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一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王悦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同组教师初审 (签字有效) 备课组长终审 (签字有效) 编号 复印 份
课题名称:第12课 《祝福》(鲁迅)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理解“画眼睛”手法的运用;探究祥林嫂悲剧的成因
3.分析环境描写(社会和自然环境);探究不同叙述角度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成因
2、难点:探究不同叙述角度的作用
三、学习与检测
自学指导 第一学时 学习任务及检测
①链接材料(作者及文章背景) 自主阅读:1、知人论世周树人( 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写于1924年2月7日。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3、鲁迅谈《祝福》“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如果有鬼,她将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将永远见不到唯一亲爱的阿毛了,悲惨到了极点。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4.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理解检测: 《祝福》出自小说集 《彷徨》 ,主要人物是 祥林嫂 ,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在 鲁镇 。
②课文全篇(词语积累 理清情节) 自学任务:自主阅读课文积累检测:读准字音陈抟( tuán ) 悚( sǒng )然 忌讳( huì ) 尘芥( jiè ) 荸(bí )荠 草窠(kē ) 渣滓( zǐ ) 窈陷( yǎo )歆享(xīn ) 牲醴( lǐ )祥林嫂的一生是怎样的?(请用词语或短语简要概括) 丧夫 初到鲁镇 改嫁 再丧夫 丧子 再回鲁镇 沦为乞丐 死在鲁镇叙述手法常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几种。那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简单回忆一下几种叙述方法。 本文使用插叙。作用: 1、从情节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情节安排)2、从主题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表现主题)3、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种!”,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反映了封建礼教下以鲁四老头为代表的人的冷漠和祥林嫂为代表的底层人的凄惨境遇。
自学指导 第二学时 学习任务及检测
分析祥林嫂形象(“变”与“不变”的角度) 1、“我”再次回到鲁镇,鲁镇中哪些人或事没有变?变化最大的又是什么? 不变: 鲁四老爷 本家和朋友 祝福活动 变: 祥林嫂 2、自主探究:祥林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找到三次肖像描写)脸色两颊眼睛衣着装饰精神状态第一次青黄红的顺着眼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贫穷 抱有希望第二次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挂着泪痕,消失了先前的悲哀了,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失去希望第三次黄中带黑瘦削不堪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了,眼珠间或一轮竹篮 破的空碗 下段开裂的竹竿彻底绝望垂死之际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就是鲁迅“画眼睛”的肖像描写方法,小说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有什么变化? 从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的青年妇女到一个被封建礼教压迫和摧残的乞丐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是一个 (社会地位:旧中国底层农村劳动妇女;性格特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思想特点:封建愚昧; 人生经历;命运坎坷、悲惨 )
自学与互学指导 第三学时 学习任务及检测
探究悲剧成因 再次速读全文,思考:《祝福》中导致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谈谈你的看法?客观: 1.社会环境:古老的传统习俗。(男尊女卑 长尊幼卑 上尊下卑) 2.周围环境:鲁四老爷和四婶;“我”;柳妈;鲁镇的人们;狼。 主观: 1.祥林嫂个人归封建迷信深信不疑 2.处事态度过于被动(丧夫“逃避”;再丧夫“逃避”;被赶出鲁家“逃避”) 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社会吃人本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
探究标题 既然祥林嫂的故事是一个惨剧、一个悲剧,那为何小说还要以《祝福》为题,它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情节: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人物: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主题: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体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第四学时 学习任务及检测
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场景描写及自然景物描写。主要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故事的氛围、基调,烘托人物的性格、命运等;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社会风貌等描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等。【自然环境】一、下雪景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作用分别都是什么?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作用): 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第二次是“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作用): 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这一段对“雪”的描写意在衬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第三次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作用): “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的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次出现在结尾(作用):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见远处爆竹声连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写雪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社会环境】二、“祝福”景象的描写作为社会环境描写,“ 祝福”景象的描写不可忽视。“ 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作用分别是什么呢?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中间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场景: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分析叙述视角 小说都是虚构的,小说以叙述来塑造人物、创造世界。《祝福》中作者选择谁来叙述的?为什么?有什么好处?