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9 17: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单选题
1.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山西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建立,之后很快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据此反映出
A.清代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票号已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型
C.现代银行业最早产生于中国 D.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世界金融中心
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政府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于“出盐之乡”设置盐官,垄断收购盐户生产的盐,再“转鬻于商人”,由商人自行销往全国各地。该措施
A.导致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B.有助于政府退出盐业监管
C.有利于推动工商经济发展 D.削弱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3.(原创)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商人货物至者……驵侩(牙行)之徒,从而持其价,高低悉听断于彼,商人病之……为屋数十楹,名日塌坊,商人至者,俾悉贮货其中,既纳税,从其自相贸易,驵侩无所与。”由此可见牙行
A.完善了商人内部的分工合作 B.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避免了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宋江五更天从县前过,见一碗灯明,看时,却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有人据此认为宋代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材料符合历史事实,因此结论可信
B.材料出自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
C.要研究宋代的商业情况,必须合理使用史料
D.作者不是宋代人,对宋代社会的描写不可信
5.西晋和东晋政权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盛行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下背离
6.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中国外传到欧洲的文明成果的是
①茶叶 ②丝绸 ③瓷器 ④佛教 ⑤指南针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7.在古代两河流域,商人预付租用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贷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
A.只有商人才能从事放贷业务 B.借贷形式固定,规定相同
C.这类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 D.商人们创立了早期的银行
8.收养是古巴比伦人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收养关系发生时他们一定要签订契约,并在泥板上盖上双方的印章。如果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据此可知
①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②契约在古巴比伦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古巴比伦人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 ④契约有利于明确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和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如图是中国北魏墓地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铸造时间是491—518年。拜占庭帝国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这可以佐证
①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经贸交流频繁
②以丝绸之路为通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交往
③拜占庭帝国货币经济发达
④拜占庭帝国最早发明金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总条数的一半,如关于商业损失补偿风险分担机制的规定等。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商业历史悠久 B.对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了商业发展 D.商业非常繁荣
11.古代腓尼基人的商业贸易很少进行狭义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在各地寻找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把生产的货物分配到与它有商业关系的各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反映出他们
A.确立了商业霸权 B.进行一般贩运贸易
C.残酷掠夺殖民地 D.创新了商业的形式
12.罗马帝国时期,金融交易场所设立在由国家出资建造的广场上,成群的人拥挤在这里,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和信用交易。据此推知当时的罗马帝国
A.金融业比较发达 B.是世界贸易中心
C.商业契约应用普遍 D.国家垄断金融行业
13.明朝前期,市场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明政府仍然坚守明初建立的宝钞制度,禁用金银交易。这反映出,明政府
A.竭力维护对经济的控制权
B.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C.认为纸币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放弃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14.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
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15.某博物馆进行了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一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图),这个展厅的名字可能为
A.宋代民族的交融 B.海外贸易的发达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宋代商业的繁荣
16.《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1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诗句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18.《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19.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20.宋《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已经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B.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界限
C.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
21.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22.元末明初的文学、戏剧作品中经常提到珠算,如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把婢仆贬作算盘珠,要拨才动;《元曲选》“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中提到“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等等。文学、戏剧中用算盘珠作比喻,说明珠算盘已经比较流行。这一时期算盘流行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发展 B.文学、戏剧发展
C.活字印刷推广 D.中外交流推动
23.雍正皇帝的谕旨中说:“此辈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外国者益重矣。嗣后礼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海外贸易已经禁绝 B.海禁政策的不断强化
C.清政府对航海者的关注 D.西方国家吸引力较强
24.宋人婚烟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上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25.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B.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C.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26.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出现了一些百姓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瓦子”,经常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使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据此可推知,宋代
A.戏曲发展到顶峰 B.城市经济较繁荣
C.文化呈现多元化 D.大众文化品位高
