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开元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开元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09 16:43:09

文档简介

开元中学初中部2020级化学第三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每个2分)
1.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的是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B.将废旧电池埋入土壤中
C.畜禽养殖场用水直接排入江河中 D.在水资源保护区内植树造林
2.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3.单独使用下列方法净化水时,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吸附 C.过滤 D.静置
4.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A.26 B.58 C.82 D.140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空气 C.双氧水 D.高锰酸钾
6.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氧化物的一组是
A.MnO2、P2O5 B.ZnO、H2SO4 C.Na2O、KClO3 D.SiO2、O2
7.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B.实验时把盛有燃烧着的红磷燃烧匙迅速插入集气瓶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
8.在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C.碳酸→水+二氧化碳 D.氢气+氧气水
9.用托盘天平称量2.8g食盐,在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这时他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A.减少食盐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甘蔗榨汁 B.炭包吸附异味 C.自行车胎爆裂 D.鲜奶制成酸奶
11.蜡烛(足量)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不变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12.下列是几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B.
13.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属不同种元素 B.②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C.①和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④属于非金属元素
14.下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水变成水蒸气——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D.湿衣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更易晾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5.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了“土特产”—月壤,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等矿物颗粒。锌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锌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0
C.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D.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二、实验题(每空1分)
19.小雨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_____(写一种即可),净化后可用______来检验是硬水还是软水。
20.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b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气体a是___________,被誉为“最清洁的燃料”,a点燃前要_______________;水中可加入氢氧化钠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2)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21.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下列图示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编号①所示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现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发生装置选择_______装置(填序号),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择______(从D~F中选择)装置。
(3)C装置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___,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4)利用G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木条放在______ (填“a”或“b”)处。
(二)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很多,根据所示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5)图甲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6)图乙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7)经同学交流,一致认为图丙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______。
(8)用图丁进行实验,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充分冷却后,活塞停留在刻度____处。
答案第22页,共22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水体、土壤污染;
B、将电池埋入土壤中,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C、畜禽养殖场用水直接排入江河中会造成水体污染;
D、在水资源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故选D。
2.A
【详解】
A、量筒读值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该操作正确;
B、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1/3,该操作不正确;
C、过滤操作中向漏斗内倾倒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该操作不正确;
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该草在不正确。
故选A。
3.A
【详解】
蒸馏可去除可溶性杂质,吸附去除有颜色和气味杂质,过滤去除小颗粒难溶性杂质,静置去除大颗粒难溶性杂质,故蒸馏净化效果最好,故选:A。
4.B
【详解】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即其质子数为58,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为58,故选B。
5.B
【详解】
A、水由水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含氧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C、双氧水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不含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详解】
A、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B、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分析】
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MnO2、P2O5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都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B、H2SO4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KClO3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SiO2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O2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8.C
【详解】
A、为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时为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冲出集气瓶外,把盛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迅速插入集气瓶中,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火焰熄灭等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不溶于水,不支持燃烧等一些性质,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详解】
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且为氢气与氧气反应,故属于氧化反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0.D
【详解】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面包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冰山融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
用托盘天平称量2.8g食盐,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先向右边托盘添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天平指针向左偏移,说明食盐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应减少食盐;
答案:A。
12.D
【详解】
A、甘蔗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炭包吸附异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自行车胎爆裂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鲜奶制成酸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可知,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19.5%,所以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选项A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9%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就无法燃烧,选项B正确。
C、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逐渐减少,选项C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水蒸气,还有氧气和其它气体,选项D错误。
故选:B。
14.C
【分析】
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符合一变多特点。
【详解】
A、该反应中反应物为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生成一种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符合一变多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D、该反应中反应物为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C。
15.C
【详解】
A、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由于①和②的质子数都为8,故属于属同种元素,错误;
B、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而②的质子数8≠电子数10,为离子,错误;
C、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①和③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6,故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D、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④属于金属元素钠元素,错误;
故选:C。
16.A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其中的“碘”和“钙”不是具体物质,应理解为元素。故选A。
17.C
【详解】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选项解释正确;
B、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选项解释正确;
C、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的大小不变,选项解释不正确;
D、湿衣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更易晾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18.C
【详解】
A、由“金”字旁可知,锌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30,不是中子数,不符合题意;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
(1) 玻璃棒 引流
(2)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肥皂水
【分析】
(1)
过滤所需的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所以还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玻璃棒;引流。
(2)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造成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从滤纸和漏斗内壁缝隙间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净化后可加入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填: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肥皂水。
20.
(1)2∶1
(2) O2 氢气 验纯 增强水的导电性
(3)C
(4)水氢气+氧气。
【解析】
(1)
电解水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多氧气少,所以a管中是氢气,b管中是氧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2)
b中产生的气体少,是氧气,故填O2;
a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填氢气;
氢气不纯,点燃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该气体前要验纯;
该实验中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4)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21.
(1)长颈漏斗
(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A D
(3)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
(4)b
(5)
(6)更环保,误差小
(7)木炭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不大
(8)8
【分析】
(1)
由图可知,编号①所示的仪器名称为长颈漏斗;
(2)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D;
(3)
C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反应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4)
利用G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从a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木条放在b端,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5)
图甲中发生反应为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6)
图乙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散逸出去,比较环保,且避免了盛有点燃红磷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气体的受热膨胀逸出,误差小;
(7)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8)
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待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后,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活塞左移,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0mL×1/5=2mL,故最后活塞停留在刻度8处。
答案第11页,共22页
答案第11页,共3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