在这里,以“我”为叙述者首先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首先就是对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的突破,他的小说多采用限制叙述,将作者与叙述人明显剥离开来。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通常情况下即指作品中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人,而不是置身故事之外的作者。在《祝福》中,作者选择“我”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等,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对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即使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对她异常熟悉的人都持以不信任态度,即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他们。“不信任,不一定是不尊重,而是认为他们没有可能或没有能力把身边发生的事情依照作者需要的方式叙述出来。”在鲁镇,没有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所以,作者只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熟悉故乡、远离传统社会和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只有“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不仅如此,“我”站在这个远距离的视点上,还以悲悯的眼光注视着作品里的所有人物和发生的所有事件,把鲁镇社会这个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祥林嫂的不幸在鲁镇引不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这种表面上的麻木、混沌,显示了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
“我”在这里的作用就是:不但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而且能准确审视祥林嫂悲剧命运。同时,作者无时无刻不在解剖知识分子的灵魂
诊断巩固
第一学时
一、(A层)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几篇小说发表年代的先后顺序是:《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答案:.A(《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孔乙己》选自《呐喊》,应在《祝福》之前发表)
二、(B层)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他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
本来前任与群众关系很好,可是他与群众矛盾重重,群众沸反盈天,都要赶他走。
直至日晚,身边无银子还酒钱,他便放无赖,寻死觅活,到处寻绳子要去上吊。
过去的东西,有些我们弄清楚了,有些我们本没有弄清楚,结果谬种流传几百年。
答案:B(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寻死觅活:企图自杀。多指用寻死来吓唬人。谬种流传:荒谬错误的东西传播开来或传下去)
三、(C层)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g) 负疚(jiù) 窈陷(yǎo) 中看(zhōng)
B.新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páo) 着迷(zháo)
C.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bí) 称职(chēng)
D.踝骨(huái) 谬种(miù) 朱拓(tà) 巷道(hàng)
答案:C chen称职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四婶,( )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 )懒( )馋,( )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 )也还提起祥林嫂。
只有 虽然 或 或 而且 但是
唯独 虽然 非 即 或者 但是
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所以
唯独 因为 或 或 甚至 所以
答案.C(整句是因果关系,因此,第二空和第六空分别填“因为”和“所以”;第五空,因为前后用词相同,只能用“或者”)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直到十几天之后 ① 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② 一个小叔子 ③ 十多岁 ④ 能打柴了 ⑤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⑥ 他本来也打柴为生 ⑦ 比她小十岁 ⑧ 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答案:D(语段分述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和丈夫,分述的地方应该用分号;最后一个分句是总说,因此,这一分句前要用冒号)
【第二学时】
(A层)
1.下列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的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了
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答案:B(“无聊”是指生活没有依靠。“即”是“就”的意思)
(B层)
1.对下面这段文字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环境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场面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场面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答案:A(这段文字是对鲁四老爷书房的环境描写)
(C层)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寒暄 雕梁画栋 走头无路 药香幽微
诡密 百无聊赖 贱如草芥 寻死觅活
蹙缩 迎神接福 咀嚼赏鉴 夹着烟霭
蹒跚 竹篮打水 芒刺在背 惊惶失措
答案:C(A头-投;B密-秘;D惶-慌)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 没有。
②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 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③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 了。
果然 宽恕 逍遥自在
果然 饶恕 心满意足
竟然 宽恕 心满意足
竟然 饶恕 逍遥自在
答案:A(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第一处照应前面一句,应选“果然”。宽恕:宽容饶恕。饶恕:免予责罚。“饶恕”的程度比“宽恕”重。第二处取宽容义,应选“宽恕”。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安闲自得。心满意足:非常满足。第三处前有“事事”,应选“逍遥自在”)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阿呀,米呢 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 ……”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答案:.B(A中前后两句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所以“说”的后面应该用逗号。C“然而”前是一层意思,用分号是对的,但“另”前不能再用分号。D“脸”和“小眼睛”并列,在“干枯的小眼睛”前应用分号)
【第三学时】
(A层)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①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使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③ 。
