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9 17: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该地正在打造“太阳山”工程——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研学小组发现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分布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图中桥梁与山峰的高差可能是(   )
A. 510米 B. 540米 C. 570米 D. 590米
3. 学生通过研学得知(   )
A. 目测山峰海拔约915米 B. 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南
C. 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 D. 桥梁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之间为陆地。读图判断下列各题。
4. PQ线位于(   )
A. 北半球,东半球 B. 南半球,西半球
C. 北半球,西半球 D. 南半球,东半球。
5. 下列四项,位于X地所在国的是(   )
A. 大堡礁 B. 泰姬陵 C. 好望角 D. 格林尼治天文台
6. 北京一年中雨量最多的季节,X地(   )
A. 每月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 B. 盛行东北季风
C. 时逢干季 D. 气旋活动频繁
读下面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7. 下列关于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点的位置是110°E,10°S B. ④点的位置是40°N,100°E
C. ⑥点的位置是135°W,70°N D. ⑧点的位置是100°E,50°N
8. 下列关于两点之间相对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点在②点东北方向 B. ②点在④点的西南方向
C. ⑤点在⑥点正南方向 D. ⑦点在⑧点的东北方向
2019年10月15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出发,首次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图为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中山站( )
A. 纬度高于泰山站 B. 位于东半球 C. 位于长城站西南 D. 濒临太平洋
10. 昆仑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最接近( )
A. 1100千米 B. 3300千米 C. 6600千米 D. 8800千米
11. 考察船出发时( )
A. 适逢中国霜降节气 B. 中山站比昆仑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 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D. 长城站6点前日出东南且昼长夜短
十年前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我国上影。影片讲述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12——13题 。
12. 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 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13.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14. 地球因“得天独厚的位置”成为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其( )
A.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 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D.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15. 太阳能量来源于(  )
A.中心高温高压下的核聚变反应    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光球层释放的电磁波      D.色球层耀斑的爆发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
A.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中断
B.使地面发生地震,发生磁暴现象
C.使赤道上产生极光
D.流星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
17. 下面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周至四中(34°N,109°E)高三年级将于2021年11月8—10日进行期中考试,其中地理科目考试时间计划安排在11月9日10︰30—12︰00(北京时间),回答18—19题。
18. 地理科目考试开始时,太阳直射点大体位置是(  )
A. (11°N,142.5°E ) B.(11°S,142.5°E)
C. (11°N,97.5°E) D.(11°S,131.5°E)
19. 在本次期中考试期间,北极附近极昼或者极夜现象变化叙述合理的是 (  )
A.出现极昼现象,范围逐渐扩大 B.出现极夜现象,范围逐渐扩大
C.出现极昼现象,范围逐渐缩小 D.出现极夜现象,范围逐渐缩小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并于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成功。据此完成20~21题。
20.“神舟”十三号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21年10月(  )
A. 16日20时23分  B. 16日18时23分  C. 15日10时23分  D. 15日16时23分
21.在“神舟”十三号发射时,下列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22.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
A. 越来越快 B. 越来越慢 C. 先快后慢 D. 最快
23. 下列城市中,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
A. 里约热内卢 B.新加坡 C. 广州 D. 北京
2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25.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判断其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
下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27.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右图回答28~25题。
28.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某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
A.a是城市,b是郊区
B.为保护城市环境,应在③地建防护林带
C.若a位于b的正西方,则ab间实际风向为西南风
D.这种大气环流,能有效防止城市的大气污染
29.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 )
A.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B.b处气压低于c处
C.③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
D.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30. 若此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d为沉积岩,④表示变质作用,则( )
A.a代表岩浆 B.b代表岩浆岩
C.②代表外力作用 D.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二、综合题
31.读“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并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6分)
(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2分)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4分)
32.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18分)
(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
(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中、低)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
(4)写出丙点对跖点的坐标,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
33.读云南省区域图及对应地区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云南省南北相差仅8个纬度,却具有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特点,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甲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3)简述乙地形区地貌形成的原因。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期中地理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5 BBCDA 6-10 DBABA 11-15 DDACA
16-20 AABBD 21-25 BAADB 26-30 ABBDD
二、综合题(40分)
31.(1)地势、地形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高度变化较大。
AB段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2)800-1200米之间。
(3)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32.(1)东南 东北
(2)东 中 北温带
(3)是最短航线 甲、乙同位于晨昏圈上,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圆,甲、乙之间的弧线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距离最短。
(4)(45°S,30°W) ; 5000 km(或4995 km)
33.(1)地形。(2分)
(2)流水侵蚀作用。(2分)
(3)乙地形区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石灰岩受到大面积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6分)
同课章节目录