27.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28.《夷坚志》是南宋的文言志怪集,内容大多记录宋人奇闻异事以及普通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特殊之事。书中描绘了临安城中:瓦市有“卖冻鱼吴翁”;太庙前徐道寿在此居住,“以鬻香为业”:清晨街头“有卖豆乳者来,数女妇从宅出就买”等场景。这有助于了解
A.中外经济联系的频繁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主流文学体裁的发展
29.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0.《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外贸税收成国库重要财源
31.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这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 D.已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32.宋元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令人瞩目”“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现象。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史实为
A.基层市场的涌现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33.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那么古罗马人穿着中国的丝绸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时 B.西汉时 C.唐朝时 D.宋朝时
34.据记载,唐朝人杜环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下记载的中国人。在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冲突,唐军大败,杜环被俘。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随军西行的经历写成《经行记》。之后,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最远可能到过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据此可知
A.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中非之间一直存在联系
C.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上述游记有可能记载印加的农业生产情况
35.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石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商业贸易极其繁华 B.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紧密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6.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37.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38.“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此外,中国的铁器、漆器等也输入西方。罗马帝国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这条路而输入中国。这反映了“丝绸之路”
A.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建立
C.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影响了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
39.据考古发现,下图所示瓷器出土于今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A.当时坦桑尼亚与中国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B.东非国家很早就开始模仿中国制造瓷器
C.中国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非洲
D.当时已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40.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有学者在著述中用了以下标题:“社会大动荡中的变革”“统治北方的铁骑帝国”“民族变化与融合”“汉族的半壁江山”“世家大族的兴衰”等,这些标题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作者对这一时代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刘炜《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的年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87年,“南海一号”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专家认为,这是一艘宋代在福建沿海建造的“福船”。这种船舶“底尖上阔,首尖尾宽”的结构有利于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适合于远洋航行。从船头位置和船上所载文物来看,这艘船应该是从福建泉州驶出,赴今新加坡、印度等地和中东地区进行贸易。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为已发现13000余件。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浙江、福建的民窑生产。其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异域凤格,专家推测可能是外国人“来样定做”,如棱角分明的酒壶、刺叭口大碗、首饰盒等等。除了瓷器以外,还发现一万多枚铜钱,时间从汉代到南宋都有。
观察阅读以上图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请对你获取的信息作简要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内藤湖南(1866~1934年)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夜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山西票号强调信用,法至精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这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A正确;晋商票号本质上和现代银行不同,排除B;一般认为现代最早的银行是英格兰银行,排除C;鸦片战争前,英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排除D。
2.C
【详解】
刘晏的盐法改革中,政府收购盐户生产的食盐,然后“转鬻于商人”,由商人自行销往全国各地,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商人的利益,有利于推动工商经济发展,C正确;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传统经济结构变动是在鸦片战争后发生的,排除A;于“出盐之乡”设置盐官说明政府并未退出盐业监管,排除B;题干内容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
3.D
【详解】
材料内容体现了牙行垄断价格市场,导致商人受损,而塌坊的出现,规避了牙行对商人的盘剥,由此说明牙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正确;从题干内容来看,牙行盘剥商人,因此不能说明其完善了商人内部分工合作,而且牙行本身不属于商人群体组成部分,排除A;题干内容与市镇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塌坊避免了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排除C。
4.C
【详解】
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必须认真辨别史料的真伪,合理使用史料,故选C项;《水浒传》成书于明清时期,且属于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可信史料使用,故排除A项;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可以部分反映现实生活,故排除B项;史料可信与否,不能只看作者的生活时代,故排除D项。
5.C
【详解】
货币是商业构成的要素之一,西晋和东晋时期,“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表明民间货币流通通畅且需求量很大,这正是商品经济仍然具有充足活力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士族把持政权,排除A项;自然经济与货币发行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和指南针都外传到欧洲,②③⑤符合题意,故选B;茶叶外传到欧洲是在近代,①错误;佛教诞生于印度地区,不是中国文明,④错误,故排除ACD。
7.C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信贷。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免息借贷,免息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A项排除;B、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8.C
【详解】
材料信息“一定要签订契约”“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说明①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ABD排除。故选C。
9.D
【详解】
拜占庭帝国最早发明金币说法错误,④排除,ABC排除;①②③均符合材料信息,D正确。故选D。
10.D
【详解】
法律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古巴比伦商品经济繁荣,是国家法律重视商业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B、C三项。
11.D
【详解】
