午,诗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
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遗憾的是,
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
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诗人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
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他在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
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páng huáng
chēng
chì chù
chóu chàng

tuí pǐ

shēng xiāo
xìng
zài
diàn
gāo
2.字形识别
彷(
)
仿(
妨(
)
)
寥(
)
谬(
缪(
)
)
惆(
绸(
溯(
)
)
)
塑(
朔(
)
)
婉(
蜿(
宛(
圮(
)
)
)
)
祀(
妃(
)
)
pánɡ 彷徨
fǎnɡ 仿照
fánɡ 妨碍
liáo 寂寥
miù 谬误
móu 未雨绸缪
chóu 惆怅
chóu 丝绸
wǎn 凄婉
wān 蜿蜒
wǎn 宛如
sù 漫溯
sù 塑造
shuò 朔漠
pǐ 颓圮
sì 祭祀
fēi 妃子
3.词语积累
【寂寥 寂寞】
二者都有孤寂的意味。
寂寥:寂静,空旷。
寂寞:A.孤独冷清;B.清静,寂静。
例:①放眼望去,夕阳已经落山,几抹晚霞贴在天际,一
缕余晖把大地、野花和茅草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
________,安谧。
②一忽儿的________,或许可以产生出一种奇妙的构想。
寂寥
寂寞
【沉淀 沉积】
二者都有“沉下来”的意思。
沉淀:A.动词,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B.
名词,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C.比喻凝聚、积累。
沉积:A.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携带的沙石、
泥土等沉淀堆积起来;B.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积聚起来;C.某
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堆积起来,如海洋生物的遗体
堆积等;D.比喻沉淀、积聚,多用于抽象事物。
例:③该药品在保质期内如有少许________,属正常现象。
④2012 年的奥运会正是伦敦向世界展示其人文价值与历史
________的最好机会。
沉淀
沉积
【犹豫 彷徨】
二者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都是形容词。
犹豫:拿不定主意,不知怎么办。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强调动
作。
例:⑤一到紧要关头他就________不决。
⑥鲁迅也曾因找不到斗争的方向,而________在人生的十
字路口。
犹豫
彷徨
(一)《雨巷》
《雨巷》是用____________ 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含蓄
地暗示出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委婉地表现了诗人
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这
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象征
雨巷、丁香、姑娘、颓圮的篱墙
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
全诗脉络如下:
(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诗人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
然景物,用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表现了他对个
人自由天性的追求,浸透了作者对康桥的恋情。全诗脉络如下:
再别康桥
轻轻的来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惆怅
悄悄的走
怀念失去的美好事物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
清新典雅、古色古
香的康桥
1.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鉴赏明确:这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结着愁
怨的姑娘”,喻体为“丁香”,“结着愁怨”四个字用得极妙。
如果没有“丁香”这个喻体,那么本体中“结着愁怨”就没有
根本。将抽象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比作“丁香”,我们眼前
便仿佛走着一位高洁又蹙眉、幽香淡淡又转瞬即逝的江南女子。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鉴赏明确:“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乐,有力地烘
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
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一从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雨的哀
曲”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鉴赏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河畔的“金
柳”(因为被夕阳涂满金色,故曰“金柳”)比作“新娘”,生
动形象。柳枝下垂,随风轻舞,如新娘身着金色的婚纱,娉娉
袅袅,艳丽多姿。饱含着诗人对母校的挚爱。
4.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鉴赏明确:“招摇”这个词将青荇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
了水草招手欢迎诗人的情形。反过来说,这又是作者的主观想
象,他认为母校的一草一木对他都有感情,表达了他对母校全
方位的爱。另外,这个词又描写出了水草的生机和自由,所以
诗人对其十分向往,因而自然而然地有了下面的诗句:“在康
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倾心点拨:理解“雨巷”,要从戴望舒早年的生活中寻觅
印象:①戴望舒自小在杭州生活,中小学时经常穿行在杭州城
内悠长的小巷中。②写作此诗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
大批共产党人遭杀戮,作者也被通缉。
“丁香”这个意象可以从大量古典诗词中找到来历,再结
合本诗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得出答案。
1.怎样理解《雨巷》中“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
分析明确:从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来说,“雨巷”这个意
象浓缩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时期忧伤和苦痛的复杂情绪。丁香是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
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
予姑娘,可以说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
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
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
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再别康桥》一诗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
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表达主题起什么作
用?
倾心点拨:本题主要是让我们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
特色对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作用,使我们领会重叠反
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分析明确: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
人觉得啰唆,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
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
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萦绕在作者心间。
3.《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倾心点拨: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方面考虑。
分析明确: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
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
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谨,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
二至三个音节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
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
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
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
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
“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
节几乎都可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雨巷》
1.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
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
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
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富有音乐性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
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再别康桥》
1.别出心裁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
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
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而落入诗人视线中的是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
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就是七幅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
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清
潭等。而且通过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
“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
具备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即学即用】
文学作品往往赋予普通平凡的事物一定的象征意义:月亮
象征思乡,菊花象征坚强不屈、高洁、隐逸,梧桐象征凄楚悲
凉……请就生活中某一特定事物,写一段话,阐述这一事物的
象征意义。(字数在 300 字以内)
楼主
【解读主题】古诗词中赏丁香
丁香又名百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对着丁香往
往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有白色或紫色,颜色都
不轻佻,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常常
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古典诗歌创作中,丁
香花是诗歌里拨动的一组低婉的音符,是诗人笔下流
泻的淡淡的哀怨。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具有“丁香”意
象的诗句呢?
第 1 楼 中国很多古诗词中都有“丁香”这一意象。如李商隐
《代赠》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暮春里的黄昏
时分,一位女子倚楼而立,不知不觉间,如钩弯月已
高挂天上。芭蕉未展,丁香不开,此情此景正如同女
子与思念的人不能相见而各自牵肠挂肚,愁肠百结。
第 2 楼 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李璟《浣溪沙》词中有“青鸟不
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青鸟是古代传
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于是女子便有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丁香结是愁思的象征。
第 3 楼
续表(共28张PPT)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知人论世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现代诗
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代表作有:诗集《大堰河》、 黎明的通
知》、《归来的歌》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新中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
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他又一如既往地歌颂
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
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
圆熟。
◆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
因此他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艾青 5 岁被领回家中并
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
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
空气里长大”的。
1932 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 月 12 日,艾
青和其他 12 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
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