答案:①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二、(B层)
1.下面选项中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眼睛的变化,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生动地表现了祥林嫂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B.不管祥林嫂的境遇多么悲惨,鲁镇永远是过新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处境的悲凉。
C.面对众人的嘲笑,祥林嫂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表现了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特点。
D.许多人对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这说明了众人的无聊、自私与冷漠。
答案:C项,”这表现了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特点”错误,这不是表现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特点,而是表现了祥林嫂愤怒与无言的反抗。
三、(C层)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乐于讨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答案:
1.B(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结合“话题”分析,应用“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时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结合“好书难觅”分析,应用“曲高和寡”。形同陌路:彼此像是不相识的人一样。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渐行渐远:渐渐离开,越来越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结合“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分析,应用“渐行渐远”。惨淡经营: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苦心经营:费尽心思地筹划、安排。结合“收益”分析,应用“苦心经营”。故选B)
2.D(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增强”与“关注度”搭配不当,且“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不合句意。C“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不合句意)
3.C(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可推知主语应为“文学奖”,且应放置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号作用看,此破折号后应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A、B。根据前后文逻辑,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排除D)
【第四学时】
(A层)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任何科研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天使粒子的发现,得益于先前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探索,它也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成果
B.2017年以来,该省已推荐16家企业创建了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工程,省政府想以此为示范推进全省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C.当报刊销量下降时,经营者卖其他日用品本是一种自救,这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以超范围经营为由将这条路堵住,就是在遏制市场规律。
D.某校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孩子超过47.1%以上,阅读超过1小时的孩子仅占12.8%。【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A项,表意不明,“它”既可指“天使粒子的发现”,也可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C项,“遏制”和“规律”搭配不当。“遏制”应改成“违背”。D项,“超过……以上”不合逻辑,应该去掉“超过”或“以上”。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B层)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些年来,各种思潮云谲波诡,不时有人质疑:“我们今天的精神还会燃烧吗 我们的精神家园还安好吗 ”
②在“飞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走过的雄关漫道,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是整个国家沸反盈天的巨变和进步。
③某报报道说,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无车日活动日渐冷清,不少车主对无车日百无聊赖,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动。④我对鲁迅笔下的美女蛇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又被神秘吸引的感觉,尤其是月亮在白云间穿梭、虫鸣不已的秋季。⑤如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将心比心,常从对方角度想问题,少用颐指气使的语气,多用娓娓道来的口吻,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和谐。⑥商家一旦松懈,不再保证服务质量,最终结果就是失去与消费者的联系纽带,这绝非骇人听闻。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云谲波诡:比喻千态万状,变幻莫测。正确。②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团。贬义词,感彩不对。此处指国家的变化和进步,应该用褒义词,可改为“翻天覆地”。③百无聊赖:非常无聊,指无事可做,或思想感情没有寄托。此处不符合语境,车主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没有反应,应改为“无动于衷”。④毛骨悚然:形容极端惊惧害怕。正确。⑤颐指气使: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傲慢神气。正确。⑥骇人听闻:客观发生的事情令人听了十分震惊。此处不合语境,语句强调商家松懈的后果,和是否令人震惊没有关系。此处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绝非故意说吓人的话,应改为“耸人听闻”。故选C。
三、(C层)
《祝福》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守己的特点。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受到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
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梳理出文章结构,然后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及表达技巧,再仔细阅读选项比对,找出答案。D项,“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说法错误。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并不能揭示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五、学习记录
第1学时任务 学习时间 完成情况
第2学时任务 学习时间 完成情况
第3学时任务 学习时间 完成情况
第4学时任务 学习时间 完成情况
今日之事今日毕 日积月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