腓尼基人从各地寻找原料,从事加工,再把产品贩运到与之有商业关系的各国,反映出其创新了商业形式,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腓尼基人确立了“商业霸权”,A项错误;进行一般贩运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残酷掠夺殖民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2.A
【详解】
罗马帝国时期已经建立起专门的金融交易场所,且交易品种、人员众多,可以推知当时罗马帝国的金融业比较发达,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罗马帝国是“世界贸易中心”,B项错误;商业契约应用“普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帝国的金融行业被“国家”垄断,D项错误。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市场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明政府仍然坚守明初建立的宝钞制度,禁用金银交易”可知,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化趋势加强,但明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是维护小农经济的体现,即竭力维护对经济的控制权,A项正确;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明确提出是因为纸币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禁用金银交易,并且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我国没有掌握世界市场的主导权,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放弃世界市场主导权的问题,D项错误。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开中制”下,应召商人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然后换取贩盐专利执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这反映出晋商利用国家实行“开中制”并把山西作为“试点之区”的时机而勃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中制”政策对晋商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晋商的经营范围及其在长途贩运贸易中的作用,排除A、D两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5.D
【详解】
题干涉及的图片围绕两宋商品经济发展情况,诸如城市经济、乡村经济、货币以及海外贸易,这些图片证明宋代商业较为繁荣,D正确;民族交融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题干中图片不能显示经济重心南移情况,排除C。
16.B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 “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据此可知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B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大都的商业布局不能得出便于征税,排除C;商业布局多是自然形成,而非政府有组织的规划,因此无法得出元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D。
17.A
【详解】
根据材料“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可知,这是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宋代陆游的《杂赋》内容,正确;B是唐代赞美越窑青瓷的诗句,排除;C是唐代王建《汴路即事》内容,描绘唐代草市繁荣的场景,排除;D是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市》的内容,排除。
18.D
【详解】
关市之征涉及的是商税,明初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说明这一时期抑商政策相对宽松,D正确;关市之征与民众赋税负担不是同一领域,排除A;忧患意识与题无关,排除B;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转型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C。
19.B
【详解】
官府不经营一般性的商业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B正确;西汉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蝦商”政策、盐铁官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反击匈奴的战争,排除A;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并不意味着助长社会之风,而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排除C项;虽然政府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但采用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并没有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D项。
20.B
【详解】
根据材料“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汴京指的是开封,题干指的是杭州,排除C;D错在“完全放弃”,排除。
21.D
【详解】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朝统治者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体现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改革,D正确;宋代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侵街钱、侵街房廊钱”应属于罚款,而不是税收,B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政府处理占道经营的方式变化,而非占道经营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排除C。
22.A
【详解】
元末明初是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使得算盘的使用频率提高,成为文学和戏剧中常见物品,A正确;文学、戏剧发展并不能推动算盘流行,反而是算盘的流行丰富了文学、戏剧的元素,排除B;算盘和活字印刷术无关,排除C;题干并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
23.B
【详解】
雍正皇帝限期要求出海人员回国,否则禁止长期逗留海外的国人回国,这说明当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而且不断强化,B正确;A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国人来华,排除;清政府对于航海者持有偏见,排除C;D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24.B
【详解】
传统婚姻观念中重视门当户对,而宋代的婚姻更看重财力,这说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冲击,B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婚姻观念中重视财力不等于婚姻买卖,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
2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唐朝中期到宋中后期,商铺的设立地点逐渐突破了坊市界限,这说明城市的商业形态出现了转变,C正确;题干信息并未涉及到经商方式,排除A;题干显示的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弱化而非强化,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城市商业而非农村,排除D。
26.B
【详解】
在汴京、杭州出现了一些百姓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瓦子”及演出,反映出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明显,这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B正确;A项叙述绝对化,排除;材料仅涉及说唱及话本、戏曲,难以体现文化“多元化”,排除C项;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27.D
【详解】
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都要订立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时期商业契约已经出现,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契约的出现,不能说明商业经营领域的扩大和商业管理制度的完备,排除AB;商业契约出现不代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排除C。
28.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都城中卖鱼、卖香、卖豆乳等,而且从时间和空间看,当时商业活动较为繁荣,C正确;题干未涉及外国货物或者商人在华情况,排除A;题干中描述的是商业活动,不能得出是人对于工商业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认识,排除B;题干描述的是基层社会,市民生活,当时主流文学是词,属于士大夫文学,排除D。
29.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宋代商人在荔枝树开花结果之前就立券买断,待到荔枝成熟,商人转运至京师贩卖,这体现了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变,A正确;荔枝开花之时买断,“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这体现了商业诚信,排除B;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是在明中后期,排除D。
30.B
【详解】