有期徒刑六年。 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
子里。当他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
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
◆“艾青”笔名由来
艾青在狱中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将“蒋”
字的“艹”写下便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
血流成河,自己也身陷囹圄,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在“艹”
下打了个“×”,这恰好是一个“艾”字。又因为艾青生于十
二月,刚好农村里十二月是青的季节,而“海澄”又有“青色”
之意,于是“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yán
fēi
tái

xiè
dùn
jīng jí
shī

niǔ ní
(
(2)多音字

(
(
)
)

(
(
)
)

(
(
)
)
(
(
)
)
)

tāi 舌苔
tái 苔藓
qiāo 悄悄
qiǎo 悄声
fēi 芳菲
fěi 妄自菲薄
piāo 漂游
piǎo 漂洗
piào 漂亮
2.字形识别
堰(
)
揠(
偃(
)
)
掐(
)
陷(
谄(
)
)
凌(
)
陵(
棱(
)
)
忸(
)
钮(
纽(
)
)
yàn 堤堰
yà 揠苗助长
yǎn 偃旗息鼓
qiā 掐死
xiàn 陷害
chǎn 谄媚
líng 凌空
líng 陵墓
léng 棱角
niǔ 忸怩
niǔ 电钮
niǔ 枢纽
3.词语积累
【养育 孕育】
养育:抚养和教育。
孕育:怀胎生育,也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的事物。
例:①一方水土,________一方人。
②平凡中________着伟大。
养育
孕育
【凌侮 欺负】
都有无道理地侵犯、羞辱别人的意思,都含贬义色彩。
凌侮:指欺侮、侮辱。强调从人格、尊严上来侵犯对方,
语意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欺负:指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例:③他体弱多病,经常受到高年级同学的________。
④奴隶经常受到奴隶主的________。
欺负
凌侮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
运用反复、对比等手法,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集
中描述了保姆大堰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他对
保姆大堰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
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一生的悲苦经历
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
引起回忆——追怀、痛悼
全诗脉络如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生前——眷恋、感激