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B正确;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基层草市、集市蓬勃涌现,外贸收入成果重要财政来源,A、C、D描述符合宋代商业革命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31.C
【详解】
地域性商帮在各都市建立会馆,以此构筑商业网络,会馆成为商帮往来不同地区贸易的中转站,这说明当时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C正确;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繁荣,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领域中出现雇佣关系,题干涉及的是商业,排除B;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32.D
【详解】
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基层市场进一步发展,并且“基层市场的涌现”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不符合,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在汉代时期已经开辟,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符合材料,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表述不符合,C项错误。
33.B
【详解】
材料中提到凯撒穿着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此时中国正处于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丝绸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欧洲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当时中国称欧洲的罗马为大秦,罗马把中国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排除ACD。
34.A
【详解】
材料“据记载,唐朝人杜环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下记载的中国人”“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最远可能到过东非沿海地区”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之前中国同非洲没有联系,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印加位于美洲,D错误。故选A。
35.A
【详解】
材料“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石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商业贸易十分繁荣,A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B排除;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C排除;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故选A。
36.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古希腊与黑海、地中海周围地区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奴隶”可知,A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C项结论,故C错误;黑海地区输出的谷物出自古希腊殖民地而不是古希腊本土,故排除D项。
37.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主要是指北方草原地区用其盛产的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与中原的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进行交换,以解决生活所需,这可以用来说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故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相互辉映,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故D项错误。
38.A
【详解】
材料“罗马帝国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这条路而输入中国”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罗马帝国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后产生的,排除C项;材料与影响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9.C
【详解】
根据“瓷器出土于今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可知,原产于15世纪的中国瓷器在非洲国家出土,反映中国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非洲,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当时坦桑尼亚与中国有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东非国家很早就开始模仿中国制造瓷器与“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不符,排除B项;当时已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0.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41.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
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有宋一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
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
【详解】
根据“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或一个,或多个。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再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列举出相关史实即可。
42.示例: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建造大型的远洋商船,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对外贸易的展开。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对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瓷器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外贸产品主要来自民间手工业(民窑)生产,许多产品是依据外商的要求定制的。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制瓷业中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大量中国钱币的出口,表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详解】
根据材料“这种船‘底尖上阔,首尖尾宽’的结构有利于提高船的抗沉性能,适合于远洋航行”可知,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建造大型的远洋商船,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对外贸易的展开。根据材料“标有制瓷人家款记的阿拉伯风格喇叭口大碗”可知,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对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根据“这些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浙江、福建的民窑生产”可知,瓷器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外贸产品主要来自民间手工业(民窑)生产,许多产品是依据外商的要求定制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制瓷业中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根据材料“还发现了一万多枚铜钱,时间从汉代到南宋都有”可知,大量中国钱币的出口,表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43.(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夜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积极支持夜市的发展。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
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夜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可知,政府积极支持夜市的发展。
(2)影响:根据材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可知,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根据材料“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可知,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根据材料“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可知,两者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区别:根据材料“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可知,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根据材料“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