大堰河死后——同情、诅咒


直接赞美——赞颂、讴歌
1.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
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
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
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鉴赏明确: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
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
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
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
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
生的回忆。
2.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
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
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
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
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
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
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鉴赏明确:这一段,用了八个排比句,通过八个细节,一
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赞美
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
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
河的勤劳、善良,对乳儿无私的爱和美好的心灵。这样写,省
去了很多笔墨,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3.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
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
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
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
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鉴赏明确:这一段写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用了六个
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
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含着
笑”不停歇地劳动,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的品格,
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首尾的反复,表现了
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
的一家所做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4.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
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
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
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
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
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
亲切地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鉴赏明确:这一段进一步写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真挚的爱。
诗人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
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
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
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
境是“不能对人说的”。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反映出大堰河像
爱她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
的内心世界。这美丽的梦境和后文她死亡的凄惨形成对比,加
强了悲剧气氛,增强了感染力。
1.灵魂有没有颜色?如果没有,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写着一
首赞美诗呈给大堰河“紫色”的灵魂呢?
倾心点拨: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了解“紫色”的含义。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紫色”是尊贵的颜色。
分析明确:灵魂本来是抽象的,当然更谈不上有“颜色”,
但诗人赞美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是很得当的。因为这
是诗人对大堰河灵魂的主观感受,用“紫色”修饰“灵魂”,
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诗意;二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
丽与高贵,表达了诗人来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
2.这是一首抒情诗,却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写。怎样看待
诗中抒情与描写的关系?
倾心点拨:找出诗中属于生活细节描写的部分,分析蕴涵
在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分析明确:这首抒情诗中出现的大量生活细节,是作为诗
歌的描述性意象出现的。诗歌常见的是比喻性意象,如《雨巷》
中的“丁香”,作为诗人迷茫追求的象征,是带有比喻色彩的
意象。而描述性意象,就像这首诗中多次出现的对真实场景的
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它们构成了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
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
情感冲击力。如,诗的第四节,开头和结尾都是“你用你厚大
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两句之间连用八个“在
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对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种
描述,在这些描述里浓浓地浸润着诗人对“母亲”的赤子之情。
可以说,这首诗中的描写,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
3.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说说为什么。
倾心点拨:结合主题进行理解。
分析明确:这首诗带有自传的性质,是诗人献给自己“母
亲”的诗,满溢着赤子之情。在诗中,我们看到,“母亲”是
和土地紧紧连在一起的。“母亲”的形象时时出现在种种具体
的生活场景中,她是那个苦难年代里善良而不幸的劳动妇女的
代表。诗人把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土地上的一切的”、
“大堰河般”的母亲们的爱,也就是对生活在广大土地上的中
国农民的同情和敬爱。这样,这首诗就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气息
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1.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这首诗里,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如诗
的第 4 节和第 6 节,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
虽未作任何评论,但黑暗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明显地凸现出
来,不能不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同时他又把在家
里的“新客”地位和在大堰河家里所受到的爱抚进行对比,鲜
明地显示出诗人的亲疏和爱憎。
2.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 1 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诵“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表现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 3 节首尾句反复吟诵“大堰河,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
之情,使诗歌一唱三叹,增强了抒情效果。第 4 节中 8 个排比,
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勤劳的品格,
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照料着乳儿,歌颂了她的
美好心灵。
【即学即用】
升入高中后,你发现高中和初中的学习生活相比有什么不
同?请写一写,通过对比写出你所体会到的高中学习生活的特
点。
楼主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厚重无
私的爱。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
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
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
第 1 楼 母爱是一片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你感受到春
天的温暖;母爱是一泓清泉,即使心灵岁月里风尘蒙沙,也能让你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棵树,即使季节轮回也固守家园,甘愿撑起一片绿荫。
第 2 楼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是“母亲”,最动听
的称呼就是“妈妈”,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称
呼,充满了温馨和希望,也饱含着博爱和甜美。无论什
么时候,母亲都是最疼爱自己的那个人。
【解读主题】母 爱
第 3 楼 母爱是人世间最富有诚信的信用卡,里面的金额任你
一生怎么花,都花不完。母爱是一封厚厚的信笺,信
笺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唠叨,关于嘘寒问暖,关于添衣
加被,关于出行带伞……母爱可以是一盏油灯,光线
并不怎么亮,却照耀了每一个孩子的一生;母爱是一
根毛线编织而成的思念,穿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让他
们感到无限的温暖;母爱是一碗清汤,不加任何调料,呷一小口,便会甜醉整个心头。
第 4 楼
续表(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
沁园春 长沙
◆知人论世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代表作有:《沁园春
长沙》、《忆秦娥
娄山关》、《七律
长征》、《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在题材开拓
方面,他打破了历代诗词创作多以反映个人生活和思想情绪为
主的艺术倾向,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
为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
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使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
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毛泽东在继承了建安文学苍凉刚劲
和宋代“苏辛”豪放风格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伟人胸襟和
植根于民间的丰富语言,形成了开阔、雄浑、磅礴而又幽默、
洒脱的艺术风格,把中国豪放派诗词的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
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
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
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
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
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当时,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
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
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所以作者当时的心
情是惆怅的。
◆文体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有音乐的。
后来词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
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
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
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
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
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
本文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
来划分的。58 字以内为小令;59 至 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
长调。
qìn


liáo kuò
qiú
zhēng róng
è
wēi yí
páng bó
2.字形识别
沁(
)
泌(
)
漫(
)
谩(
)
怅(
)
伥(
)
侯(
)
候(
)
廖(
)
寥(
)
遏(
)
碣(
)
竞(
)
竟(
)
舸(
)
柯(
)
qìn 沁人心脾
mì 分泌
màn 漫步
màn 谩骂
chànɡ 惆怅
chānɡ 为虎作伥
hóu 万户侯
hòu 等候
liào 姓廖
liáo 寥廓
è 阻遏
jié 碣石
jìnɡ 竞争
jìnɡ  竟然
ɡě  百舸争流
kē 枝柯
3.词语积累
【意气 义气】
意气:A.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
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A.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
的气概;B.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例:①他忠于朋友之间的感情,重________,什么时候都
不出卖朋友。
②易中天表示,出名之后,自己一直“________用事”,
得罪了不少人。
义气
意气
【遏止 遏制】
遏止: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
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遏制:制止、控制。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
或某种力量。
例:③正义的力量是不可________的。
④奔腾的河水滚滚滔滔,不可________。
遏制
遏止
【寥廓 辽阔】
寥廓:高远空旷。多形容天空。
辽阔:广阔;宽广。多形容土地、海洋。
例:⑤望着______的草原,我的心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般奔
驰起来。
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______,大海壮阔
的景象尽收眼底。
辽阔
寥廓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旺盛。形容年轻有为、才气横溢。
强调有朝气、年轻。
年富力强:指年纪轻,精力旺盛。
例:⑦近年来,我市将一批__________、懂业务、有教育
思想的专家充实到校长队伍中来。
⑧经常与这些__________的学生在一起,她仿佛觉得岁月
在自己身上也停下了脚步。
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着重抒情,由“_______”字领起,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词脉络如下:
湘江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

青年时代的革命
斗争生活
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
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立 时间、地点、环境
看 湘江秋景
沁园春 长沙 问 谁主沉浮
忆 峥嵘岁月
记 浪遏飞舟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鉴赏明确:一个“看”字,总领下面七句。这几句描绘了
独立橘子洲头所看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
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
动静结合,对照分明。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
前的山、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下
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出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这
七句,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1.作者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倾心点拨:可从写作角度、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思
考。
分析明确:(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
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
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
力的词语。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
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表现色彩的有:
“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表现程度的有:“遍”
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表现数
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
只之多。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
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同学少年”是怎样的形象?
倾心点拨:“携来百侣曾游”承上阕所写的景物,“忆往
昔峥嵘岁月稠”引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同学少年”的形象
可从“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中概括得出。
分析明确: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携来百侣曾游”
承上阕所写的景物,过渡到叙事,十分自然。接下来就是对往
昔岁月的回忆,对一大批年轻战友的思念,进而抒发革命豪情。
由此可见,这两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
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
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将主宰一方的
军阀统治者视若粪土。
3.全词中词人的自我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倾心点拨: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写景、叙事来体现的。
上阕可从几个动词中分析词人的形象,下阕词人没有明确写到
自己,但从“同学少年”这一群相中不难找出词人的身影。
分析明确:词的上阕,词人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
来表现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鲜明的身影。
“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
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
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
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一“问”,则表明
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词的下阕,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词人高
度凝练地概括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
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
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1.写乐景,抒豪情
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
寒秋的景物,却毫无以往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
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
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
革命的必要性。作者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
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运用对比手法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
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
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
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
暗比。
3.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等。用
“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写出了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
鸟一样盘旋的情景。
【即学即用】
秋天,一个让人诗情澎湃的季节,古今多少不朽的诗句都
与之有关。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飘逸,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雄壮,刘禹
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情画意……每
个人所感受的秋天都不一样。请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你眼中独
特的深秋。
楼主 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龄,与毛泽东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相比,我们还缺少些什么?
第 1 楼 当今青年不乏理想与执著追求,但通常多定位在个人发展上,缺少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第 2 楼 当今青年谈吐作文,少刚性多柔性,缺少当年革命青年深远而雄奇的思想气魄,急需补“钙”。
第 3 楼
【解读主题】我们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